「登門檻效應」:一口吃不成胖子,別讓父母的貪心毀了孩子未來

2021-01-08 媽咪有方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多少父母的願望,為了讓孩子有出息能光宗耀祖,很多父母從小就把孩子的培養提上日程,比如各種補習班、興趣班、輔導班等等,然後給孩子定一個十分高遠的目標。

雖說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也是人之常情。但有的時候,父母一下給孩子定太高的目標,最終可能會導致結果適得其反。

01

「登門檻效應」:一口吃不成胖子,別讓父母的貪心毀了孩子未來

趙先生出身農村,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在城市裡勉強扎穩腳跟結婚生子。因為出身苦寒,他深知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對自己的孩子很嚴格。孩子的成績不是很好,只能在班級排中等。為了讓孩子努力學習,趙先生就提出了期末考試平均分必須有90分的要求。

但是結果似乎和趙先生期望的不一樣,孩子不僅沒有表現出努力學習的意願,反而是十分焦慮,擔心自己達不到爸爸定的目標。

在焦慮和壓力下成長,孩子變得越來越抑鬱,對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最終自然是沒能達成爸爸的目標。看見孩子的表現,趙先生著急上火,動不動就罵孩子又笨又不長進,小小的目標都做不到。孩子被爸爸一說,也忍不住反駁,父子之間的「戰爭」就爆發了。

在生活中,像趙先生這樣的父母還不少。他們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希望能一蹴而就,孩子成績不好,就希望他們期末能考90分,結果因為要求太高,孩子難以承受壓力,最終結果和父母的希望南轅北轍。

02

上述的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它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

他們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小招牌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家庭主婦很快就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裡,有超過50%的家庭主婦同意了。

與此同時,又派人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大而不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裡的要求,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

通俗來說,「登門檻效應」就是如果直接提出麻煩且費力的要求,大多數人不願意接受;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易完成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

而父母一次性給孩子過於高遠的目標,希望一口吃成胖子,往往會讓孩子陷入焦慮之中,所以才說你的「貪心」正毀掉孩子未來:

①孩子焦慮不安

家庭教育中,父母過於「貪心」對孩子要求過高,會給他們很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壓力過大,孩子會因此焦慮不安。

而且,焦慮的情緒讓孩子陷入負面暗示的惡性循環,從而辦不好事情,越是辦不好事情就越是焦慮。若焦慮的情緒得不到緩解和發洩,會影響到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②孩子對某件事情產生厭噁心理

教育專家廖笙光認為:當孩子面臨壓力,遭受挫折的時候,會出現行為倒退的情況。這是孩子在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心理防禦的機制。

假如父母給孩子過大的目標,導致他們心理壓力過大,一旦孩子失敗了。就出現這樣的情況:體驗失敗——陷入慌亂——開始自責——行為迴避——習得性無助。最後,孩子就會對某件事情產生牴觸、害怕的心理。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學習成績一定要很好,但孩子失敗了,最後他們就會對學習這件事情產生厭噁心理,甚至一提起學習就會害怕和沮喪。

03

父母牢記「登門檻效應」,助娃成長

「登門檻效應」應用在育兒上,就是家長給孩子定目標時,要切實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將目標分解成一個一個小目標,這樣孩子才更容易實現。就如明代洪自誠在《菜根譚》中說的一樣:「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人可從。」具體做法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①將大目標拆解成多個小目標

世界著名的實業家稻盛和夫在《幹法》一書中說過:「小小的成就連綿不斷地積累、無限地持續,這樣,乍看宏大高遠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當父母對孩子有某個期望時,不要一下子給孩子拋出太大的目標,讓他們去達成。比如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每次考試的平均分只有70分左右,父母卻一下子要求他們下一次考試平均分要有90分,這顯然是很難達到的目標。

面對難度過高,難以成功的目標,孩子會心生退意,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焦慮。所以說,父母想要讓孩子達成某一個大目標,可以將大目標拆解成多個小目標。比如先讓孩子下次考試考到75分,再到80分,循序漸進。

②根據孩子的能力制定要求

還有的父母,給孩子定的目標和要求,完全不切實際。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參加各種國際奧數比賽,父母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做到。但是孩子從來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培訓,又沒有很好的天賦,他怎麼能做得到呢?

因此,父母給孩子制定要求和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來。比如孩子本身英語水平就厲害,父母可以要求他們下一次英語考全班前三名。

③多多鼓勵孩子,給他們積極的暗示

另外,父母對孩子不要有「急於求成」的想法,不要因為孩子沒能達成目標就說他們笨,沒長進等等。而是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和潛力,多多鼓勵孩子,給他們積極的暗示。

有的時候,父母的鼓勵和積極暗示也許會有奇效。當孩子在父母的鼓勵下,完成了一次小小的自我突破,他們的信心就起來了,然後趁熱打鐵繼續挑戰自己。一步一個臺階,最後由量變轉化為質變。

今日互動話題:你對孩子提出過什麼要求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育朵計劃#

相關焦點

  • 登門檻效應——不要想著一口吃個大胖子,要慢慢的來,才能品出味
    在實現了較低的要求以後,人就變得比較願意接受較高的要求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弗裡德曼和弗雷瑟做了一項實驗。他們派人隨機訪問了一些家庭主婦,請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她們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幾乎全都同意了這個小要求。
  • 「登門檻效應」10大經典育兒例子(建議永久收藏)
    這種「登門檻效應」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也包括在孩子們身上。所以,學一學「登門檻效應」在孩子行為教育方面引導的十個經典例子(建議收藏),未來或許能幫大忙:例子1:不學溜冰爸:閨女,學溜冰怎麼樣?女:不學,太難。爸爸認為沒有什麼事情因為太難而不學的道理,便沒理會,一天帶回一雙長輪子的「怪鞋子」。女:這是啥鞋子?
  • 「登門檻效應」在教育上的應用和借鑑
    【導讀】「登門檻效應」蘊涵的是一種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經意處見匠心。「登門檻效應」對我們的啟示很多,在教育工作上也有應用和借鑑。其實,「登門檻效應」蘊涵的是一種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經意處見匠心。「登門檻效應」對我們的啟示很多,在教育工作上也有應用和借鑑。例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一下子不宜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個比過去有進步的小要求,當學生達到這個要求後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往往更容易接受併力求達到。
  • 登門檻效應:讓孩子更樂於接受你的要求,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這個效應在生活中也很常見,比如開口向別人借50元,可能一下子開口說借50元,別人不一定會借,但是如果和別人說借100元,當別人猶豫時,你說借50元也可以,這時候別人就很可能會借給你。「登門檻效應」蘊藏著教育的智慧,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你的影響和引導。
  • 「每天懂一點趣味心理學」最得寸進尺的心裡效應:登門檻效應
    這個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檻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順利地登上高處。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
  • 登門檻效應:上了賊船,就跟賊走
    今天我們來談談登門檻效應,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但具體咋回事也許一下子說不上來,先從我親身經歷的的一件事情說起。記憶猶新的是大學的時候遇到過一次營銷。大夏天的,我在實踐結束回學校的路上,遇到美容店的人在發傳單,一般情況下,遇到這種事情我是會立馬走開的,但是,這次的不同以往。
  • 吃相太難看 欣龍控股倆董事長「一口吃成倆胖子」
    來源:皮海洲7月27日晚,欣龍控股發布《第七屆董事會第十三次會議決議公告》,對公司董事津貼進行調整,同時還發布了《2020年績效考核獎方案》,擬提取2020年度經審計淨利潤的5%—10%,作為公司的績效考核獎,總額不超過2000萬元。
  • 孩子犯錯父母喜歡碎碎念?「超限效應」對娃的危害,父母需注意
    回到家後,小浩把自己的成績和父母說了,父母聽了以後有點很鐵不成鋼地說:「你怎麼回事,那麼簡單的題目都做錯。」因為考差了,小浩的心情原本就很不好,被父母一說更加鬱悶。本以為事情已經過過去了,結果吃飯的時候,父母在餐桌上又提起這件事情,責備小浩審題不認真,甚至猜測小浩是不是迷上了玩遊戲等等。父母在一旁碎碎念,小浩吃飯的心情都沒了:「爸媽你們別說了,讓我好好吃飯。」
  • 為何老師說孩子會聽,父母說孩子卻不聽?可能是你忽視了對比效應
    這是大家對於環境的感知能力,將這種所謂的感知能力,應用到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孩子長期接受一種教育,他們就會進行一定的分析。在和父母交流的時候,他其實是掌握了父母說話的方式,既然已經了解到了父母說話的方式,並且預知了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了心理準備,孩子必然會出現漫不經心的狀態。我可以承受的範圍是什麼?
  • 父母教育時要避開「霍布森選擇效應」,給孩子真正的自由!
    兒子被媽媽罵了之後也很不高興,他說:"媽媽你買的菜,都是你自己喜歡吃的,我都不喜歡吃。"被兒子一說,周女士這才恍然大悟。自己每次買菜做飯,都是按照自己的口味來的,很少徵詢孩子的意見。所以不管自己做再多好吃的菜餚,孩子都不感興趣,因為這些食材本身就不是孩子喜歡的。從此以後,周女士每次出去買菜之前,都會問孩子想要吃什麼菜。漸漸地,周女士兒子也就不再挑食了。
  • 改變生活的心理學法則(登門檻效應)
    即使身陷困境,他們用自信照亮未來的方向,用執著鋪就前行的道路;即使默默無聞,他們在寂寞中韜光養晦,不斷超越自我,擁抱最後的成功。成功的人到底具有哪些不同於尋常的心理素質呢?.登門檻效應:步步為營,得寸進尺在《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有一個乞丐到富人家討飯。「滾開!」僕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乞丐說:「我太冷了,我只想在你們的火爐上烤乾衣服就行了。」
  • 會自主閱讀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閱讀了
    為了養成孩子自主閱讀的習慣,很多家長都是費盡心思。不管是抽空陪孩子閱讀,還是在家裡設立閱讀角,總是沒辦法讓孩子主動拿起繪本、讀本來看。 而這其中真正的原因是孩子對閱讀不感興趣。
  • 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成長,打破「刻板效應」,父母別給孩子貼標籤
    其實家長可以說出這樣的話,代表他們對孩子的印象還停留在以前,這是一種「刻板效應」。父母用「刻板」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1.你肯定有做過,其他人才會這樣說你有些家長會擁有事出必有因的邏輯思維,認為孩子肯定是做過,其他人才會這樣指責孩子。
  • 別再給寶寶貼標籤,拋棄「刻板效應」,用心關注孩子的成長變化
    當有些父母還抱著眼見為實的想法時,就是你的"刻板效應"出現了。在孩子被人指責時,父母不應先教育,而是應該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後果,在你先責備孩子的時候,就是側面地表現了對孩子的不信任。
  • 孩子的創造力需要保護,父母教育時要警惕「霍布森選擇效應」
    3、敢實踐有創造力的孩子通常有著強大的行動力,對於自己腦海中的想法,他們會迫不及待地去實現,就像曉蓮的寶寶一樣。這樣的孩子有勇氣做出挑戰,動手能力強、做事不拖延,基本不用父母催促。創造力是孩子的一大優勢,但父母若想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那教育時就要警惕"霍布森選擇效應",以免無意間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什麼是"霍布森選擇效應"?
  • 孩子說話口吃、咬字不清?不能信「長大就好了」這種鬼話!
    @小悅悅我家娃三歲五個月,在家就像十萬個為什麼,以前說話很流利的,這段時間發現說話時經常第一個字不發音,是不是口吃了?需不需要專業的訓練?看到其他小孩也沒這種現象啊....@小胡妹孩子兩歲八個月,從剛會說話時就口齒不清,快三周歲了依舊不清楚,爺爺奶奶說長大就會好了,鄰居有時會笑她,她大大咧咧的性格也不在意,親戚說這孩子像是舌根短,帶去醫院查過大夫說沒事,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她說話呢?....孩子講話不清楚?這真的正常嗎?會不會長大後說話也受影響?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 2歲孩子突然患「口吃」,說話結結巴巴,看看醫生檢查後怎麼說
    每個孩子的成長發育都有各自的規律和變化,作為父母必須掌握孩子正常的發育節奏,才能幫助孩子成功渡過這階段。一、2歲女孩說話突變結巴圓圓女兒今年2歲半,以前乖巧機靈說話非常清晰,而且詞彙量非常豐富。可最近這段時間,圓圓突然發現女兒莫名結巴起來,張嘴說話的第一個字總需要重複幾遍。
  • 總是膽小不敢嘗試?巧用「馬太效應」,3招幫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都說小孩子天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為什麼自家的孩子,總是不敢輕易嘗試?甚至還沒做,就先說自己不行直接放棄。如果孩子做事一直這樣,無疑對未來的發展不利。孩子會因為害怕不敢嘗試,越不嘗試就越容易不自信,逐漸陷入到自我懷疑的陷阱之中,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 拆屋效應和登門檻效應
    拆屋效應: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
  • 「我、我、我……」孩子口吃怎麼辦?醫生給出6條建議
    一中國大約有1000萬人口吃,原因多種多樣口吃的發生率在各種文化中都十分相似,約1%左右。據估計,在中國大約有1000萬人口吃。有研究顯示,3~6歲是口吃兒童的就診高峰。這可能與孩子們即將進入幼兒園或上學有關,家長在這一時期更加關注孩子的語言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