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1日下午,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系列延伸活動——「政府數位化轉型與治理現代化」研討會於福州數據技術研究院成功舉辦。會議公開發布了《2020數字政府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肯定和稱譽讚賞,在給予積極評價的同時,提出諸多拓展建議。
一、《報告》的敏銳觀察:作為數字中國發展之體現和引領的數字政府發展
數字中國與數字政府的雙向驅動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經濟學教授劉濤雄博士指出,從數字經濟的推進和發展來講,這幾乎是近千年以來中國第一次在某個重要的社會生產生活領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在這一背景下,建設數字政府、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時代背景和理論價值。孟天廣研究團隊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發展,以系統的方式闡釋了這一發展,並以科學的指標體系和全面的數據測評了這一發展。《報告》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愈顯重大。
以數字政府轉型提升社會治理專業化和民生服務精細化
歐洲科學院院士、清華計算機系副主任朱文武教授認為,數字政府建設需要科學的指導,基於數字政府的研究在學術領域促使大數據、人工智慧與社會科學的不斷匯合,在實踐領域促使大數據和人工智慧與政府治理的實踐不斷交融。通過數字政府轉型來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推進民生服務精細化,從而帶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於政界、學界和業界均屬意義重大,之於未來亦顯價值非凡。
數字政府是治理現代化的集中體現
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政治學系主任張小勁教授認為,數字政府的發展和轉型是大數據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的應有之義和必備特徵,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部分,政府治理現代化的指向和體現即為數字政府發展。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數據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孟天廣認為,數字政府轉型是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與中國第五個治理現代化交匯碰撞的必然產物和必經之路,數位技術所產生的生產力飛躍深刻推進著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踐已表明,中國在發展中國家梯隊中利用數位技術來提升政府治理的能力已居於全球前列。
作為增量創新的數字政府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認為,在「大交叉與大勢能」、「大時代與大創造」的全球治理時代背景下,要認識到數字政府不僅僅是電子政務網絡升級版的延伸,而且疊加了治理理念、行政模式數位化兩個層面的增量創新。從浙江實踐經驗來看,數字政府為數字經濟與數字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基礎設施和基本保障,對整個社會的創新發展都具有重要驅動作用。本《報告》恰當其時,具有開創性、全面性和引領性。
二、《報告》的學理支撐和科學依據
科學評測數字政府之發展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黨委書記劉濤雄教授認為,《報告》將制度體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等不易量化的指標通過設定科學指標而實現測評,實屬不易。未來可考慮對具有社會意義和價值的單項指數進行深度挖掘和廣泛傳播。他還指出,數字政府發展指數研究應當遵循迭代發展的原則,評測更具前瞻性,應對未來數字政府的形態、工作內容和服務需求等進行明確界定。三十年後回首看數字政府理論及其評測,確覺所言甚是,此為以評測指標所實現的理論創新之最大貢獻。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楊雪冬教授認為《報告》將數字政府發展進行了科學評測並通過治理協同主體、治理制度機制、治理能力提升和治理效果等四個維度的可視化呈現,非常難得;我們從中看到了數字政府發展之現狀,基於「引領型、優質型、特色型、發展型、追趕型」五個類型的劃分充分體現了正向激勵,將有助於地方政府尋求和確定下一步的發展目標。但我們尚不知未來數字政府是何種形態,因此,《報告》在體現發展目標引領的同時,可以進一步深化和細化說明數字政府五個發展梯度間的關係,將會為未來數字政府的發展方向提供一個更為清晰的圖景和場域。
《報告》實現了主流理論與前沿技術的結合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黨委書記劉濤雄教授認為孟天廣團隊完成的《2020數字政府發展指數報告》既發揮了政治學理論傳統優勢,又很好掌握了前沿技術,包括大數據技術和AI技術。主流理論與前沿技術的良好融合和無縫銜接,是《報告》的重要特點和創新所在。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楊雪冬教授認為該報告具有深厚的學理支撐,在同類指數評價體系報告中實屬難能可貴,這是《報告》具有競爭力且可持續進行的重要特徵之一。同時,他認為在政府治理領域有兩個重要理論導向不容忽視,即服務用戶導向和公民導向,未來可進一步思考如何運用前沿技術手段將二者予以很好結合。他認為,數字政府發展對於公眾而言,更多的感受是數字政府是否便利,因而用戶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治理效果將用戶的滿意度納入指標體系非常好,但力度仍要有所加強。
《報告》對治理現代化具有基礎性研究價值
賴海榕校長回顧了他與麻省理工學院和杜克大學等學者完成的中國治理問題的合作研究課題,指出本次數字政府測評為理解中國治理提供了上遊的基礎性證據,是一項重要的學術創新,為探討數字政府發展與透明政府、政治參與、廉政建設等問題的交互影響提供了基礎性的研究。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楊雪冬教授認為《報告》通過技術手段將數字政府呈現出來,背後是有價值判斷的,毫無疑問,任何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就是因為和價值連在一起,如治理能力是數字政府發展的最重要量度,如何通過技術方式將治理的價值滲透進去,並通過數字政府的共性表現出來,值得深入思考。
《報告》對數字政府給出了新理解和新闡發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鄭躍平副教授認為,《報告》對數字政府概念在國內外的內涵界定與細化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與貢獻,不僅傳遞了基於中國實踐的新理解、新目標和新方向,而且對如何理解數字政府提供了具象結果的探索。在此意義上,如果能在省市層面將第一梯隊數字政府建設的模式進一步展開思考和提煉,將會為其他省市在數字政府發展和轉型方向以及行動路徑上,提供更為明確的指導和選擇。在梳理好這些典型模式和經驗之後,數字政府發展的中國模式即將呼之欲出,在此基礎上還可與全球其他國家進行比較研究。
三、走向未來的共贏局面
《報告》價值和影響在於繼續深化和擴展的努力之中
福建省委黨校黨建部主任郭為桂教授認為數字政府指數從常識上看較為可信,體現出了與我們客觀認知基本一致的評估結果,這與孟天廣團隊為編撰《報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息息相關,真誠希冀數字政府發展指標體系在不斷改進基礎上能夠成為國內最具權威性的版本。同時,還希望《報告》在指標體系完善中可從政府內部感知度上著手,描述和刻畫數字政府發展的難點和堵點,如部門摩擦、數字壁壘、責任推諉、反應遲緩和決策散亂等方面予以考量。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鄭躍平副教授指出,作為國內領先的數字治理研究團隊,清華數據治理研究中心在未來指標體系的迭代完善中,還可以超越數據可得性的限制,而基於體系完整性設計出引領未來數字政府建設的最高水平指標體系。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羅思東教授寄望於數字政府發展指數的延續性發布,提出對數字政府的思考應納入數位化社會的宏大背景中,思考數字政府服務如何順應數字社會不同階段變化的差異化用戶需求。
高頻度發布與多數源嵌入將提升《報告》的引領性和實用性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認為,《報告》綜合而客觀地評價了全國各地數字政府發展水平,可以作為未來指導數字政府建設的重要工具。在這個意義上講,《報告》可考慮以季度性頻次來發布,並且將政府垂直系統納入指標體系進行全面評估,如此更可全方位引導和驅動數字治理的健康發展。
清圖數據科技董事長曾光認為,可以將技術的動態化納入指標體系予以統籌考量,考慮進一步擴大數據獲取的頻度和範圍,融合多方數據進行自動化計算,並在地方政府間推廣和應用指標體系,強化指標體系的應用價值。
《報告》可以更聚焦與民生直接相關的領域
中富通公司董事張軍回顧了其公司搭建「數字城市作業系統」的經驗,提出以「數字廚房革命」、「數字垃圾處理」等與民生直接相關的領域為切入口,用數位技術能夠大幅度提高居民的獲得感及幸福感。他建議,《報告》後續可以更多地收錄這類直接與改善民生相關的應用案例,一來更好地發揮《報告》服務民生的社會意義,二來此類民生場景有更廣的普適性,有利於《報告》在更大範圍的傳播並取得良好的指導效果。
《報告》可以產生更多的溢出和延展效應
政信雲(福州)數據技術公司董事長尹俊認為,數字政府發展指數可為地方政府提供比較清晰的行動路徑、工程規劃乃至資源配置方案。因此,指標體系如能進一步將評估層級下沉到縣區一級,將縣區作為數字政府轉型的驅動場景來進行重點研究,將會為數字政府的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層基礎。同時,他希望能夠與《報告》研究團隊進行合作,可率先在福建進行嘗試。
《報告》應當納入業界的專業努力
達華智能集團副總裁曾忠誠講述了參與上海「城市大腦」建設的經驗,肯定了《報告》對於引領政府理解和專業問題的重要價值。他認為,指標體系的數據採集維度還可更加多元化、多樣化;數據不僅要從社會公眾中採集、從終端用戶中採集,還可以考慮從參與政府建設的工程承包商,如網際網路企業、數據廠商和社會智庫中獲取,以進一步完善指標體系。他還對《報告》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工程案例及其引領效應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報告》可以成為跨界合作的媒介和平臺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主任張小勁教授在對研討會進行總結時提到,所有與會者實際上見證了一個用「數據凍結」和「攝影定格」的方式所刻畫的數字政府發展的節點時刻,以後還會生發出「當時不在意,事後才領悟」的感慨。他倡議到會的政界、業界和學界代表保持緊密聯結,構成一個協作平臺。儘管數字政府在基礎設施、數據採集和庫別建設等各方面已產生了豐富的成果,但在將數據轉化為決策資源和治理能力上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三方所形成的智慧大腦可以彌補數字政府應用場景知識的缺失、技術的短板以及理論的匱乏。圍繞著《報告》的可持續測評和發布,未來可以形成數字政府領域的跨層級、跨區域、跨行業的常態化研討機制,共同為推進我國的治理現代化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