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在今年的時候去了一趟甘南藏族自治區,那裡屬於高原地區,會有輕微的高原反應,那裡也是大草原,看著讓人感到很舒服。我們是坐著麵包車,在盤山泥路上行駛特別刺激,拐個彎都是很抖的,在一次,我見到了一種小動物,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也是第一次見,剛開始感覺是兔子,因為和兔子的體積差不多大,後來聽一位藏族的朋友說,它的名字叫旱獺,經常在草原上出現,所以,有很多的大洞,感覺特別的可愛,真的很想住一隻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可愛的小傢伙。
旱獺屬於哺乳動物。全身棕灰色或帶黃黑色,前肢的爪發達,善於掘土,成群穴居,有冬眠的習性。肉可以吃,皮可製衣帽。旱獺是鼠疫桿菌的主要傳播者。也叫土撥鼠。說旱獺的時候,也許有很多人緩不過神來,就是那個最近特火的咆哮大耗子,一張嘴跟要和你幹仗似的這位。 沒去過西藏牧區的人可能對這貨不太了解,看圖片覺得親人!可愛!萌!其實這是一個比老鼠還霍霍的主兒,破壞草場,到處打洞,傳播鼠疫,論破壞力是老鼠的升級3.0版本。雖然這樣待遇卻比老鼠好了很多,混成網紅,成功走上鼠生巔峰……
旱獺屬於白晝活動的動物,尤以早晨和黃昏最為活躍。早上出洞的時間隨季節而異,一般依太陽照射到洞口來確定。每次出洞之前總是先探出頭來四處張望,覺得安全後,先露出半個身子,趴在洞口曬曬太陽,然後發出鳴叫聲。此時,臨近的同類立即響應,一起鳴叫。此後不久,即開始取食,除非是遇有敵害外,則在這以後的一天內完全不再發聲鳴叫。日落之前進入洞中休息,夜間不再出來活動。有機會去西藏地區玩的朋友,有幸看到很幸運。
旱獺棲息於平原、山地的各種草原和高山草甸。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強,洞道深而複雜,多挖在巖石坡和溝谷灌叢下。從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獺丘。白天活動,食量大,每日啃食大量優良牧草,耐飢餓,不飲水,喜食含水量大的多汁飼料。野棲旱獺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植物的葉、莖,豆科植物的花為食,且有季節性變化,在飼養條件下表現為雜食性。旱獺易馴化,不傷人,不耐熱,怕曝曬,抗病力強。當氣溫長時間低於10℃以下時,就自然冬眠,時間可長達3-6個月,當氣溫轉暖後自然甦醒。
草原旱獺棲息於良好的牧場,在草原上挖洞營巢,食取優質牧草,而且食量甚大,對牧場和畜牧業危害很大,是草原害獸。草原旱獺是中國呼倫貝爾高原旱獺鼠疾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從該旱獺體內曾分離出森林腦炎、蜱傳立克次體、布魯氏菌、土拉倫菌、李斯特氏菌、沙門氏菌病、鼠疫菌、巴斯德菌、類丹毒的病原體、鉤端螺旋體病的病原體或血清學陽性結果。旱獺這個小傢伙吧,說好玩也挺可愛,它的生活習性,各方面看來,它還是很頑皮的,但是它並沒有老鼠那麼可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