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者生存?美國某州短尾貓30年增長10倍,竟是因為適應了環境變化

2020-12-05 大貓來了

適者生存?美國某州短尾貓30年增長10倍,竟是因為適應了環境變化

短尾貓是一種美麗的貓科動物,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加拿大南部、美國以及墨西哥北部。從外表上看,短尾貓和同樣生活在北美地區的近親加拿大猞猁有諸多相識之處,但二者卻是不同的物種:加拿大猞猁的皮毛更厚,體型較大,耳朵上的耳毛又黑又明顯,適應在雪地中生活的它們長了4個又粗壯又長的腿,還有4個大大的腳掌;相比而言,短尾貓的體型要小一點,四肢比較細短。

圖:一隻短尾貓跑到水中捕捉到一隻大鳥

短尾貓有10多個亞種,不同亞種的體型大小、毛色以及棲息地都有所不同。位於美國東北部的新罕布夏州(面積較小,僅2.4萬平方公裡),30年前的時候,野生動物專家估計該州的短尾貓僅有150隻左右,幾乎到了就要絕跡的地步。該州短尾貓的數量是如此之少,和人類對短尾貓的獵殺有很大關係。

圖:北美獵人的「戰利品」,有短尾貓、狐狸、浣熊等。

在新罕布夏州,對短尾貓的獵殺幾乎有200年之久,甚至在1973年的時候,獵殺了短尾貓的獵人還可以獲取賞金。當時,短尾貓和狼、狐狸等野生食肉動物被人們看成是「害獸」,理由是它們會吃掉太多的野生動物和家禽家畜。

但是近期野生動物專家通過新一輪的調查發現,新罕布夏州的短尾貓總數已接恢復到了近1500隻——大約比30年前增長了10倍!相比於其他貓科動物,短尾貓種群這樣的恢復速度是非常迅速的。那麼,短尾貓有什麼法寶呢?

科學家調查發現,短尾貓適應了近幾十年來環境的變化是其種群得以恢復的主要原因。要知道,一些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的原因,除了人為因素外,也和自然因素和該物種本身的特性有關。比如一些老虎亞種的滅絕,除了和人類獵殺等有關外,也和老虎這個物種繁殖率低、食量大、體型較大不便於隱藏、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差有關。

圖:捕殺野兔的短尾貓。

而短尾貓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則令人驚訝。它們不像加拿大猞猁那樣在棲息地上對森林十分依賴,在食物上對野兔十分依賴。而是在森林、山地、沼澤、平原等地區均可較好地生存,還能適應獵物的變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罕布夏州的短尾貓主要捕食棉尾兔、小鹿、松雞等。隨著環境的變化,短尾貓棲息地中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發生了變化。現在,生活在該州的短尾貓主要捕食各種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以及越來越多的野生火雞。

圖:一隻短尾貓捕殺了一隻看上去比自己還要大不少的野生火雞。

更有趣的是,有些短尾貓還學會了一種獨特的捕獵方式:悄悄地守候在人們安置的餵鳥器附近,等待著吃食兒的鳥兒到來。對於鳥兒而言,冬季野外的食物不足,所以它們需要人類的「救濟」,但這些鳥兒也成了短尾貓一種極好的冬季食物來源

由此可見,短尾貓是一個「適者生存」的代表。正是由於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強,它們才成了一種野生種群數量較多、比加拿大猞猁分布更為廣泛的貓科動物。不過,無論某種動物多麼能適應環境,如果遭到了人類肆無忌憚的獵殺,也最終會走向滅絕。新罕布夏州的短尾貓數量30年增長10倍也和近些年來該州的偷獵行為減少有關。

圖:一隻被獸夾夾住的短尾貓,它露出了驚恐的眼神。偷獵行為在任何地方似乎都是難以絕對禁止的。

對於短尾貓,你還有哪些了解呢?歡迎留言交流。(歡迎關注大貓來了,每天為你分享有趣的貓科動物科普知識。原創作品,任何平臺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適者生存」還是「適者誕生」?脆弱的DNA位點導致新型變異更快地...
    結果造成這些魚迅速地反覆出現一個適應現象——骨盆上失去一對鰭。這項發現提醒我們,在研究突變如何幫助「適者生存」時,考慮突變發生的原因也很重要——「適者誕生」,開展這項研究的進化遺傳學家戴維·金斯利(David Kingsley)說。這項工作「正在引起一種擔憂,那就是基因組中並非所有位點都是平等的。
  • 北極熊適者生存之道:開始學習捕食魚類
    原標題:北極熊:適者生存之道 科學家在鳥島下觀察 隨著北極浮冰面積的減小,長期以來在浮冰上捕食海豹的北極熊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另外,由於人類無限制地捕殺北極海豹,使得北極熊捕食海豹的可能性日益降低,北極熊面臨生存的威脅,數量有所減少。
  • 世界不是弱肉強食,也不是適者生存!
    後來有一個人在研究了生物進化之後說出一句話,生物的本質不是弱肉強食,而是適者生存。因為世界的一切都是我們定義的,所以沒有什麼是對的,同樣也沒有錯的,有的只是多少人認為而已,多數則是真理,少數則是錯誤。達爾文一個人說的話微不足道!但是現在卻是普遍認知,中間只隔了一個傳播。
  • 瀕危的太平洋漁貂遭短尾貓大量殺戮,人類竟是幫兇
    然而生活在美國西部華盛頓、俄勒岡和加利福尼亞三州的漁貂,稱之為太平洋漁貂,生存狀況不容樂觀。動物志在前一篇文章中講到,為調查瀕危的太平洋漁貂的死因,動物學家用了八年時間對搜集到的漁貂屍體進行屍檢和DNA鑑定,結果發現天敵捕食是加州漁貂最重要的死因,佔已知死因的個體的64%。
  • 我國魚類對水溫環境適應分幾種?
    我國魚類對棲息環境與食性的普遍要魚類生長,繁殖共性特點。具體養殖魚類倒可識別特徵,棲息習性,適溫性,適鹽性,食牲以及繁殖習性。主要養殖魚類在自然條件與人工養殖條件下的生長特點。主要養殖魚類的分類區別,自然地理分布,經濟價值與人工養殖。
  • 「猞猁天團」短尾貓,樹上捉鼠、海捕鯊魚,常獵食大自己數倍的鹿
    短尾貓(學名:Lynx rufus,英文名:bobcat),又叫北美山貓、赤猞猁、美國山貓,屬於貓亞科猞猁屬動物,是北美大陸上分布最廣的、數量最多的貓科動物。它們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以及整個美國本土(夏威夷和阿拉斯加除外)地區,能生存在從加拿大針葉林到佛羅裡達沼澤地及墨西哥荒漠在內的各種生態環境。
  • 超越適者生存?精子中的掃描系統或能控制人類進化的速度
    超越適者生存?「這支持了這樣一種理論,即進化將轉錄頻率作為一種槓桿,通過調節它來保護某些基因中的DNA代碼,但當它有助於生存時,就會將其調低以使其他地方發生變化。」與免疫相關的基因就是一個未激活,未修復且可以自由積累精子變化的基因,例如,如果人體要識別並攻擊不斷變化的細菌和病毒入侵者,則必須不斷進化。
  • 無牙大象比例上升:「適者生存」的悲劇性印證
    人類棲息地的擴張和對象牙製品的需求令大象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劣。       最近有兩件事讓「象牙」又成了新聞熱點。無牙象增多是「適者生存」       非洲象和亞洲象是陸地上僅存的兩種大象。前者雌雄都有長長的象牙,後者則只有雄象有象牙。而長有象牙的大象,往往成為非法捕獵者的狩獵對象。正常情況下,有五成至六成的大象長有象牙。
  • 為了躲避美洲獅,短尾貓忍痛爬到12米高仙人掌上,最後卻下不來
    美國主要分布著4種野生貓科動物,體型從大到小分別是美洲虎、美洲獅、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其中,美洲虎主要分布在美國南部和墨西哥接壤的部分地區,現在已很少見;美洲獅主要分布在美國西部,其棲息地環境多樣化,森林、山地、半沙漠地區、草原等均有分布;加拿大猞猁是喜寒動物,主要分布在美國北部的寒冷地區;而短尾貓則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在美國很多州都有分布。
  • 敢殺鯊魚的短尾貓,這次倒黴了!被山獅趕到5層樓高仙人掌上避難
    01這個神秘荒漠,除了大蠍子、響尾蛇和大毒蜥蜴,還生活著一種短尾貓 對於一個旅行者來說,如果未去過亞利桑那州,那就證明你還不了解一個完整的美國。亞利桑那州位於美國西部,是美國的四角落州之一,這裡有氣勢磅礴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有一望無垠的沙漠。 沙漠中的仙人掌,是這個洲的標誌!這裡最常見的是巨柱仙人掌,在世界上2000多種仙人掌中,巨柱仙人掌的身形是最高大的,垂直的主幹一般高達六七層樓,重10噸,壽命也非常長,面對乾旱能活200-300年。
  • 適者生存規則也在主導加密圈
    正因為如此,作為一個投資超過三十年的分析師,我還是建議:如果您要在這個市場交易,請保持敏捷。就個人而言,我喜歡交易,但除此之外,我更願意克服波動性,以確保自己不會在場上觀望並錯過上行空間。這就是我對此的建議。加密圈的適者生存原則Verge(XVG)於2014年推出,開發者稱其是一種隱私硬幣,可以進行不可追蹤的交易。
  •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理論對嗎?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理論對嗎?古嶽丘壑社會達爾文主義,是把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應用到人類社會中,宣揚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社會學說。我認為有對的一面,也有不對的一面。生物進化論的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法則,在大自然的動物界裡確實是存在的。當然,人類也是動物之一。但人類與自然界動物的區別是,人類能夠創造文明社會,並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如法制制度等,來制約人性惡的一面。自然界裡的動物是做不到這點的。人的本性與自然界動物的本性是善惡皆有的。而善惡又是通過資源的多少,來激發本性的。
  • 北極熊改變膳食結構以適應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導致北極地區冰原大幅融化萎縮,而該地區標誌性物種北極熊的種群數量估計已經急劇下降了30%。但《極地生物學、生態學與自然進化》雜誌日前發表研究稱,生活在哈德孫海灣的北極熊通過改變食物來源,能夠適應冰原融化的環境並繼續正常繁衍生存下去。 據環境新聞網報導,北極熊已被美國政府列入「瀕危物種法名錄」,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最易受氣候變化威脅物種紅名單」。
  • 美國短尾貓能不能打過郊狼?為什麼?
    首先,我們簡單的對比一下兩種動物美國短尾貓美國短尾貓是北美洲常見的一種野生貓科動物,它屬於貓科貓亞科猞猁屬短尾貓種,現存的短毛貓有12個不同的亞種,在整個北美洲除了美國的中西部和中東部少部分地區沒有分布外,其他野生環境下都能發現短尾貓的蹤跡。
  • 鯨魚耳垢竟是個巨大信息庫:10年數據反應環境變化
    事實證明,從捕鯨到戰爭再到氣候變化,人類活動都是巨大的壓力誘發因素,對鯨魚行為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我們沒有直接與它們互動。耳垢線索鯨魚的每塊耳垢可以超過50釐米長,重約1公斤,裡面包含了大量關於鯨魚生存環境的信息,以及鯨健康狀況的線索。
  • 鯨魚的耳垢竟是個巨大信息庫:10 年數據反應環境變化
    事實證明,從捕鯨到戰爭再到氣候變化,人類活動都是巨大的壓力誘發因素,對鯨魚行為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我們沒有直接與它們互動。耳垢線索鯨魚的每塊耳垢可以超過50釐米長,重約1公斤,裡面包含了大量關於鯨魚生存環境的信息,以及鯨健康狀況的線索。
  • 短尾貓也是一種猞猁!猞猁天線更長,短尾貓更威猛
    歐亞猞猁猞猁屬成員又叫大山貓,全世界共有四種——歐亞猞猁、西班牙猞猁、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在野外最容易混淆的是加拿大猞猁和短尾貓,因為它們在加拿大、美國的邊界地區有一些分布重疊。有證據表明短尾貓能殺死十倍於自身體重的鹿,它們或騎在鹿背上,或懸掛在鹿脖子上,獵物最終死於窒息或大出血。因此,與加拿大猞猁相比,短尾貓雖犧牲了一部分彈跳技巧,但在更大程度上保留了搏鬥能力,這是它能夠捕成年鹿的關鍵。在這點上,短尾貓與它的「大哥」——歐亞猞猁更像。
  • 蜥蜴生存上億年的原因
    蜥蜴的起源眾說紛紜,有的資料說它們是早在1億8千萬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的,也有資料說是2億8千萬年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和恐龍一起出現在地球上的。億萬年前,恐龍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生存者,如今卻消失了;而當時蜥蜴很弱小,卻頑強地生存下來。這是為什麼呢?蜥蜴這個物種廣布世界各地,它可以生活於海洋、棲息於樹上、遊玩在沙漠、潛藏在地底,甚至能夠飛翔於空中。
  • 瀕危北極熊為適應氣候變化該吃「雜食」
    氣候變化導致北極地區冰原大幅融化萎縮,而該地區標誌性物種北極熊的種群數量估計已經急劇下降了30%。但《極地生物學、生態學與自然進化》雜誌日前發表研究稱,生活在哈德孫海灣的北極熊通過改變食物來源,能夠適應冰原融化的環境並繼續正常繁衍生存下去。
  • 海洋環境變化致章魚等頭足類動物數量增多
    新華社華盛頓5月23日電(記者林小春)人類活動導致的海洋環境變化不利於許多海洋物種的生存,但一項新研究23日說,這些變化對章魚、魷魚、烏賊等頭足類動物卻是一個好消息。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過去60年裡,全世界各地的頭足類動物數量都顯著增加,而且三大頭足類動物章魚、魷魚和烏賊的數量均保持著一致的長期增長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