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大多數人的腦海裡必然會浮現出他那句經典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如《嶽陽樓》中的這句話所體現的一樣,範仲淹的一生愛國憂民,對於政治上的事務,他殫精竭慮,認真對待,而對於儒學的傳播,他更是言傳身教,一絲不苟。
更為難得的是,範仲淹文治武功洋洋兼備,無論是在朝中,還是戍守邊關,他總能提出獨到的見解,因為他對軍事上制度和策略的改善,使得北宋西邊的防線穩固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北宋康定元年至慶曆三年,範仲淹鎮守西邊,一方面是西夏的入侵,一方面他深感士兵思鄉之苦,於是,寫下了這首《漁家傲》。
《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此詞上闋,詩人主要寫邊塞之景。「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邊塞的環境常常苦寒,在王之渙的《涼州詞》中,有一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但在邊塞,除了春風不來之外,秋天也不像秋天,「風景異」三字中,詩人便點明了。正常的秋天,天氣雖然轉涼,但是卻多秋高氣爽好天氣,而塞外九月,常常就漫天飛雪了。詩人在開頭,便指出了邊塞環境的苦寒和荒涼,連大雁南去避寒都毫不留戀。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無數的士兵,包括詩人自己,都必須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著,因為外面是虎視眈眈的敵人。「四面邊聲連角起。」四面的戰角在不斷的吹響,悲涼的氣氛隨之傳開。山峰千裡連綿,夕陽西下,暮色漸沉,孤獨的城門緊緊關閉。在這時,宋朝的兵力十分薄弱,對於西夏,更是以防守為主,不敢貿然進攻,這樣的環境中,其實人人都被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下,戰爭形勢的嚴峻,人們內心的孤寂,盡在一句「長煙落日孤城閉」。
到了下闋,詩人開始抒情。首先詩人抒發是是自己和無數戰士們的思鄉之情。詩人和戰士們戍邊已久,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面對著嚴峻的形式和每天緊繃著的心態,難免會懷念溫暖的家鄉,一杯濁酒下肚,勾起的是對萬裡之外家鄉更重的思念,悠悠羌笛,悲切悽涼,午夜夢回時分,催人落淚,一個個帳篷中,是無數失眠的徵人。
在抒發著徵人思鄉之情的同時,詩人也抒發了一種擅未報國的苦悶。自己和將士不能回去的原因,是外患未平,功名擅未成就,無論是詩人自己,還是其他的徵人,其實內心深處都深深渴望著可以取得勝利,衣錦還鄉,但是客觀的條件使得這一天的到來變得十分漫長,他們一方面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另一方面又無比想念家中親人,內心矛盾而糾結。
這首《漁家傲》,可以說是範仲淹眾多作品中最為出眾的詩詞之一,詞中,對蕭瑟蒼涼之邊塞風光的描寫準確到位,又揭示了徵人們即渴望建立工業,為國出力,又思念家鄉的矛盾心理。全詞意境開闊,感情蒼涼悲壯,繼續體現著範仲淹一貫愛國憂民的風格。
喜歡古詩詞的朋友們,可以點擊關注魚魚,讓魚魚同您一起,領略詩詞之妙,音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