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秧歌,漢民族舞代表之一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院長、教授,省舞協副主席。創作的《喜鵲喳喳喳》《鼓子少年》《闖關東》等作品多次獲得全國「桃李杯」舞蹈比賽和全國舞蹈比賽一等獎,個人獲得第十屆全國舞蹈比賽「評委會特別獎」。創作的舞劇《風箏》獲得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資助項目。舞劇《乳娘》獲山東省舞臺重大題材資助項目。2014年被授予山東省「青年舞蹈家」稱號,是第四屆「齊魯文化英才」。
近日,傅小青擔任導演的大型民族舞劇《乳娘》在第十一屆山東文化藝術節新創作優秀劇目評比展演中獲得觀眾好評。該劇用舞劇講述紅色革命故事,且具備了較高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是山東舞劇創作的又一重要作品。傅小青告訴記者,舞劇是舞蹈藝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在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堅持舞蹈創作首先要打動自己,他認為只有打動了自己,才能打動觀眾。
本報記者 師文靜
舞劇講述紅色故事
依舊感人至深
《乳娘》以抗戰時期膠東地區的「乳娘」為主要形象,通過哺育、撫養和保護抗日英雄兒子的感人故事,突顯出了戰爭背景下人性的光輝。傅小青說,《乳娘》的故事簡單概括就是四個字:生、離、死、別,他們要做的是將親情、感動的溫熱注入故事中,通過呈現大情、大義,傳播革命精神、謳歌英雄。
舞劇是用無言的肢體來講故事的,傅小青說,舞劇最大的長處是善於抒情,最大的短板是拙於敘事,講不了特別複雜的故事,人物關係也需要相對簡單。「《乳娘》中的人物不多,就兩個孩子、兩個母親和一個父親,劇情也很簡潔。但因為劇中人物都有原型,故事是創作者們多次去乳山拜會了100多歲的乳娘,及被她們撫養的乳兒後創作出來的,因此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紅色革命題材的故事對觀眾來說並不新鮮,但這類故事可以有多種創新化的呈現。「《乳娘》沒有用傳統舞劇的編創手法來創作,而是從舞臺表現手法、敘事手段,到人物性格的體現、劇情的推進等都以後現代主義的理念為指引。比如,整部劇的布景一點兒不複雜,整體特色就是大寫意,可以代表當下舞臺審美的一種不一樣的追求。」在劇中,傅小青最滿意之處是讓舞臺以兩個大臺階為核心,通過臺階的移動、轉換,代表著人物心情的轉換,時空的轉換,也代表著歷史與當下的交織與分割。「這一創新運用又反作用於我,給我的舞蹈創作很多新的靈感。」
目在全國範圍內,紅色革命題材及地域特色的舞劇創作非常豐富,好作品也多,若想讓作品在全國舞臺上贏得掌聲,必須有極高的藝術品質,「《乳娘》的創作求新、求精、求情、求美,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感人至深,起碼得讓觀眾感覺作品不俗。濃鬱的山東味道,是它的最大亮點。」
不能低估觀眾審美
好作品一定有知音
《乳娘》是傅小青擔任總導演的第三部舞劇,之前他執導的舞劇《「戲」遊記》獲泰山文藝獎,是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教學探索的成果。執導的舞劇《風箏》則揭示了日本侵華戰爭給中日兩國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寄託了人們祈願和平美好的共同願望,更注重社會價值,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舞劇藝術作品。
談及舞劇,傅小青充滿感情。他說,「舞劇是舞蹈中最高境界的藝術形式,對編劇、表演、服裝、舞美、作曲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演員是在演人物,而不只是跳舞,除了舞蹈的專業要求外,對演員的表演能力、人物塑造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作品要具有極高藝術價值,還能讓觀眾喜愛,非常不容易。」
傅小青說,當下國內的舞劇創作豐富多彩,但舞劇的傳播和受眾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看舞劇需要進劇場,且達不到標準的劇場還演不了舞劇,這導致舞劇受眾面太窄,不是觀眾不喜歡舞劇。」去年,《風箏》在全省巡演時,傅小青曾擔心觀眾看不懂,但觀眾的反應卻讓他吃驚。「比如,在肥城的兩場演出爆滿,沒有觀眾提前退場,他們看懂了且深受感動。這也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發,不能低估老百姓的審美能力,好作品,觀眾一定喜歡。」
傅小青說,藝術創作需要體現自我風格,但舞劇創作一定不能過於強調自我,甚至走向極端,若作品圈內人、觀眾都看不懂,就是創作方向上有了問題。「藝術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要為老百姓服務。當下一些舞劇在追求所謂藝術個性時,讓觀眾看不明白,這種作品我不太認同。」
傅小青說,現在很多人願意走進劇場聽交響樂、聽京劇,有了更高的精神享受。「舞劇具有很高的精神享受價值,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它,創作者應該為觀眾創作更多能讓他們接受,且能獲得藝術享受的作品。」
山東特色
是舞蹈創作的源泉
傅小青是江西吉安人,14歲進入江西吉安歌舞團成為舞蹈演員後,一直就沒離開過舞蹈。20歲冒頭他考入山青院並接受了正規的舞蹈專業學習。1994年,他舉辦了自己的畢業舞蹈專場演出,備受關注。畢業後,傅小青南下珠海工作,既當演員又做編導,2007年他回到山青院。多年來,他經歷了演員、編導、教師等職業身份,經歷可謂豐富。「對我來說,多一些經歷非常好,能將對專業的深刻理解運用到大型舞劇的創作、教學等方面。」傅小青認為,將經驗融入當下的創作中,是經驗經過「消化」再轉化出來,成為更加綜合的、高標準的舞臺藝術。
回山青院後,傅小青的舞蹈創作開始凸顯出自身的風格。他創作的《闖關東》《鼓子少年》《小嫚》《喜鵲喳喳喳》《誰不說俺家鄉好》《礦道深處》等作品不斷在全國「桃李杯」舞蹈比賽、全國舞蹈大賽中獲獎,其中以山東鼓子秧歌為動作元素,展現鼓子少年對傳統文化堅守精神的《鼓子少年》獲得第十屆全國舞蹈比賽「評委會特別獎」。這些作品既讓傅小青積累了經驗,也確定了他作品的基調,那就是將舞蹈藝術與本土文化相結合,作品牢牢地打上了「山東元素」的烙印。
傅小青的大部分舞蹈作品與山東的歷史、文化、民俗緊密相關,故事是山東的,舞蹈語彙也是山東的。他尤其注重對山東鼓子秧歌元素的巧妙運用。他稱,自己之所以堅守舞蹈創作的山東元素,是因為山東舞蹈尤其是山東秧歌,在全國非常具有代表性,是漢民族舞蹈的代表之一,全國舞蹈專業都要學習這門課程,應用性非常廣,同時鼓子秧歌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有得天獨厚的影響力。舞蹈創作必須堅持本土特色,「山東元素」是我們具有的獨特優勢。比如,在《鼓子秧歌》中,傅小青改進了傳統鼓子秧歌「穩、沉、抻」的特性,加入了活潑、輕快的元素,使之呈現出流動、變幻的色彩。在舞劇《風箏》《乳娘》中也運用了特色鮮明的山東三大秧歌元素,「山東文化底蘊深厚,有紅色文化、海洋文化、黃河文化,還有泰山、聖人、名人文化、泉水文化等,有很多可挖掘的題材,用心去做可創作的內容很多。」
從舞蹈、舞蹈詩,再到舞劇創作,傅小青的作品越來越豐富,藝術追求也越來越高。他說,在多年的舞蹈創作中,自己都遵循著有感而發的原則,不是發自內心喜歡的東西絕對不做。「一定是觸動了你,打動了你,才讓你有衝動去創作,我的創作,首先是自己喜歡的,不但能打動自己,而且要感動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