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沈汝波的黨義愛心服務站搬遷至紅旗裡,沈汝波和他的團隊在他們的「新家」合影
在沈汝波的感召下,秦皇島湧現出許多愛心團隊。秦皇島愛心車隊就是其中之一
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參與城市建設,扮靚美麗港城。圖為志願者參加「全民洗城」活動
漫步在秦皇島的大街小巷,你經常會見到這樣一群身影:他們身著統一制式的馬甲,為外地遊客指示道路、清理衛生死角的垃圾、向市民宣講文明理念、為留守兒童和貧困家庭送去溫暖……雖然年齡、職業、經歷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志願者。
沈汝波就是他們中的一員。立志一生做10萬件好事的沈汝波,數十年來一直在踐行著自己的諾言,他的事跡影響帶動了千千萬萬的志願者。在市文明辦等相關部門的大力倡導下,在創建文明城市的號角聲中,激情洋溢的志願者活躍在助殘、助學、濟貧、敬老、環保等社會公益領域,用顆顆愛心為美麗港城添磚加瓦。
記者從秦皇島市文明辦了解到,截至目前,秦皇島市在「燕趙志願雲」系統上註冊志願者已有17萬多人,團隊1800多支,網上發布志願服務項目7900多個。
義源公益:為「事實孤兒」撐起一片天
幾年前,小吉(化名)的父親因為傷人入獄,母親離家出走,小吉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家中貧困,9歲的小吉又瘦又小,比同齡人矮很多。「但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別人那種戒備的眼神。」義源公益常務副會長朱鐵林說,第一次看到這個孩子時,他躲在奶奶懷裡不出來,兩眼泛著淚光。志願者試圖和他交流,他卻不說話。因為父親傷人,同村的人對小吉一家都敬而遠之,村裡的孩子也不和他玩。因此小吉的性格很孤僻,也不相信會有人幫助他。
義源志願者的到來改變了小吉。他們不僅承擔了小吉上學所需的費用,還在生活上處處關心他。小吉對花粉過敏,一到春天就哮喘,志願者帶著他去市裡的醫院看病。小吉的家在村子的最深處,汽車開不進去,每次志願者都要沿著山溝徒步走到他家,但志願者不辭辛苦,一次次帶著禮物去看他,陪他聊天、做遊戲。慢慢的,小吉變了,在學校他不再一個人躲在角落裡,而是和同學們一起踢球、說笑,他的成績也越來越好,每次志願者來,他都拿出一摞獎狀給叔叔阿姨看。
像小吉這樣的「事實孤兒」不在少數。這些孩子並非孤兒,卻因種種原因失去了父母的庇護,不僅生活陷入困頓,性格也因家庭變故變得自卑、孤僻。據記者了解,我市多個志願團隊的幫扶對象都包括了「事實孤兒」這一群體,除了助學、捐贈衣物,還對他們進行心靈疏導,為孤獨的孩子們撐起一片天空。
愛先行志願者協會:幫助因病致貧困難戶
李子茵的家在秦皇島撫寧區大新寨鎮王家溝村,去年9月,她考進了秦皇島撫寧區第一中學,成為家裡人的驕傲。然而入學才一個多月,李子茵忽然嘔吐,隨後陷入昏迷,被緊急送進醫院,最終被診斷為先天性腦血管畸形引起的突發性腦出血,如果不能及時治療,子茵這一輩子都站不起來了。醫生說,這種病不包括後期治療和保養費,光是手術費就需要10多萬元。子茵的家人懵了,他們打工一年也就能掙2萬元,還要贍養疾病纏身的老人,撫養孩子,上哪兒去找這10萬元!他們借遍親友也湊不夠手術費。
正在一家人絕望之時,秦皇島市愛先行志願者協會伸出了援助之手。愛先行是發源於撫寧的公益團隊,農村殘疾人和因病致貧的困難戶一直是愛先行的重點幫扶對象。在核實了子茵的情況後,志願者在網上和線下發起了對子茵的愛心救助,共為子茵籌到醫藥費約28萬元。
幸運的是,子茵的腦部出血吸收得很快,病情趨於穩定,可以轉到北京的醫院進行手術。志願者又陪著子茵一家進京,辦手續、協調病房、為家屬安排住處,一切安排妥當後才放心離開。子茵在北京的兩次手術都非常順利,她出院後,這筆愛心款還剩下6.8萬元。儘管還有外債,儘管後期治療還需要費用,但一家人知恩感恩,決定把剩下的錢給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其中3萬元存在愛先行的公益帳戶,3.8萬元送給了另一家困難戶。
春雨志願服務總隊:在田間地頭為農服務
「你這個秧啊,花多了就得趕緊摘。」在秦皇島撫寧區撫寧鎮西單莊村史書寶的西紅柿大棚裡,一排排綠油油的西紅柿秧子上已經掛上了青色的果實。豐曉強蹲在地上,和史書寶頭並著頭,給他講注意事項。
去年,史書寶種的大棚西紅柿有一半因為枯黃萎病死掉,心有餘悸的他今年早早聯繫了豐曉強幫他照顧秧子,現在他這一畝二的西紅柿沒啥病蟲害,長勢非常好。「這八成的功勞都是老豐的!」史書寶毫不吝嗇對豐曉強的誇讚。
豐曉強是秦皇島撫寧區農牧水產局的工作人員,也是撫寧春雨志願服務總隊的志願者,他的62名同事和他一樣同為志願者。不分工作日、節假日,只要農民一個電話,他們就趕來給農作物「瞧病」。送技術下鄉、組織科技大集、食品抽樣檢測……這群志願者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為農民服務。
戶外志願服務隊:有責任和義務愛護長城
近些年,玩戶外的人越來越多,秦皇島內蜿蜒在險峻高山上的長城吸引了本地和外地眾多的戶外運動愛好者。戶外志願服務隊的趙輝、李鵬發現,很多線路出現礦泉水瓶、食物包裝袋等。2015年和2016年,他們的團隊連續兩年組織大規模的清潔愛護長城公益活動。從濫水關出發一路到寺耳峪峽谷,從板廠峪長城腳下出發,爬倒掛長城,登楊來樓,下山溝,越深坎,鑽密林,志願者們把被丟棄的礦泉水瓶、食品包裝袋、白色塑膠袋撿起來,雖然很苦很累,但收穫滿滿。
「實話實說,很多遊客和驢友對戶外環保法則缺乏了解,對長城文化更是知之甚少,保護長城、保護環境的意識還比較淡薄,在長城周邊隨意丟垃圾,既破壞環境,對長城文化也是一種極大的破壞。」李鵬說,身為秦皇島人,有幸生活在長城腳下,有責任和義務愛護長城。
陽光義工協會:免費午餐助力山區孩子成長
「陽光免費午餐」是秦皇島陽光義工協會發起的一個公益項目,青龍花廠峪小學是他們開設的第四所免費午餐學校。
花廠峪小學地處革命老區,位置偏僻,在校學生27名,村民生活條件較差。義工們除了給學校送來全套炊具、廚具以及各種食材外,還給學生們帶來了嶄新的羽絨服、各種體育器材及書包、筆本等學習用品。針對孩子們喝熱水比較難的問題,又專門添置了飲水機。
走廊裡,義工們配合著組裝新的櫥架;教室裡,義工們幫孩子穿衣服、發放學習用品;廚房裡,義工們通力合作,給孩子們做著第一頓免費午餐。由於首次開餐,義工們專門把菜品從2個增加到3個,並給孩子們送上了新鮮的水果。
義工蘭紅晨對記者說:「通過大家的努力,看到每個孩子吃得飽,穿得暖,孩子們特別開心,義工們也特別高興。希望更多的人關注山區孩子們健康成長。」
除花廠峪小學之外,秦皇島青龍滿族自治縣的二道溝小學、白蟒山小學、西河小學、前陡嶺小學等5所山區小學都接受了陽光義工幫扶。義工們每月到學校看望一次,除提供必要的食材以及給學校負責人送來資金外,還親自給學生們製作午餐。
開展「陽光免費午餐」活動以來,義工們每天都會把孩子的菜品和就餐情況在網上公布,並公示活動各項開銷接受監督,這種公開透明的公益模式受到社會普遍認可。如今,不僅是陽光義工,很多愛心人士也加入到為山區孩子獻愛心的「陽光免費午餐」活動中來。
秦皇島市志願服務基金會:關心關愛抗戰老兵
201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秦皇島日報社的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農村的抗戰老兵主要靠兒女贍養,雖然每個月有幾百元的補助金,但大多經濟情況一般,有的甚至很貧困,還有的無兒無女,癱瘓在床,得不到好的照顧。為了讓這些曾經保家衛國的抗戰老兵安度晚年,秦皇島市文明辦、秦皇島市志願服務基金會決定組織開展關愛抗戰老兵常態幫扶活動。幫扶活動起於2015年12月,止於秦皇島籍所有抗戰老兵去世。秦皇島市志願服務基金會精心挑選了17支來自學校、醫院、企業等不同行業的志願服務隊,每支隊伍分別負責3到4名老兵,幫扶內容包括節日慰問,給老兵過生日,生活的幫助,在老兵離開時送上臨終關懷等。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志願者像親人一樣關心著這些老人,成為老兵們最信任和依賴的人。張玉和老人住院排不上床位,志願者立刻聯繫醫院,想方設法幫老人住進病房;盧樹森老人臨終前,把有殘疾的兒子託付給志願者照看;馬俊如老人肺癌晚期,志願者一次次去看望。去年8月5日,老人陷入彌留,直到志願者們趕到,老人才安心地閉上眼睛。
17支隊伍,700多名志願者,被秦皇島市志願服務基金會凝聚在一起。每逢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日,基金會統一組織走訪慰問;為老兵建立健康檔案,組織醫療、心理諮詢志願服務隊定期為老兵進行體檢診病、心理撫慰;為有需要的老兵購買輪椅和助聽器;氣溫驟降,基金會又聯繫愛心企業為老兵捐助棉衣棉襪……
一樁樁,一件件,這一年中,老兵和志願者之間有太多故事讓人感動,有太多真情讓人淚流。
民進青年志願者服務隊:長期幫扶失獨家庭
民進青年志願者服務隊成立於2012年初,是河北省首個將失獨老人作為專門關愛對象的服務組織。隊員分為15個組,對數十個失獨老人家庭進行固定、長期幫扶。
據隊長孫海雲介紹,他們主要服務60歲以上的失獨老人,在經濟和精神方面都給予幫扶。隊員中大中專院校的老師居多,整體素質較高。 「我們這些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正好跟老人們的子女歲數差不多。每逢禮拜天、傳統節日以及老人生日,我們會給老人打電話,或者送去一些慰問品,好讓他們多少感受到一點子女的關懷。大部分老人都樂於接受我們的幫扶,但也有一些老人怎麼也走不出失去子女的陰霾。」
為了打開老人的心結,隊員們想盡一切辦法。他們通過日常問候、心理疏導、生病探訪、節日慰問、秦皇島市區郊遊以及集體過生日、共度除夕夜、資助失獨家庭在校學生等形式,從精神、經濟和權益呼籲三個層面為老人們送去溫暖與呵護。在志願服務隊的不懈努力下,這些不幸的老人逐漸走出了塵封世界,重新燃起了生活勇氣。
秦皇島市第一醫院社會醫務志願服務隊:首創省內新型服務模式
老人孩子體弱多病,掛號檢查取藥,一次次排隊。如果有人能幫一把該有多好!趕上不會操作掛號自助一體機,如果有人能指導協助該有多好!患者的這些期待,如今在秦皇島市第一醫院都不再是奢求,志願者會幫不會使用自助機的患者掛號,帶坐輪椅的病患上衛生間,指導患者去所掛科室的樓層就醫……
這支全部來自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的社會醫務志願服務隊,是從今年1月正式為病患服務的。儘管人數不多,卻在全省醫療機構中首創了新型社會醫務志願服務模式,增強了醫院人文關懷的氛圍。
據秦皇島市第一醫院黨委工作人員介紹,從社會上招聘志願者是借鑑上海等地的義工模式,通過個人報名,醫院審核、培訓後,在醫院門診義務幫助患者,提供文明引導、發放科普材料、協助自助機使用、指引就醫路線等服務。服務沒有報酬,是純義務的。
首批志願者是2016年底醫院向社會進行公開招募後報名的熱心公益人士,以退休人士、打工者、青年職員和大學生居多。經過篩選,醫院對符合條件的志願者進行了集中專業培訓。今年1月3日正式上崗以來,志願者幾乎風雪無阻,一直堅持在崗位上,解答就診人員的各類問題,指導他們就診、付款、檢查、取藥、維持秩序……哪裡有病人需要,哪裡就有他們忙碌的身影。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服務宗旨。
古城志願者協會:鄰裡守望不離不棄
「要是沒有他們,這麼些年我都活不了。」秦皇島山海關區古城街道辦事處轄區的張奶奶感激地說。張奶奶已近耄耋之年,膝下無兒無女,3年前老伴兒去世後,一直一個人過日子,年齡和疾病讓她力不從心。
古城街道志願者協會的周秀芬阿姨住得離張奶奶家最近,也是她最先開始照顧這位老人的。每天早晚,她要去老人家裡兩趟,老人有啥困難就幫著解決啥困難。後來,張奶奶家的事被協會其他黨員知道了,大家紛紛找時間來老人家裡幫忙。2012年10月,周秀芬、牛國慶等幾位街道退休黨員、入黨積極分子自發組成了志願小組,採取定期、不定期的方式,幫助老人解決生活難題一直堅持到現在。
平日裡,他們不定期地到老人家裡探望,遇上什麼活兒就幹什麼活兒。每個星期四,是小組成員雷打不動的「工作日」,他們會在下午兩點一同來到張奶奶家,幫助老人洗衣服,擦玻璃,修電器,力所能及,實實在在。
多年來,黨員小組逐漸掌握了張奶奶愛吃素食的飲食習慣,經常在上門探望時為老人帶去她喜歡吃的麵食、蔬菜、水果,有時買菜回來經過老人家就順便進門去給老人放下一些。這個志願小組的成員,年齡最大的68歲,最小的45歲,平均年齡50多歲。
在古城志願者協會的帶領下,古城街道已逐步形成鄰裡守望孤老幫扶、紅袖標治安巡邏、文娛曲藝說唱展演、愛在古城旅遊諮詢、環保宣傳進社區等服務品牌,湧現出魏紅、張秋豔、牛國慶、周秀芬、王毅軍等一批省、秦皇島市級優秀志願者典型,志願服務已成為傳承雷鋒精神、促進轄區和諧,引領社會文明進步的新風尚。
說起秦皇島,人們往往想到的是藍天、大海、古城牆。如今,在這片熱土上,因為多了許多古道熱腸充滿熱忱的志願者,正像俗語說的那樣,山美、水美、人更美。從自家到他家再到大家,從鄰裡之間的團結友愛,到深入山區為留守兒童獻上愛心,無論你身在哪裡,無論你有怎樣的遭遇,在秦皇島,總有一雙在你身處困境時,及時拉你一把的手。也恰因如此,秦皇島有著中國最具愛心城市的美譽。以沈汝波為代表的港城志願者,已經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人人都是志願者,人人爭當志願者的氛圍漸趨形成。
懷揣著幫助他人、美化家園的心,港城志願者永遠在路上。(秦皇島日報 者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