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透著仙氣的畫最近在臺北展出 道教題材的中國古畫您見過嗎?

2021-01-15 北晚新視覺網

宗教是古代藝術史上最常見的主題,東西方皆是如此。不過我們看中國古代的藝術品,似乎佛教的作品特別多,而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作品並不那麼常見。實際上道教體現在藝術品的數量並不少,只不過這些藝術品大多數比較隱晦,看起來並不像佛教那樣主題明確。北京故宮收藏的《千裡江山圖》就是道教題材的繪畫,但看上去似乎就是山水風景而已,只有專家才能認出其真正的主題。

作者:謝田

《雲中雞犬圖》

近日,臺北故宮舉辦了獨具特色的展覽:「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展覽精選數十幅古代以仙山為題材的繪畫,分「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展出。

對於中國傳統山水畫而言,似乎體現佛教的元素比較多,而體現道教的並不多見。其實,這是因為表現道教主題的畫比較隱晦。本次展出的畫作中,就集中展示了道教在藝術作品中的特色:有瑰奇變幻的仙山樓閣,有隱於山林中的洞天福地,也有民間傳說中的蓬萊、方壺、瀛洲等仙境。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畫作講述了「成仙」的故事。這些古代名畫營造出「仙氣縹緲」的獨特氛圍,為炎炎夏日,帶來了一股清涼的「仙氣」。

宗教是古代藝術史上最常見的主題,東西方皆是如此。不過我們看中國古代的藝術品,似乎佛教的作品特別多,而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作品並不那麼常見。實際上道教體現在藝術品的數量並不少,只不過這些藝術品大多數比較隱晦,看起來並不像佛教那樣主題明確。北京故宮收藏的《千裡江山圖》就是道教題材的繪畫,但看上去似乎就是山水風景而已,只有專家才能認出其真正的主題。

眼下,臺北故宮正在舉辦《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系統展示了道教主題的山水繪畫,此外同期舉辦的《偽好物》和《杏林春暖》兩個特展,也有不少道教主題的畫作亮相,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道教在藝術作品中的特色。

佛教的目的是成佛,道教的目的是成仙。道教的觀點中,成仙好處很多,可以長生不老,可以騰雲駕霧,甚至能雞犬升天。這次的特展上有明末崔子忠的《雲中雞犬圖》,畫的是東晉道教淨明派教祖許遜的故事。傳說他136歲時,玉皇大帝封他成仙,授予他「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一職,於是許遜帶著家人弟子,連同家中的雞犬一起上天成仙。

這幅畫的特點是,如果你不知道故事情節,根本想像不出這是神仙故事,因為畫面上只能看到一行人在山路上行走。主人公的衣服上施加了含水銀的硃砂(道教喜歡用水銀煉仙丹),再騎上一頭青牛,這對古人而言就已經是再清楚不過的道教主題了,但是在現代人看來就太隱晦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修煉到136歲,那怎麼辦呢?道教認為,還有一個通關的捷徑,就是去仙山。中國人自古相信山裡有神仙,海上更是會有仙山。《史記》記載,民間傳說中,海上的仙山遠遠的望之如雲,到了之後會反而在水下,根本到不了,而有幸到達的人會得到黃金寶玉和長生不老藥。根據史料記載,從戰國開始,齊燕等國就不斷派出尋找海上仙山的隊伍,頂峰是秦始皇派徐福帶著幾千童男童女入海,尋找蓬萊、方丈(也稱方壺)、瀛臺三大仙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

《方壺圖》

臺北故宮本次特展上,展出了明代文伯仁(1502-1575)的《方壺圖》,圖中畫的就是古人心目中的海上仙山,仙山上下都是海,中間雲霧繚繞,宮殿重疊。

可是,事實上,「海上仙山」根本沒人能去,於是從南北朝開始,道士們逐漸將地圖上真實的山川「仙道化」,形成「福地洞天」之說,從而讓仙境有了真實性。道士們可以去山中開闢洞府修行,採藥煉丹。他們相信,如果有福緣的話,可以遇仙甚至飛升。

福地洞天的畫,看起來和一般的山水畫沒太大區別,這次特展上展出了臺北故宮的名作,傳為五代董源所作的《洞天山堂圖》(展期至 8月13日)。它是中國洞天畫中的極品之作。這幅畫高1.83米,畫上一片大山聳立,山中白雲繚繞,山上礬頭點點,山體以董源創造的長披麻皴加短點相間,再用濃墨敷染,氣勢雄渾蒼鬱。下方近景左側是殿堂建築,右側是瀑布流水和橋梁行人。畫上無款,只有「洞天山堂」四字,不知道何人所題。

清代初年王鐸寫了題跋:「神理氣韻,古秀通靈,入於(玄)微,董源此圖,當屬元化」,將此圖定為董源所作,但從繪畫風格來說,其年代肯定晚於北宋,所以不會是董源真跡。臺北故宮的專家發現這幅畫的風格和元初名家高克恭的《雲橫秀嶺圖》接近,推測其可能是元代初年的作品。元代道教十分興盛,這種巨幅大作還是有需求的,不過我覺得也不能排除這幅畫來自南宋後期的可能。

《洞天山堂圖》

《洞天山堂圖》看起來並不像一幅宗教畫,因為它和一般山水畫沒什麼區別,但是如果仔細看,會發現白雲間有幾個山洞,那就是修仙的洞府。怎麼知道是洞府呢?一般的山洞都是黑的,但這幾個山洞看起來很亮,那是日月精華聚集在其中的表現。通過和明代《名山圖》的對比,可以確定畫面上的山是山東茅山,建築是茅山的道觀,左下角的小橋叫遇仙橋。橋上有個籠袖抱手的老者,是北宋的上清三景法師劉混康(1036-1108)。另外畫上角落裡有個小印「清虛府」,應為道觀之名,可見這幅畫有道教收藏的背景。這些信息雖然在圖上,但是非常隱晦,要經過專家仔細研究考證才能發現。

道教認為世上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在這些洞天裡會發生什麼呢?特展中一幅傳為北宋燕文貴《三仙授簡圖》給了答案,只見畫上有一個修道之人,在洞府裡遇到了兩個神仙,被傳以修仙之法,於是也成了仙。

遇不到仙怎麼辦呢?那就要去採食仙藥。本次特展上有一幅南宋的傳為李唐所作的《仙巖採藥圖》團扇,上面就畫了一個人在山裡採藥的場景。按照道教的觀念,如果仙藥服食得法,就算不能長生不老,活個兩三百年還是有可能的。如果仙藥也採不到怎麼辦?那除了日常修行就只剩下煉仙丹了。「丹」特指硃砂,它其實是一種含有水銀的礦物質顏料。不過在道教看來,水銀可以通奇經八脈,在爐火中燒煉硃砂和其他幾種礦物,甚至有機會煉出成仙的藥物,因硃砂的紅色,而將其稱為「丹」。

這次《杏林春暖》特展上傳為明代仇英的《玉洞燒丹圖》就展現了古代道士煉丹的場景。按照古代道教的說法,仙丹用「轉」來評級,一共九轉,一轉的仙丹,服用後三年成仙,九轉的仙丹,服用後三天成仙。甚至人死未滿三日,灌下仙丹也能復活。我們今天知道,水銀等礦物質是有毒性的,人體的耐受性很低,如果服食不當,真的有可能「成仙」,從唐代到清代,都有皇帝因服食丹藥而駕崩。不過從另一個方面說,古代道士的煉丹也導致了化學技術的進步,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就是道教對人類的傑出貢獻。

(原標題:畫中仙氣)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2018

相關焦點

  • 古畫中的桃源仙境
    明代以前描繪此題材的畫作極為少見,明中晚期開始,以文徵明、仇英等「吳門畫派」對桃源題材以及反映道教思想之仙境題材的畫作增多,在畫面上結合了江南水鄉的元素,文人將故鄉江南融入桃源圖中。「心不為形役:從孤舟草堂到桃源江南」展覽現場,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洪曉樂「桃源仙境」部分展出了七組作品,其中三組為首次公開展出,包括顧洛、朱瑞寧的《山水人物圖冊》。此冊頁原本有十二幅、二十四頁,顧洛、朱瑞寧各繪其中六幅,皆仿宋元明名家。每幅圖各附圖記一首,同出自當時的名人手筆,一字一畫,煌煌巨製。
  • 央美研究生復活古畫,驚豔!
    古 畫 復 活 中央美院的研究生楊春 把藏在故宮的古畫復活, 這比「博物館奇妙夜 楊春琢磨著用自己的專業 「復活」這些古畫上的花鳥, 讓它們真正飛起來。
  • 盤點中國古畫中的那些妖魔鬼怪,膽小勿看
    其實我們誰也沒有見過鬼,腦洞有多大,鬼就長什麼樣。人們用鬼神文化來懲惡揚善,在很多人心目中鬼神仍是善惡分明的,他們寧願相信做了好事就會添福加壽子孫昌隆,做了壞事就要遭報應,死後也要打入十八層地獄。圖片採集自藝站鑑定評估中心 公號:藝站2、長得很萌(劃掉)可怕的鬼還有一種比較普遍的,是古人認為長得很可怕的鬼,獸面、骷髏、奇形怪狀……不過對於就著喪屍劇下飯的現代人,這些畫中的鬼怪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農曆新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於華表廊道階梯,以院藏「鳥譜」為主題設置了春節應景的地貼,期待觀眾於年節期間走春遊臺北故宮時,能感受到鳥語花香的氣息。同時,新年之際,正在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展出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等,臺中院區的「新媒體藝術展」都值得期待。
  • 1500年前的古畫,疑似出現穿越的仙鶴,畫中的女人更奇怪
    中國古畫重在寫意,有時候解讀古畫是一件非常有趣味性的事情。往往在一些古畫之中,故事之中又隱藏著另一個典故,每一環都是相互影響著。了解中國傳統故事的人都知道,有一些故事是來自於傳統的古畫之中,甚至一些傳統的山水繪畫故事之中也會隱藏著一些人物的趣味小故事。
  • 臺北博物館有幅怪畫,老虎畫成病貓網友不解,放大5倍終於懂了!
    文 / 小七各位繪畫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小七,當我們談到中國的繪畫文化時,每一位網友都非常的感興趣,說到名貴的畫作,大家肯定會想到宋朝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還有徐悲鴻的《馬》,再有就是齊白石的《蝦》,這些畫家都非常的有名,所以他們的繪畫作品也是非常的值錢
  • 近日,周文矩梁楷之作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
    據悉, 傳五代南唐的周文矩 《畫明皇會棋圖》卷、馬遠《小品》冊、梁楷 《東籬高士圖》軸等書畫史名跡7月10日起開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對外展出。 這一名為「筆歌墨舞——臺北故宮繪畫導賞」的展覽共選取從五代南唐至清代的三十件書畫作品,涵蓋人物、花鳥、山水等題材,展期持續至9月23日。
  • 日本收藏的十大中國文物 您見過嗎
    而且,近代以來列強入侵,中國文物大量流失海外,其中得到中國國寶最多的,也還是深諳中國文化的日本人。  我曾經見過這個寶貝,當時它被單獨陳列,底座不斷旋轉,在一片漆黑中,一個個光圈閃耀著妖異的光芒,而且隨著光線角度的不同,光環的顏色會變幻不定,看著就讓人敬畏莫名,完全不像是人間燒出來的瓷器。日本人形容這個碗,都是用「碗中宇宙」這種詞,說裡面仿佛是深夜海邊看到的星空,高深莫測。
  • 臺北,我在哪裡見過你
    臺北是一座讓人覺得似曾相識的城市,儘管我從來沒有到過這裡,但在走出飛機、融進人群的那一刻,我一點也不感到陌生。我輕聲地問自己,也問這座城市:我在哪裡見過你?  長期以來,這是一個我們想來而不能來的地方。每天,我們翻開報紙,或者打開網頁,都能看到關於它的消息;有時在電視上也能看到一鱗半爪的畫面,可為什麼總覺得它離我們很遠?
  • 看看這些宋元古畫,原來那時候古代人常吃的是這些水果
    中國古人常吃的水果有哪些?看看這些宋元古畫,原來那時候古代人常吃的是這些水果。 畫面中這隻綠色的鵯鳥,想必就是被枝頭這些火紅的山楂吸引住了。《紅果綠鵯圖》聚焦於一枝一鳥一蜂,定格了這特定場景中的瞬間情態,在狀物精微的同時力求新奇,營造出優雅的格調和雋永的意境。借著這幅小品畫的佳作,這種獨具風味的水果,也完成了它在中國藝術史上的永久定格,方寸之妙,韻味綿長。
  • 以民間信仰為題材 臺灣漫畫家推出最萌媽祖(圖)
    中新網2月16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首屆臺北動漫節除了邀請多位日本輕小說作家與聲優跨海來臺,也邀請了十多位臺灣原創漫畫家發表新作。有趣的是,這次不少臺灣漫畫家發表的作品,不約而同以臺灣民間信仰為題材,獲得共鳴。
  • 中國臺灣臺北市最受歡迎的7大景點
    臺北被視為全球城市,是臺灣的政治,經濟,教育和文化中心。您會驚訝於這個城市可以做的各種各樣的事情。您想體驗世界著名文化地標的故事嗎?你想知道一個小城市的文化,這是中國文化與日本,東南亞和美國影響的奇妙融合的結合嗎?您想參觀擁有幾個繁華夜市的東亞主要樞紐之一嗎?
  • 彼岸畫水 此岸畫山——兩岸畫家的「山水相約」
    2010年3月,臺灣與江蘇畫家同赴隋煬帝始建的大運河採風,以車馬舟船、水陸並進的方式,細細遊覽了700餘裡的江蘇段古運河,之後畫家們閉門造畫半年,共完成作品105幅,「情系古運河——兩岸水墨名家聯展」由此誕生,巡迴兩地六大美術館展出。雙方當時即約定,第二輪寫生以臺灣阿里山及周邊勝景為主題,踐行「彼岸畫水、此岸畫山」的山水精神。
  • 從暢銷作家到畫家劉墉:內心裡有一種衝動不得不寫不得不畫
    展覽「師古篇」展出這三張作品的同時,配上劉墉寫給李唐和郭熙的信,分享臨摹古畫時的趣事與領悟。劉墉集臨黃公望(局部)在展覽的「花鳥翎毛篇」和「寫生研究篇」中,不僅可以看到劉墉的花鳥畫作品,其中也有不少寫生研究稿。
  • 觀復貓鑽進古畫系列之《村醫圖》
    > 宋代古畫《村醫圖》又名《灸艾圖》,為南宋李唐所創的一幅風俗人物畫,是中國最早反應醫事題材的繪畫之一。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將推巨幅書畫,敦煌呈現吐蕃藝術珍品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為您梳理這一周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這些造型獨特、由不同材料幻化而成小巧玲瓏、卻又維妙維肖的雕刻品,充分展現出匠人的鬼斧神工和超凡的想像力。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展期:2019年7月1日—9月25日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藝術,長久以來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蔚成體系,也自然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了無古今的隔閡。
  • 青城山明明是仙氣飄飄的道教名山,為啥被人稱為「鬼山」?
    這座「鬼山」是當地著名的5A級風景區,是道教發源地,它究竟有何神秘之處呢? 青城山已經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從青城山成為全真教的發源地之後,這座山被賦予了濃厚的道教色彩,並吸引國內外大量遊客前來參觀。
  • 觀復貓鑽進古畫說文化之《仕女簪花圖》
    觀復貓鑽進古畫說文化之《仕女簪花圖》 2019-05-13 18: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沈偉:拙論道教文化對明代中國陶瓷紋飾的影響
    在洋洋大觀的裝飾內容裡,有一類傳統紋飾卻在陶瓷裝飾歷史上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可以深刻的反映出當時社會文化的背景和我們中華民族的宗教信仰特點,這類紋飾就是「道教」的題材紋飾。 「道教」紋飾作為陶瓷裝飾紋飾主要題材的廣泛運用是從宋元開始的(特別是明代)一直延續到清代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