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上家電過新年」:——邵陽縣九公橋鎮老屋村見聞
本報記者 蔣劍平 通訊員 劉飛
水泥村道上,汽車、摩託車不時飛馳而過。悠閒行走的人們衣著光鮮,歡聲笑語不斷。一棟棟錯落有致的樓房,高高掛著大紅燈籠……2月10日上午,記者驅車來到邵陽縣九公橋鎮老屋村,頓覺年味越來越濃了。
目光所及,記者看到的是依山坡、傍公路建起的樓房群。迎接我們的村秘書謝雄華笑著說:「現在我們戲稱自己的村子是『小香港』,還算洋氣吧!」
謝雄華介紹,老屋村只是邵陽縣一個很普通的村子,沒有工業,沒有礦山,農業、勞務輸出和外出經商、搞副業是人們收入的主要來源。由於國家經濟發展快、賺錢機會多,對農民的政策又越來越好,所以村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村裡幾乎家家戶戶蓋了樓房。去年,國家又搞家電和汽車、摩託車下鄉,貼錢讓鄉親們加快享受現代化生活,大家笑得合不攏嘴,紛紛提款購買。謝雄華感嘆:「現在百姓的日子越過越有滋味了。」
記者就近走進一戶農家。只見一樓堂屋正面牆上,掛著一臺29英寸的液晶電視機,屏幕裡飛出歡樂的歌聲。旁邊的牆角處還擺放著一臺29英寸的臺式電視機,有些落寞。兩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正準備宰殺一條剛買回的9斤多重的大草魚,見有來客,便熱情相迎。一問,老兩口名叫謝多權、銀玉秀,這棟大樓房也就住著二老,5個子女3個在外工作或做生意,2個在家務農的兒子也都另立門戶了。
就是這兩位7旬左右的老人,去年12月和今年1月,買了一臺全自動洗衣機、一臺液晶電視,而將一臺臺式電視機和一部雙缸洗衣機棄之不用了。兩件新家電,共花了3127元錢,國家按售價的13%補貼了400多元。見我們有些詫異,銀玉秀說:「買上新家電過新年。現在黨的政策這麼好,我們也不缺錢,是該享享福了。」
69歲的銀玉秀面色紅潤,身板硬朗,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老人說,他倆已有10來年未種田了,5個子女,在外的給錢,種田的給糧,吃穿不愁。這2年推行「新農合」,看病有報銷,不擔心。去年11月開始,又搞農村養老保險,每人每月能領55元錢。「碰上了太平盛世,農民不交『皇糧國稅』,反而從國家那裡領這樣那樣的補貼,真是有福氣啊!」老人說著,爽朗地笑了起來。
記者環視屋內,電飯煲、消毒櫃、DVD、電話等現代生活用品還真齊備,雞鴨魚肉、糖果等年貨也置辦了不少。「現在就只等子女、孫兒們回家吃年飯了。」謝多權老人笑呵呵地說。
隨行的縣商務局副局長張山紅告訴記者:「實行家電和汽車、摩託車下鄉以來,2009年全縣銷售家電、摩託車2萬多臺,兌付給農民的補貼達1500萬元。消費火了,農民的日子也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