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臨渭區故市鎮王家村的果農楊水琴告訴記者,她家的八畝多黑布林賣了30000多元。
西部網記者 石永波
日前,一則陝西大荔3000餘畝黑布林「滯銷」的消息引發了全國媒體的關注,此後又有平臺爆出陝西周至300萬斤黑布林「滯銷」,文中描述的情況之嚴重,果農生存之困境讓人心疼,那麼實際情況又是怎麼樣的?7月19日,西部網記者先後來到渭南市大荔縣和臨渭區黑布林主產區了解情況。
集中上市導致銷售難 管護好的賣的比去年好
「我已經賣了8畝多了,還有2畝沒有賣,收入30000多元,平均下來一斤1塊錢。」68歲的臨渭區故市鎮王家村的果農楊水琴告訴記者,她家的果園今年比去年賣的好多了,根本不存在滯銷的事情,只是價格沒有原來好,有些人不願意賣。
楊水琴說,剛開始上市的時候一斤可以賣到1.4元,因為周邊的黑布林大量上市,價格一直掉,最低都降到了6毛錢,很多人想等價格好了再賣,誰知道越等收購價格越低。
「孩子都出去打工去了,不願意管這,我摘果子都是僱人幹的,一天80元,在周圍村僱了十幾個人。」楊水琴告說,她和丈夫兩人身體還算硬朗,會定期打藥澆水,疏花疏果,管理的比較好,所以賣的比其他的園子好一些。
和楊水琴同村的徐偉老人就是在觀望中錯過了價格好的時候,75歲的他和老伴種了15畝黑布林,現在還有七八畝沒有賣。
「價掉的反而還沒有客商來了。」徐偉老人告訴記者,原先客商主動來訂購,直接就給定金,現在都是先過來看一看園子裡的果子,看上了才要,現在6毛錢一斤賣連本錢都回不來,但是他現在也不求價錢多高了,能賣出去就行,不然果子再不摘就爛到地裡了,一毛錢都掙不回來。
記者走訪發現,黑布林產區果農大多是50後、60後老人,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勞動力很短缺,許多老人在果園管理上確實存在力不從心和管理不到位的情況,這就導致果子質量有所下降,而客商只會選擇最好的果子收。
在當地從事水果收購的一位客商告訴記者,去年當地的果園受了凍害,減產嚴重,果農幾乎都虧了,今年則是一個豐收年,很多果農為了高產,掛果的時候沒有疏花疏果,果子很密,一畝地產量能達到4000斤,但是果子的個頭、品相、口感等都沒有原來好了。
「我們也不願意見到老百姓果子賣不出去,但是不敢多收,收多了說不定就砸到手了。」這位客商說,今年為了搶上市時間,很多果農果子六七成熟的時候就摘下來賣,前期消費者普遍反映果子口感酸澀,導致整個市場銷售疲軟,而且果樹品種老化、品種單一、集中上市等,也影響著當地黑布林的市場銷售。
做了20多年代辦的馬文雅說,這些年來她多次遇到類似於大荔黑布林這樣的情況,豐收了賣不出去的事情常有,主要是供求信息不對稱和集中上市的問題,周邊貨太多,客商肯定就近就收了,已經見怪不怪了,能幫果農把東西賣出去是第一位。
姚曉東在檢查收購的黑布林。
電商企業及時出手助農 人工包裝快遞成本比果子價高
在客商收購整體疲軟的時候,很多電商平臺聞風而至,讓很多果農的果子得到了及時的收購和銷售。
臨渭區故市鎮電子商務運營中心主任羅彥斌已經收了周邊果農的近100萬斤黑布林,平均收購價格是9毛錢左右,他們通過與負責運營陝西原產地商品官方旗艦店的陝西聚錦華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多家電商公司合作,有效的帶動了當地李子的銷售。
「我們從1.4元開始收,到後面1.2元,1元,8毛,整體來說也是跟著市場行情走著。」羅彥斌說,現在周邊的很多果農都已經找上門來問即將上市的紅李子怎麼收,他們也在積極的對接更多的電商平臺,希望能夠幫助更多果農的果子賣個好價錢。
陝西聚錦華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姚曉東告訴記者,他們是7月初在大荔採購水蜜桃的時候,了解到了當地黑布林今年豐產,量比較大,但是往年的很多大客商今年沒有來,出現了賣難的問題。為了充分了解黑布林市場,姚曉東和同事一起先後去了渭南市大荔縣、臨渭區和西安市周至縣等陝西黑布林主產區。
「通過走訪,明顯的感受就是市場秩序混亂,有的時候一天早上收購價和下午的收購價相差達20%,加上三地的水果集中上市,量特別大,不及時採摘就容易爛在地裡,而且收購價格一直在降,果農很著急。」 姚曉東說,為了避免果農遭受更大的損失,他們在當地租用了兩個冷庫,只要能看上的園子全部收,同時也緊急對接更多的電商平臺,合作夥伴,供應鏈商家,平價銷售,迅速聚集了大量的訂單。
「我們行動的越快,貨發的越快,果農的損失越低,截止今天,我們的平臺已經銷售了11萬單,共計110萬斤黑布林,累計在大荔、臨渭區收購了500餘戶果農的果子。」姚曉東說,從7月7號他們的第一車兩千多單發出去以後,到目前為止還在不斷的收貨,不斷的包裝,不斷的發貨,最多的一天發了1萬多單。
姚曉東租用了兩個冷庫收購黑布林。
記者在大荔縣姚曉東租來的包裝倉庫看到,50多人正在分工明確地進行著分揀包裝、分揀、套袋、裝箱、封箱、貼單、裝運工作,一箱箱的黑布林很快的就裝到了快遞車上。
「果農的黑布林一塊錢左右一斤,十斤才是10元,但人工包裝快遞等其他成本就超過10元,超過了黑布林本身的價值,我們在其中也沒有掙到什麼錢。」姚曉東坦言,他們上百人半個多月銷售了110萬斤黑布林,也就500多噸,而一個採購商可能一天就可以收購200噸,解決果農銷售問題電商渠道只是輔助,主力還要靠大的採購商,他也呼籲更多的電商和採購商能行動起來,一起幫助果農度過難關。
政府回應:階段性賣難問題而非「滯銷」 原因是農民「不服價」
記者了解到,除了姚曉東外,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上的多家電商企業和供應鏈企業也紛紛到大荔、周至等黑布林產地,開展電商助農銷售活動,對緩解當地果農的賣難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但在積極助農過程中,也出現了個別電商平臺為了讓更多消費者關注和購買,過度宣傳「滯銷」情況,利用果農可憐形象打悲情牌,遭到了媒體、網友、電商和當地政府及果農質疑。
「滯銷意味著無人收購,可收購一直都在進行,現在大荔縣黑布林銷售已經結束,但有的電商平臺至今仍然在打悲情牌,就是為了自己的流量和利益進行炒作。」針對有電商平臺及媒體報導(傳播)大荔黑布林「滯銷」的消息,大荔縣果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王桂榮在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稱。
某電商平臺發布的大荔黑布林「滯銷」的圖片之一,圖中果農無奈的表情牽動了很多人的心。
「滯銷?絕對沒有,最多只能說是果賤傷農,階段性供大於求。」王桂榮說,大荔當地黑布林收購價今年為每斤0.5-1.2元一斤,比往年略低幾毛錢,但品相好的黑布林前期已經售出,品相一般的因為價低,果農不願出手,也就是說農民「不服價」。
為了顯示滯銷,一些電商平臺拍照時甚至將筐裡的李子倒在地上,再拍一些田裡的爛果,而事實上每年果農在售出前都會把這些有蟲害或被刮傷的果子扔掉。
臨渭區故市鎮主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副鎮長李莉朱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說,李子是當地的扶貧主導產業,種植面積1.6萬畝,最近集中上市,因為大荔、周至等李子被「滯銷」影響,當地的李子也出現了價格低,賣難的問題,對果農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為了應對賣難問題,鎮上召開了產品上市發布會,聯繫邀請了多個採購商和電商企業,想法設法擴大銷售渠道,目前當地黑布林的銷售已經接近尾聲。
「現在鎮上的李子種植還是以小農戶為主,需要對果農進行引導,推動品質提升。」李莉朱說,下一步鎮上將在李子提質增效上下功夫,加強技術指導,加大龍頭企業、合作社的帶動力度,做到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品牌,提升產業標準化,進行集約化管理,建立桃李長廊,三產融合發展,爭取申請地理標誌產品認證,提升當地李子產業市場競爭力。
黑布林果園還需加強精細化管理,提升品質。
黑布林產業亟需轉型升級 電商助農要從標準化生產抓起
「水果種植很容易出現大小年情況,增產不增收,豐產不豐收,果賤傷農的情況時有發生,果農還是要在精細化管理,標準化種植等方面下功夫,要種出優質的產品,好的產品肯定不愁賣。」姚曉東說,從這次大荔、周至、臨渭區等地的黑布林遭遇銷售難,說明這個產業亟需轉型升級。
他以大荔冬棗舉例說,目前大荔冬棗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體系,標準化的種植和技術管理,同時通過土棚、鋼構棚、溫室棚、涼棚等有效的錯開了冬棗上市時間,從六月初到九月份一直有售,而且價格也一直比較穩定,最早上市的土棚的冬棗價格高達百元,後期的涼棚價格一斤也在10元以上。
姚曉東告訴記者,今年陝西省農業農村廳授權他們運營陝西原產地商品官方旗艦店後,他們就開始聯合一些供應鏈企業探索原產地農產品的訂單種植,嘗試直接對接果農,進行原產地訂單採購,引導果農按照他們定的標準進行種植管理,他們進行訂單收購,採取電商平臺預售等新的營銷方式,希望為陝西原產地農產品銷售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農村電商專家魏延安認為,電商助農是好,但是需要注意:一是宣傳上有度,不能過度煽情,要嚴禁任何形式的借用消費扶貧營銷,確保愛心不受傷害;二是組織上有序,絕對不是把東西上網那麼簡單,從源頭的產品質量控制到中間的倉儲、包裝、物流到最後的客戶服務與售後等,每一個環節都要有嚴格的把關;三是一定要確保真實和精確,要精準到什麼鄉什麼村什麼農戶生產的,怎麼種的,怎麼收的,誰最後賣出去的,相關信息最好有政府背書。
魏延安表示,電商助農不僅僅是讓農特產品上網,還可以與網際網路結合得更緊密,預售、眾籌、領養、定向採購都是可行的辦法,特別是消費扶貧的興起,又為電商扶貧打開一扇新的窗口。而消費扶貧需要加強源頭的農產品基地建設,做好標準化生產,重視產後的貯藏保鮮、包裝分揀、品牌設計等環節,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讓消費者買得情願,吃的滿意,最終是以商道來行人道,才是電商助農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