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網訊 (通訊員 張全連 王朝梅 記者 張玉峰) 「全家開車出行經過斑馬線,你是否會提醒家人禮讓行人?」「法官是怎樣開庭的,你們感興趣嗎?」……開學第一個月,各大中小學迎來了「法治第一課」,通過情景模擬、案例分析等進行生動有趣的普法,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建設人民滿意、社會公認的法治名城。」這是市委、市政府的堅定信念和鄭重承諾。法治揚州的建設,離不開富有成效的普法宣傳。
「七五」普法以來,我市深耕法治文化,把全民普法融入司法行政各個環節,高質量打造法治文化名城升級版,一幅五彩斑斕、熱潮湧動的「法治揚州」畫卷躍然如見。
「文明古城綻放法治文化『高顏值』,法治揚州助力新時代美好生活。」市司法局局長、法宣辦主任許林燦介紹,為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揚州緊跟時代步伐,堅持以法安民、以法護業、以法鑄城、德法共治路徑,有著「中國運河第一城」美譽的揚州,廣袤城鄉迸發出磅礴的法治動能。
深耕法治文化,打造具有揚州特色的法治景觀
個園社區陳奶奶家電路經常跳閘,社區網格長王莉獲知後,將信息記在了民情日記本上,第二天電力志願者就上門解決了問題。像王莉一樣,廣陵區東關街道2360名網格員每天活躍在自己的「轄區」。他們走街串巷,收集社情民意,關注弱勢困難群體,還是群眾身邊的「和事佬」。
有群眾說,網格員不僅是調解員,還是「法律明白人」。在老城區,與網格員同樣受歡迎的,還有帶有揚州特色的法治景觀。
在「雙東」法治歷史街區,主題突出的法治人物故事漸次展開,法治陽光與文明古城交相輝映,濃鬱的法治文化氣息撲面而來。「七五」普法以來,揚州全面實施法治文化陣地升級工程,把法治文化陣地建設與古城改造、新城建設、公園建設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將法治內容推送到群眾身邊。全市先後落成揚州海關、江都裝飾大世界法治文化綜合體、高郵青少年「德法同行」法治體驗館、灣頭鎮法治文化玉器市場等43個省級法治文化建設示範點、6個全國廉政文化建設示範點和廉政教育示範基地等一批特色法治文化陣地。
「運河是揚州的根,文化是揚州的魂,傳統文化與法治文化巧妙融合,更便於群眾接受。」市司法局副局長李福才說,傳承文化經典、引領法治風尚、深耕法治文化的揚州正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普法之路。
經過多年努力,揚州法治文化陣地已達1000多處,並從最初單一零散、數量擴張的建設格局向連點成線、功能全面的法治文化綜合體轉變。立體化、系統化、樣板化的法治宣傳陣地,讓群眾感受到法治的力量。
在此基礎上,我市還成立市法治文創中心,借力揚州漆器、剪紙等傳統工藝傳播法治文化,研發各類法治文化產品500多件。同時,將法治元素注入揚劇、清曲、評話等地方特色文化藝術,創作歷史劇《史可法》、木偶劇《三個糊塗蟲》、清曲《法治名城寫風流》等10大類、50多個法治文藝精品,讓百姓在生活中品味法治文化,從舞臺上回望過去揚城人的法治精神。
「以案釋法」推動普法教育,德法融合讓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我認罪,我悔過,今後一定要認真學法,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今年「世界環境日」當天,在高郵湖石工頭漁港碼頭,一場高寶邵伯湖涉漁案件公益訴訟巡迴審判舉行。在法庭陳述階段,兩名因非法捕魚被指控的被告人當庭表示,願意承擔非法捕撈水產品罪的法律責任,願意繳納放流魚種苗費用,用於修復被破壞的漁業生態資源。從開庭到宣判,700多名漁民圍觀了此次庭審。
為什麼要把庭審現場放在高郵湖畔?「當著漁民的面,以案釋法,可以更好地讓他們知道禁捕期內電捕魚的危害性和違法性。」高郵市人民法院院長王剛說,在量刑問題上,會把被告人魚苗放養的情況,作為他們認罪悔罪的表現,列入從輕量刑的要素之中。這起公益訴訟巡迴審判是揚州組織開展「以案釋法基層行」的具體舉措,該案的公開審理和判決,對於宣傳和普及禁漁知識、教育和警示當地漁民,起到了有效的推進和示範作用。
以案釋法,是為了廣大群眾更好地尊法、學法、守法、用法。除此之外,我市還推進德法融合,讓普法工作更加深入百姓心中。
今年「煙花三月」,在瘦西湖景區,500多名志願者向遊客發放「德法涵養文明共建綠色生活」倡議明信片。4000多名遊客邊拍美景,邊拍帶有「法」字的楹聯和書畫,這是市法宣辦、旅遊局舉辦的「遊園尋法綠色助行」定向挑戰賽。
「既遊覽了景區,又參與了活動,還讓孩子接受了法治教育,一舉多得。」南京遊客陳愷賽後說,寓教於樂的普法形式更受大家歡迎。在同一天,全市還有15個景區也舉辦了同樣的賽事,吸引了兩萬多名遊客參與。
「七五」普法以來,揚州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導向,推動法治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家庭、進頭腦。有關單位、部門依託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組織開展模擬法庭、法治成人禮、法治情景劇大賽等體驗活動,不斷形成並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新格局。同時,開展「家庭法治文化建設」項目,打造以阮元家廟為代表的16個家風館,面向全市徵集1524條優秀家規、家訓、家風。
推動全民參與普法,築牢法治揚州根基
「這樣的法律宣傳真好,你們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制定適合他們年齡段的教案,學生們聽著有趣也聽得進去。」在高郵市外國語小學,學校負責人觀看完普法志願者的趣味普法教學後,向志願者又預約了兩堂法制課。
義務授課的是高郵市「小拇指」普法志願者協會的志願者。這家前年才成立的志願服務組織,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匯集了149名公務員、律師、教師、心理諮詢師等熱心普法公益事業的成員,他們利用漫畫、視頻、法治講座、心理輔導等形式提高小學階段青少年學法懂法意識,預防青少年犯罪。像這樣的普法社會組織,高郵還有27家,已經覆蓋所有鄉鎮和部分人口集中的社區。
強大的法治力量是法治揚州建設的基礎和保證。「七五」普法以來,我市充分調動和發揮全社會力量參與普法,將法治宣傳教育有效融入立法、執法、司法、法律服務等活動全過程,通過抓好憲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黨章為核心的黨內法規體系等學習宣傳教育,為法治揚州注入了強大動力。
同時,推進普法公益宣傳,全市廣播、電視每周播出法治宣傳教育內容時長超過60分鐘,每年播出法治宣傳公益廣告超過全部公益廣告時間的20%。此外,借力司法行政普法網站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有針對性地解讀政策法規。加強新媒體新技術的深度運用,以「網際網路+」推進「法治宣傳全屏計劃」。
針對交通安全、綠色環保大整治活動,組織普法志願者、普法紅馬甲、護法勸導員隊伍走上街頭、廣場,協助執法人員開展「說理式執法」。此外,完善「項目設計、購買服務、績效評價、管理指導」工作機制,加大社會組織培育,文昌紅絲帶志願者協會、社會組織普法聯盟等一批參與公益普法的社會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穿梭在揚州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成為共建共享法治名城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