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悠久,特別是封建君主制的歷史更是延續2000多年,而諸多皇帝中不乏荒誕怪異之輩,其中有一位就是先當皇帝,後當和尚,最後居然被餓死了,這樣的精力在皇帝中也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劇了,他就是南梁的武帝蕭衍。
這位梁武帝蕭衍因為姓蕭,所以自稱是漢代名相蕭何的25世孫,至於是不是真的也無從考證了。但是有一點可以證實的是,這位梁武帝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甚至可以說他是一個學者。蕭衍年輕的時候拜了一位名師,竟陵王蕭子良,另外有7個名氣很大的才子也是蕭子良的學生,他們8人並稱「竟陵八友」,在當時那個社會,能有一個如此拉風的稱號,可見蕭衍是有真才實學的。
蕭衍並非生在帝王家,但是他們家跟皇帝也算是近親,他的父親蕭順之就是齊高帝的族弟,所以這個開國皇帝的大侄子在進入仕途的時候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多障礙,直接被安排到了皇宮保衛科的將軍王儉手下做事。蕭衍在官場所表現出的才華和機敏很快為他博得了進入高層權力中心的門票,身在整個皇朝的最高權力圈中,自然免不了陰謀設計,勾心鬥角,而蕭衍憑藉自己卓絕的預見能力和超人的膽識很快就在其中脫穎而出。先是助蕭鸞廢掉了以皇太孫之名繼位的蕭昭業,後又參與了廢蕭昭文的謀劃,經過他的幾次分析和策劃,蕭鸞終於在他的幫助下登上帝位,這就是齊明帝。
齊明帝登上皇位後並沒有忘記勞苦功高的蕭衍,封以高官厚祿。就在蕭衍輔佐齊明帝的第二年,北魏大舉入侵南齊,此時的蕭衍領命率軍馳援鏖戰的義陽城中的齊軍,同為救援部隊長官的王廣之將軍則畏敵不前,蕭衍抓住時機,請求成為先鋒,王廣之也樂得如此,於是分兵給蕭衍指揮。
蕭衍見魏軍勢大,只好用起了「忽悠」戰術,令齊軍抄小路趕到義陽城外的首賢山上,遍插旌旗,順風點火,造成齊軍重兵來援的假象。天剛大亮,城裡的守軍看到山上的景象,真的以為齊軍傾巢救援,於是士氣大漲,出城全力攻擊,首賢山的齊軍也配合城裡的齊軍前後夾擊,魏軍面對氣勢如虹的齊軍只好倉皇潰退。
經此一戰,滿朝文武都知道這個蕭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蕭衍的聲望一時之間暴漲,簡直就是當時少男心中的楷模,少女眼中的偶像。這之後又過5年,齊明帝也終於撒手歸西,去找祖宗聊天去了,繼他大位的是他的兒子蕭寶卷,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昏侯。這對國家來說無疑是一件不幸的事,但是對於雄才大略的蕭衍來說未嘗不是一次機會。蕭衍剛開始對齊昏侯並來沒表示出明顯的立場,可是隨著這位昏君不停的殺戮大臣,弄的滿朝文武都人心惶惶,蕭衍也逐漸走到了齊昏侯的對立面。直到齊昏侯冤殺蕭衍的哥哥蕭懿之後,一直隱忍的蕭衍終於爆發了,於是憤怒的蕭衍很快召集到甲士千人,馬匹上千,又聯合了南康王蕭寶融一起發兵討昏,很快就誅殺了人心喪盡的齊昏侯。
自此,蕭衍稱帝的前路上再沒一絲障礙,暗懷帝心已久的老蕭也就順理成章的當上了九五之尊,還代齊建梁,成為了梁朝的開國皇帝。蕭衍倒是一個極為聰明之人,建立梁朝以後吸取齊朝覆亡的教訓,勵精圖治,政績顯著。
不過用現代的話說,蕭衍這個人有點「人格分裂」,他本是一個聰慧之人,但是輔助他爬上帝位的忠臣都被他一一害死,而對那些想要殺害他謀權篡位的人反而百般袒護。但是有時候不是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知恩圖報的,蕭衍就多次放過想要謀害他的弟弟蕭宏和背叛他的兒子蕭綜,但是他越是對蕭宏和蕭綜施加恩惠,兩人就越是變本加厲,最後他的兒子蕭綜更是投奔了北魏,終生不歸。
經過這兩個人的打擊,經風歷雨的蕭衍終於看破了紅塵,在公元527年,蕭衍親自來到了同泰寺,並出家為僧,還下令全國祭祀不準用肉食,要以素食捏成牛羊形狀,皇帝當了和尚,還要帶著天下老百姓一起出家,這使得大家敢怒不敢言,也只好跟著陛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了。
但是這種清心寡欲的生活必然導致了朝政荒廢,好景不常,三姓叛臣侯景於公元547年找到了梁武帝蕭衍,說要投靠他,蕭衍此時滿心的佛家理論,哪裡還能客觀的分析事情,於是一口氣就答應下了侯景,還派遣蕭淵明率兵援助他,哪知蕭淵明兵敗被俘。侯景為了試探新主子對他的態度便冒充東魏寫信給「蕭住持」,問他可否願意以侯景來換蕭淵明,不想老邁的「蕭住持」一口答應了下來,侯景見南梁如此對待他,便發兵圍了都成,不久就打進了建康皇城,而自視看破紅塵的蕭衍也最終被這個三姓叛臣給活活餓死在臺城。
蕭衍一生機智過,勇武過,風光過,受挫過,看破過,淪落過,最終還是被餓死了,用悲喜交加來形容他的一生再合適不過了。
想看更多歷史故事,歡迎搜索和關注「歷史的小辮兒」,每天更新歷史趣聞,嬉笑怒罵間感受五千年的歷史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