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走入蟬的世界 ​金蟬脫殼 一鳴驚人

2021-01-10 南海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昆蟲音樂家」「大自然的歌手」「高溫天氣預報員」「噪音小能手」……當這些頭銜同步出現時,意味著蟬要登場了。

  作為昆蟲之一,蟬的「地球年齡」要比人類古老得多,它們有什麼樣的特點?為何能不停地鳴叫?雄蟬和雌蟬有哪些區別?它們又有什麼樣的生存方式?跟隨專家學者的解讀,讓我們共同走進蟬的世界。

自然愛好者在鸚哥嶺拍到的蟬。袁浪興 供圖

  長期蟄伏,破土而出

  蟬是夏天才有的昆蟲嗎?

  「大家一般都這麼認為,但其實並不是的。在海南,其他季節也同樣有蟬,比如我們會形容春蟬的叫聲類似於『來了來了』,夏蟬是『熱死了熱死了』,秋蟬是『服了服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副研究員閻偉介紹,我國蟬類有200多種,其中海南有20種-30種。

  不論是什麼類型的叫聲,蟬的發聲原理都是一樣的:蟬的「發音器」位於腹部末端,由腹部兩片鼓狀膜高速振動而發出聲音;其「擴音器」則位於胸部位置,由胸部外骨骼組成,類似於喇叭形狀,以增加聲音的強度。正是這樣的生理構造,賦予了蟬「腹胸腔共鳴」放聲高歌的可能。

  「昆蟲一個世代的繁殖過程,一般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這屬於完全變態;而有些昆蟲不經歷『蛹』的階段,這屬於不完全變態,蟬就是這一類型的。」閻偉介紹,蟬屬於昆蟲綱半翅目動物,多生存於溫帶至熱帶地區。

  蟬的生命過程一般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開始時,產在樹葉上的蟬卵,在掉落到樹下形成幼蟲後,會在靠近樹根周圍土壤中打洞「潛伏」生存,靠吸取樹根汁液為食,3年至5年才能出土,然後經過羽化,成為成蟲。緊接著,成蟲在屈指可數的兩三個月時間內,努力完成交配、繁殖等「蟬生大事」後,便會走向生命的盡頭。

  可以說,在這可寥寥幾筆帶過的成長過程中,蟬的「高光時刻」是發生在蛻皮羽化環節。「蟬在蛻皮時背部會出現一條裂縫,頭先掙扎出來,然後是身軀,沒過一會兒,翅膀會逐漸清晰長出,便開始起飛,只剩下樹幹上滿是泥土的外殼。這真的是現場版的『金蟬脫殼』。」松鼠學堂自然教育工作室自然教育導師春香說,近期她在海口白沙門公園夜觀時,恰好觀察到一隻蟬的羽化過程,它從泥土裡出來,趴在樹上退殼,再長出翅膀,大約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

  雖然蟬的一生是短暫的,但這種小昆蟲卻會在其有限的「蟬生」裡,上演「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故事。「一隻蟬絕大部分生命時間是在土壤中度過的,這也就是其所經歷的漫長的幼蟲階段。在這一階段,蟬並沒有翅膀,不會鳴叫,它利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汁液,在土壤裡蟄伏生存,直到某一天破土而出,蛻皮羽化,長出翅膀,飛上樹枝開始鳴叫。」閻偉說。只有雄蟬會鳴叫,雌蟬並不具備這項「技能」。而雄蟬們不知疲倦地鳴叫,主要是為了吸引異性、交配繁殖需要。

在五指山拍攝到的蟬。 春香 供圖

  雄蟬是「聾子」?雌蟬是「啞巴」?

  自古以來,人們對蟬最感興趣的就是它的鳴叫聲。靠著不停鳴叫,破土而出的「昆蟲音樂家」不僅會引發文人墨客的文思,還會引來科學家的思考。

  「人們對蟬的發聲以及感知聲音的方式是十分好奇的。一百多年前,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來檢驗蟬的聽力狀況,並依據實驗情況認為蟬像是一個『聾子』。」閻偉說。

  在《昆蟲記》中,法布爾這樣記下自己做的實驗——「蟬是非常喜歡唱歌的……然而喧譁卻不足以驚擾它。你儘管站在它的背後講話,吹哨子、拍手、撞石子,這鎮靜的蟬卻仍然繼續發聲,好像沒事兒一樣。有一回,我借來兩支鄉下人辦喜事用的土銃,裡面裝滿火藥,將它放在門外的梧桐樹下,我們很小心地把窗打開,以防玻璃被震破。」

  「我們六個人等在下面,熱心傾聽頭頂上的樂隊會受到什麼影響。『碰!』槍放出去,聲如霹雷。一點也沒有受到影響,它仍然繼續歌唱。它既沒有表現出一點兒驚慌擾亂之狀,聲音的質與量也沒有一點輕微的改變。第二槍和第一槍一樣,也沒有發生影響。」

  由此,法布爾得出結論:「我想,經過這次試驗,我們可以確定,蟬是聽不見的,好像一個極聾的聾子,它對自己所發的聲音是一點也感覺不到的。」

  但真的如此嗎?「後來科學界經過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實雄蟬是有聽覺器官的,並不是『聾子』。它的聽覺器官長在腹部,腦部也存在相應的神經元細胞,但是,蟬接受聲波的頻率有一定範圍,同樣的聲音,或許人能聽到,蟬卻充耳不聞,這也就是為什麼用槍炮對著蟬轟鳴,它都無動於衷的原因。」閻偉介紹。

  他還進一步解釋,雖然雄蟬非「聾子」,但雌蟬確實是真「啞巴」。由於雌蟬的生理構造不完全,導致其不能像雄蟬一樣發聲,因此它是「啞巴蟬」,無法鳴叫。而是否能發聲,也成為區分雄蟬雌蟬的方法之一。「此外,它們之間的區別還在於雄蟬交配後即死去,雌蟬在產卵後就死掉。雄蟬只生不養,雌蟬產卵不養,蟬可以說是『自力更生』成長的昆蟲。」閻偉說。

自然愛好者在海南霸王嶺拍到的剛蛻皮羽化出來的蟬。 袁浪興 供圖

  蟬與時間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經典的歌聲裡,勾勒出一幅童年夏日景象。在多少人的童年記憶裡,有蟬鳴和冰棍的夏天才算是完整的。

  捉蟬是孩童夏天最喜愛的活動之一。關於捉蟬的方法,汪曾祺先生曾寫道:「北京的孩子捉蟬用粘竿——竹竿頭上塗了粘膠。我們小時候則用蜘蛛網。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裡絡滿了蜘蛛網,很粘。瞅準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而在海南,許多孩童捉蟬的方式更加直接,他們常常兩隻手搭在一起,拱成半圓狀,瞄準後穩穩地撲下,把蟬籠罩在手掌底,再小心翼翼地擒住,將蟬拎起,放入透明的空礦泉水瓶或其它容器中,拎著一瓶子鳴叫的夏天,和小夥伴們樂上一整日。當然,也會有人嫌它們叫聲聒噪。

  「一般我們在公園、田野、樹林、綠地會更有可能遇到蟬,因為蟬的生長環境需要有裸露的土壤、植被等條件,如果道路硬化程度很高、缺少裸露土壤,那遇到蟬的可能性會減小。」閻偉解釋道,蟬除了出現在人們平時生活的環境中,在熱帶雨林或高海拔的樹林中也常會出現。

  蟬與時間有著微妙的聯繫。蟬的生命周期比較短,目前已知壽命最長的是原生於北美洲的十七年蟬,相對於其它昆蟲,它有著較長的生命周期。

  「十七年蟬每十七年出現一次,這是一種罕見而規律的周期。在北美洲,有些人甚至會以這種規律來為自己重要的人生節點做記錄,比如出生、上大學、組建家庭、養兒育女等等。」閻偉介紹,在固定而規律的時間周期內出現的蟬,又被稱作「周期蟬」。但周期蟬的「時間觀念」從何而來?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

原標題:走入蟬的世界 ​金蟬脫殼 一鳴驚人

責任編輯:王平

相關焦點

  • 海南周刊|走入蟬的世界 金蟬脫殼 一鳴驚人
    自然愛好者在鸚哥嶺拍到的蟬。袁浪興 供圖  長期蟄伏,破土而出  蟬是夏天才有的昆蟲嗎?  「大家一般都這麼認為,但其實並不是的。在海南,其他季節也同樣有蟬,比如我們會形容春蟬的叫聲類似於『來了來了』,夏蟬是『熱死了熱死了』,秋蟬是『服了服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副研究員閻偉介紹,我國蟬類有200多種,其中海南有20種-30種。
  • 走入蟬的世界 ​金蟬脫殼 一鳴驚人
    記者 周曉夢  「昆蟲音樂家」「大自然的歌手」「高溫天氣預報員」「噪音小能手」……當這些頭銜同步出現時,意味著蟬要登場了。  作為昆蟲之一,蟬的「地球年齡」要比人類古老得多,它們有什麼樣的特點?為何能不停地鳴叫?雄蟬和雌蟬有哪些區別?它們又有什麼樣的生存方式?跟隨專家學者的解讀,讓我們共同走進蟬的世界。
  • 走入蟬的世界:金蟬脫殼 一鳴驚人
    原標題:金蟬脫殼 一鳴驚人「昆蟲音樂家」「大自然的歌手」「高溫天氣預報員」「噪音小能手」……當這些頭銜同步出現時,意味著蟬要登場了。作為昆蟲之一,蟬的「地球年齡」要比人類古老得多,它們有什麼樣的特點?為何能不停地鳴叫?雄蟬和雌蟬有哪些區別?它們又有什麼樣的生存方式?跟隨專家學者的解讀,讓我們共同走進蟬的世界。
  • 昆蟲百科丨金蟬脫殼 一鳴驚人!
    作為昆蟲之一,蟬的「地球年齡」要比人類古老得多,它們有什麼樣的特點?為何能不停地鳴叫?雄蟬和雌蟬有哪些區別?它們又有什麼樣的生存方式?跟隨專家學者的解讀,讓我們共同走進蟬的世界。  在海南,其他季節也同樣有蟬,比如我們會形容春蟬的叫聲類似於『來了來了』,夏蟬是『熱死了熱死了』,秋蟬是『服了服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副研究員閻偉介紹,我國蟬類有200多種,其中海南有20種-30種。
  • 金蟬脫殼
    蟬,是揚州夏日最為常見最為熟悉的昆蟲。然而,蟬又是人們最陌生的昆蟲。長達數年的一生,人們見到的,只是它一月左右的生命旅程。從金蟬脫殼的那一刻起,它們的生命就進入倒計時;而這一刻,也是它一生中最為華麗的時刻。21日夜到22日凌晨,記者在友誼河岸,用鏡頭記錄下它們華麗變身的那一刻。
  • 蟬的一生
    夏天的時候,我們總可以聽到蟬的叫聲,聲音很大,而且總是打擾到我們睡午覺,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蟬是從哪裡來的呢?
  • 蟬噪林逾靜,我們看一下古代「蟬」的文化寓意
    蟬,就是我們俗稱的「知了」,炎炎夏日,不停地鳴叫,影響了人們的睡眠,讓人特別心煩。可蟬在古代實際上有著特殊的含義,與現代人感知到心煩的鳴叫大相逕庭,請你們跟隨著我一起來看看蟬的古代意義吧。一、重生的美好願望蟬從生到死的生命歷程十分特別,其幼蟲生活在土中可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之後才會爬上枝頭結蛹,破殼而出化為飛蟬,而飛蟬的壽命卻十分短暫,抵不過一個夏天,蟬的生命歷程象徵著重生,也代表著對生活的無限執著和對信念的奮不顧身,所以在古代葬禮中,人們會把玉蟬放入逝者口中,寓意精神不死,再生復活之意。
  • 金蟬脫殼記
    今天在百木園很幸運地看到了蟬退殼的全過程。不禁想起個成語叫金蟬脫殼,蟬的幼蟲變為成蟲後,殼留下,蟬飛走。蟬的幼蟲叫蟬猴,又名蟬龜。它從土裡鑽出後,爬到樹幹上。大約經過二十多分鐘,蟬成功脫去了殼又休息一會兒後,蟬的體力似乎恢復了
  • 金蟬脫殼醜小蟲的華麗變身 為您全景呈現蟬蛻時刻
    與自己的蟬蛻告別剛蛻殼的蟬大半生都是「醜小蟲」蟬的一生長達數年,然而,人們最常見到的,只是它一月左右的生命旅程。從蛻殼的那一刻起,它們的生命就進入倒計時;而這一刻,也是它一生中最為華麗的時刻。夏日,雄蟬在枝頭鳴叫,不會發聲的雌蟬,通過蟬鳴聲來挑選伴侶,完成交配後,將卵產在樹枝上。卵孵化出的幼蟲,在地下活動。幼蟲期,是蟬一生中最長的,多達數年之久。
  • 市民曬金蟬脫殼圖:從洞裡爬出的幼蟲一夜成蟬
    近日,黃女士曬出微信圖片:家裡花盆一株半米高的芍藥上,掛著七八隻蟬,加上蟬蛻,看起來像有十多隻。此外,黃女士用圖片展示了蟬從幼蟲到成年不同時段的蛻變過程,引來朋友圈一片好奇:「哪兒來的?」「怎麼會有這麼多?」「在家養蟬?太神奇了!」大家都知道,蟬一般棲居在馬路邊、小區、公園的樹上,它們是怎麼「養」在黃女士的家中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 海南周刊 | 探尋奇妙的蕨類世界——瓊島蕨跡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編者的話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宣布在海口羊山溼地發現水蕨新物種——邢氏水蕨,海南豐富的蕨類植物再次引發關注。海南究竟有多少種蕨類植物?海南的蕨類植物都有些什麼特點?植物學家們又是怎麼研究它們的?請跟隨本期《海南周刊》一起去探尋瓊島「蕨」跡。桫欏的幼葉。
  • 海南周刊邀你一起去尋找答案
    本周海南周刊邀你一起去尋找答案。  植物帶有毒性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手段,因為植物無法像動物可移動來逃避捕食者,所以產生這些統稱為次生代謝產物的有毒物質,使得動物們在採食後感到不適,吸取教訓以後不敢再「欺負」,從而達到保護自身的目的。
  • 海南周刊| 海南有芳香植物124科610種 一起來看看
    為此,海南周刊推出「芳香植物」報導,展示海南島上的芳香植物,追溯國人利用芳香植物的歷史,介紹芳香植物的神奇功效。海南香物知多少文海南日報記者單憬崗 圖海南日報記者袁琛 實習生陳斯華芳香的氣味,總帶給人無限遐想空間。我國從古至今,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淨氣、焚香撫琴、吟詩作畫和焚香靜坐的習俗。
  • 美玉成蟬聲自遠:說說玉雕蟬
    蟬是最能代表夏天的動物。甲骨卜辭上的「夏」字,就是一隻蟬的樣子──這個「夏」,也是中華大地文明的開端。從先秦到今天,蟬聲與我們相伴了幾千個夏天。為了工作、生活而煩躁不安的人並不喜歡這樣的蟬歌,嫌它太過聒噪。但對熱血沸騰的少年們來說,這聲音無異於暑假到來的「預備鈴」,動聽極了。
  • 《金蟬脫殼》「殼」的讀音辨析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金蟬脫殼》中出現了多處「殼」的讀音:  1、有一天,我無意中撿到了一個透明發亮的殼。叔叔們說,那是蟬蟲脫的殼。  2、這是多麼神奇有趣的的事啊!我決心要揭開金蟬脫殼(qiào)的秘密。  3、脫殼的蟬兒靜靜地趴在蟬殼上,過了好一陣子,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蟬殼。
  • 李易峰曬自拍慶祝電影破一億,與他同上映的《金蟬脫殼2》尷尬了
    沉寂許久的李易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新片上映就破億,《動物世界》口碑炸裂故事有趣,劇情緊湊,懸疑,推理,情節引人入勝,是國產片為數不多的佳作,有好萊塢大片的觀感,看完的觀眾都期待第二部!昨晚去看了,原本來打算看《侏羅紀世界》的,但《動物世界》的高評分讓我好奇,老實說電影沒讓我失望,它是否真有那麼好看?負責任的說,這部電影真心不錯,看完該片後李易峰黑粉都來告白了?
  •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 ·​ 杜菊霞
    【國畫周刊】畫壇之星 ·​ 杜菊霞 2021-01-09 1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當《金蟬脫殼2》遇上《動物世界》,國產電影要碾壓好萊塢大片?
    關於好萊塢大片,6月份的《侏羅紀世界2》已碾壓眾多國產電影,連續十多天蟬聯電影票房單日榜的榜首,5月份的《復仇者聯盟3》也是24億的票房成績,成為票房之王!而此次《金蟬脫殼2》上映日期和《動物世界》為同一天,這意味著又一次的國產電影與好萊塢大片的對決!
  • 憶往昔看今朝,翡翠蟬的寓意解析
    蟬的生物特性很有意思,因此古來中國人認為它是種周而復始,延綿不絕的生物。在我國古代,墓葬在逝者口中放置玉蟬也是象徵著復活與永生。到了商代,青銅器上多運用蟬的形象做裝飾,而在周朝後期到漢代的葬禮中,也常常可見口中含蟬的習俗。
  • 小小的蟬給人類出了一個難題
    蟬是夏日裡常見的昆蟲,廣泛分布在溫帶和熱帶的很多國家和地區,目前全世界大約有3500種蟬。當蟬破土而出金蟬脫殼後就變成了成蟲,此時它們處在生命的最後一兩個月裡。它們的大部分歲月是在地下度過的,國內常見的蟬一般在地下生活3年,北美廣泛存在13年蟬和17年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