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成蟬聲自遠:說說玉雕蟬

2021-01-08 蘇州尋玉

很難說夏天是從何時開始潛入生活的,但是當烈日高照,第一聲蟬鳴響徹大地的時候,誰都可以確定地說:夏天,是真的來了。

蟬是最能代表夏天的動物。

甲骨卜辭上的「夏」字,就是一隻蟬的樣子──這個「夏」,也是中華大地文明的開端。

從先秦到今天,蟬聲與我們相伴了幾千個夏天。

為了工作、生活而煩躁不安的人並不喜歡這樣的蟬歌,嫌它太過聒噪。

但對熱血沸騰的少年們來說,這聲音無異於暑假到來的「預備鈴」,動聽極了。

那時候沒有wifi和Ipad,時間充裕的孩子鮮有沒捕過蟬的。你見他們三五成群,有拎桶的,有持竿的,或許還有拿網的,八成就是找蟬去了。

大部分被逮的蟬當天就會被「處決」:撒上鹽,滾油一炸,外酥裡嫩,香氣撲鼻,是難得的零食。

這樣失去生命,對蟬來說確實有些可惜──畢竟它為了這一天,已經等了很久,很久了。

蟬的一生可謂多劫。

蟬卵產在樹枝孔眼上,要躲過蚋的偷食才有機會孵化;若蟲剛剛見光,又要趕在降溫之前鑽入地穴,進行新的「修行」。

這是一段黑暗而漫長的等待。

即使是常見的蟬,也要熬個兩三年,在昆蟲中已屬長壽,有些長至五六年,而有一品種竟甘心苦等十七年!

如果運氣好,蟬就迎來了又一次的蛻變──羽化。

柔軟的新身從地底的舊殼中脫離出來,顫抖著展開翅膀,開始真正的生。

但同時也意味著它離死亡,也只剩幾周了。

數以年計的等待,只為換取一季的高歌。這種對於生命的惜重,實在是讓人動容。

也許對一隻蟬而言,生存的意義正在於此:直面磨礪,不改初心。

因此,蟬在古人心中代表著高雅,更是清高、廉潔的代名詞。

正因為這份脫俗,使得蟬在千百年來入詩入畫,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

同時,早在千百年前, 蟬的身軀就已經出現在了玉器雕刻領域中。

這其中,最經典的當屬「漢八刀」的絕技,簡單幾刀,用筆直粗狂的線條完美表達蟬的身軀,讓人佩服。

在不同的玉雕創作中,蟬也被玉雕師刻畫成為不同的形態,更是將其寓意巧妙賦予在了玉雕蟬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賦予玉蟬更多的含義。

如以一玉蟬佩在腰間,諧音「腰纏(蟬)萬貫」,以一蟬伏臥在樹葉上,定名為「金枝(知了的諧音)玉葉」,也有人將佩掛在胸前的玉蟬取名為「一鳴驚人」(取蟬的鳴叫聲)。

其實,蟬的品性更像是在現代社會生活的人們。

在為了理想而奮鬥時,誰不曾如蟬一樣墜入泥土,誰又不曾如蟬一樣,披上盔甲拼搏衝突。

面對各種困難與壓力,終有一日會破繭而出,展翅飛向夢想的大樹,一鳴驚人。

所以,請用心聽蟬的高唱,因為,懂得了蟬鳴,或許就懂得了生命。

你,聽到了嗎?

相關焦點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變
    我意識到,它正為飛上樹梢,讓蟬聲縈繞夏日的夢想努力著,它已然進入到了蛻變的時刻。時間在慢慢地流動,蟬蛹背部的外殼,也開始慢慢打開。蛻變應該是一件困難的、疼痛的事情。我想,現在的蟬蛹也一定是痛苦的,雖然我沒有看到它顫抖的身軀,但是我相信他一定也在承受常人不可承受的痛苦,盼望著去擁抱夏日的微風、去擁抱夏日的天空,讓蟬聲充盈在這個沉悶的夏日,讓人們在茶餘飯後能夠聆聽它為大家帶來的歌聲。
  • 盛莊聽蟬音,蟬聲,串聯著我的喜怒哀樂
    蟬,可謂老朋友了。蟬聲,串聯著我的喜怒哀樂。從孩提時,或許更早一點。蟬聲,自然地裝滿了我的耳朵。我媽說我幼時,只要聽得夏至鳥叫,就不哭了,聽聽聽聽還會笑......或許我是在蟬聲中長大,與蟬聲有著緣分。我特想常聽到蟬聲,因蟬聲很美,如詩如歌。聽到蟬聲,有如置身其中,心曠神怡。但不知何因,歷史上文人們,大都說蟬聲若噪。
  • 他以蟬自喻,寫下史上最經典的詠蟬詩,短短4句令人叫絕!
    蟬,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之一。因其棲高飲露的生活習性,故詩人常以蟬自喻,來表現品格的高潔。以唐代為例,公認詠蟬詩有三絕: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這三首詩都是以蟬自喻的名作,但由於詩人地位、境遇等的不同,呈現出來的面貌自然也就不同。
  • 蟬聲蟬語
    蟬聲蟬語   石室天府初二四班吳昀珈  夏日炎炎,蟬鳴聲聲,忽在樹下拾得一隻病蟬。不由感慨,它們在地下蟄伏了那麼久,出土後獲得的時間卻如此短暫。有人問,值得嗎?蟬會用它響亮的鳴叫回答你:值得!所以,請不要討厭它夏日的喧囂,那是它最快樂的日子,也是它生命最後的閃光時刻。
  • 綠樹深處的琴聲:蟬
    蟬文化歷史,長數幾千年之久,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昆蟲記》裡收入了《蟬》,及《蟬和螞蟻的寓 言》。賈祖章先生的科學小品,也寫了題為《蟬》的佳構。蟬的鳴唱,使無數多愁善感的詩人,留下了難以計數柔情細膩和優美動人的詩篇。
  • 蟬---深圳特區報
    那蟬聲如此之近,似乎,就趴在我的耳邊。這是怎麼回事?我放下書,舉目四望,想尋它的來處。我的目光移向窗外,那兒是空茫的天,還有對面土黃色的樓牆,不見一絲綠葉,更遑論大樹——沒有樹,哪有蟬? 蟬聲很快偃息。我重拾目光,看林語堂《秋天的況味》,他說:「大概我所愛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懍烈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的。」
  • 「蟬鳴兮夕曛,聲和兮夏雲」,古代蟬文化是如何演變的?
    暑熱不會消減某些動物的熱情,例如蟬。蟬是一種很神奇的動物,它不畏懼炎熱,越熱越歡;蟬聲奇特,有像哭泣聲的「嗚嗚嗚」,也有些像人聲的「伏了」,預示三伏天的結束,等等。萬物皆有靈性,古代人對生物常常會出現一些美好的想像。蟬就經常出現在古代典籍裡,各種關於蟬的記載衍生出了「蟬文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漫長歷史裡積澱產生的一個結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思想。
  • 人生當如蟬,綻放生命的頌歌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唐代詩人虞世南的詩,也是蟬陪伴人們幾百年的證明。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蕩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人們只是把它當一個無足輕重夏天的標識,像是鋪墊在下面的背景音樂,不足掛齒。可你有想過蟬對自己的生命,有著怎樣的央求與堅定嗎?
  • 炎炎夏日蟬聲響,3首描寫蟬的古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
    而在炎炎夏日中,蟬卻非常活躍,它們不停叫喚,留下了響亮的蟬聲。而古代詩人顯然也注意到了蟬這種動物,留下了在詩詞文字中留下了對蟬的各種看法。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我,一起來欣賞3首描寫蟬的古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第1首,《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虞世南。詩詞託物言志,表面上說的是蟬,實際上說的卻是虞世南自己。
  • 童年的樂趣(六)——捕蟬
    緊跟慢趕著到路山供銷社大樓,買當時一分錢兩塊的糖吃解解嘴饞,糖含在口中慢慢化開,甜滋滋的感覺多年了還記憶猶新,對蟬也就由煩躁的亂叫變為了一份感激。古人虞世南曾作詩《蟬》,垂糹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託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 生命之壯美‖蟬聲嘹亮
    時值盛夏,縈繞耳畔始終不歇的,是嘹亮的蟬聲。蟬鳴似乎永遠和炎熱相輔相生,我至今記得小時候烈日炎炎的午後那聒噪的蟬鳴聲,把整個夏季都無端拉長了。而今,我於清涼的室內聆聽這陣陣蟬鳴,其感受卻也是非同往常的。很顯然,小時候的我們是不喜歡蟬的。其一,是因為它的聒噪。
  • 另眼看蟬
    蟬最大的本事,據鄙人了解,一是演說,二是歌唱。蟬似乎是天才的「演說家」和「歌唱家」,「天然發聲器」與生俱來,能連續不斷發出高亢清脆的聲音,調門兒之高,難覓和音。蟬的成長經歷也非同凡響。幼時,蟄居樹木或植物根下土壤裡三載,吸食根的汁液為生。及至成蟲,發生蛻變,掩藏本來面目,順著樹幹拼命向上攀爬,而且對梧桐樹情有獨鍾。
  • 唐詩中的詠蟬三絕,原來蟬還有這樣的品質,現代人應該學習
    小時候,家住農村,十分喜歡捕蟬。一到夏天,那也正是暑假的時候,屋後面有一片樹林,最喜歡中午的時候拿著竹竿,和好麵筋,不顧酷暑去樹林裡面捕蟬。聽著蟬鳴,抬頭向樹上望去,不久便能找到蟬的藏身之所,這時候,把和好的麵筋放到竹竿的尖尖上,慢慢舉起竹竿,小心翼翼得靠近蟬,然後迅速朝蟬翅粘去,蟬就逃不脫了。
  • 蟬聲越來越少,蟬究竟去哪裡了?真相讓人感到驚訝
    夏天到了,午後小睡一會兒,吹著冷風,聽著知了的叫聲慢慢入睡,這是我們小時候夏天的每日節目,知了成了小孩子的獨寵,在知了聲中慢慢入睡,那才是我們的夏天,但是有人喜歡知了的叫聲,覺得像是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也有人煩躁知了的叫聲。
  •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轉眼炎夏已至,忽聽得郊外林間的新蟬數聲清唱,又到了捉蟬猴、捕知了的時節了。小時候,每年麥收之後,驟雨初歇的樹林子裡,那些黑褐色的蟬猴兒在暮色中紛紛從泥洞裡,鼓鼓湧湧爬出來,朝著近旁的楊樹柳樹梧桐樹爬去。我們這些孩子拿著手電筒,拎著小鏟子、玻璃瓶子,到野樹林裡挖蟬猴、摸蟬兒來了。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 往年放假,蟬聲悠揚,嬋事有趣!可能是是時月問題,蟬的生命周期還未到,正在樹下孕育萌發,等待時機,一展歌喉!       2020年七月三十日,猛聽幾聲蟬鳴,時間就那短短幾十秒中,蟬聲又悄無聲息,只有婉轉悅耳的鳥鳴!心裡還是想弄個明白,上網一查,所有的疑問迎刃而解。       蟬分為很多種,不同種類的蟬生命周期不同。不過,成蟲的壽命較短。
  • 《蟬》教學設計教案
    一、教材分析《蟬》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三課是一篇自讀課文。這一單元,從文體上看,是說明文單元;從題材上看,是有關中國文化題材的文章。在單元教材的編選上雖兼顧文體,但更注重題材內容的相關性。基於這樣的認識,對此單元課文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對於文本內容以及內容所放映的文化的理解上,而不是僅僅局限與文體知識的把握。
  • 兩首描寫蟬的古詩,充分展現出形象思維的特點
    下面介紹兩首描寫蟬的古詩,充分展現出形象思維的特點。蟬唐代: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的這首《詠蟬》詩,寫蟬飲露水,在高樹上叫,所以聲音傳得很遠。作者的思想沒有說出,只是從詠蟬中透露出來。「居高」的「高」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跟「飲清露」聯繫,另一方面跟疏桐相聯繫。
  • 蟬,詩詞中的美好意象與現實中的悲慘結局
    蟬,又名知了,一種在夏天常見的昆蟲。蟬的幼蟲,又名知了猴,生活在地下,一般經過兩、三年以上才能鑽出泥土,有的甚至長達十幾年。蟬在夏天可以說是出盡了風頭,大多數動物因為天氣炎熱而無精打採,只有蟬好像有使不完的勁,一天到晚叫個不停。
  • 河南長垣美文欣賞:夏日裡說蟬
    圖文:王玉傑人們給蟬起有許多名字,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叫法,金蟬、爬叉、爬叉猴等是蛻變前的名字,蟬、知了、馬蝍蟟等是蛻變後的「大號」。入夏,這種小生命隨之而來。黃昏時分破土而出爬向樹幹,靜夜時候蛻化塑型,黎明之前隱入樹叢。蟬的蛻變過程給人以神秘之感。成語「金蟬脫殼」就源自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