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說夏天是從何時開始潛入生活的,但是當烈日高照,第一聲蟬鳴響徹大地的時候,誰都可以確定地說:夏天,是真的來了。
蟬是最能代表夏天的動物。
甲骨卜辭上的「夏」字,就是一隻蟬的樣子──這個「夏」,也是中華大地文明的開端。
從先秦到今天,蟬聲與我們相伴了幾千個夏天。
為了工作、生活而煩躁不安的人並不喜歡這樣的蟬歌,嫌它太過聒噪。
但對熱血沸騰的少年們來說,這聲音無異於暑假到來的「預備鈴」,動聽極了。
那時候沒有wifi和Ipad,時間充裕的孩子鮮有沒捕過蟬的。你見他們三五成群,有拎桶的,有持竿的,或許還有拿網的,八成就是找蟬去了。
大部分被逮的蟬當天就會被「處決」:撒上鹽,滾油一炸,外酥裡嫩,香氣撲鼻,是難得的零食。
這樣失去生命,對蟬來說確實有些可惜──畢竟它為了這一天,已經等了很久,很久了。
蟬的一生可謂多劫。
蟬卵產在樹枝孔眼上,要躲過蚋的偷食才有機會孵化;若蟲剛剛見光,又要趕在降溫之前鑽入地穴,進行新的「修行」。
這是一段黑暗而漫長的等待。
即使是常見的蟬,也要熬個兩三年,在昆蟲中已屬長壽,有些長至五六年,而有一品種竟甘心苦等十七年!
如果運氣好,蟬就迎來了又一次的蛻變──羽化。
柔軟的新身從地底的舊殼中脫離出來,顫抖著展開翅膀,開始真正的生。
但同時也意味著它離死亡,也只剩幾周了。
數以年計的等待,只為換取一季的高歌。這種對於生命的惜重,實在是讓人動容。
也許對一隻蟬而言,生存的意義正在於此:直面磨礪,不改初心。
因此,蟬在古人心中代表著高雅,更是清高、廉潔的代名詞。
正因為這份脫俗,使得蟬在千百年來入詩入畫,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
同時,早在千百年前, 蟬的身軀就已經出現在了玉器雕刻領域中。
這其中,最經典的當屬「漢八刀」的絕技,簡單幾刀,用筆直粗狂的線條完美表達蟬的身軀,讓人佩服。
在不同的玉雕創作中,蟬也被玉雕師刻畫成為不同的形態,更是將其寓意巧妙賦予在了玉雕蟬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賦予玉蟬更多的含義。
如以一玉蟬佩在腰間,諧音「腰纏(蟬)萬貫」,以一蟬伏臥在樹葉上,定名為「金枝(知了的諧音)玉葉」,也有人將佩掛在胸前的玉蟬取名為「一鳴驚人」(取蟬的鳴叫聲)。
其實,蟬的品性更像是在現代社會生活的人們。
在為了理想而奮鬥時,誰不曾如蟬一樣墜入泥土,誰又不曾如蟬一樣,披上盔甲拼搏衝突。
面對各種困難與壓力,終有一日會破繭而出,展翅飛向夢想的大樹,一鳴驚人。
所以,請用心聽蟬的高唱,因為,懂得了蟬鳴,或許就懂得了生命。
你,聽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