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聲越來越少,蟬究竟去哪裡了?真相讓人感到驚訝

2021-01-13 罐頭芝士

夏天到了,午後小睡一會兒,吹著冷風,聽著知了的叫聲慢慢入睡,這是我們小時候夏天的每日節目,知了成了小孩子的獨寵,在知了聲中慢慢入睡,那才是我們的夏天,但是有人喜歡知了的叫聲,覺得像是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也有人煩躁知了的叫聲。但是大家都知道知了聲是夏天到了的典型象徵,不過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過,現在的蟬聲是越來越少了,蟬究竟去哪兒了?現在,就由小編為大家告知真相。

相信很多都知道知了的幼蟲是在泥土裡長大的,幼蟲要在長達七年的時間後才能轉變成蟲。然而,現在人們在對土地使用的過程中會進行施肥,而化學肥料會對幼蟲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其次,知了是吸收樹枝或樹幹的汁液而生存的,隨著森林的砍伐,知了缺乏生存的食物,自然無法生存,所以知了聲也就越來越少了。

而且,現在人們生活在繁華的都市當中,遠離了自然,如何聽得到知了的叫聲呢?最後,知了本身具有抗菌降壓,保肺益腎,清血化瘀的作用,這一功效就使其供不應求,人們無節制的捕殺,生存知了的數量劇減,這也讓我們聽到的知了聲越來越少。每一種存活的生物都有它自身的價值,生態的平衡也由每一種生物來穩定。

好了各位,你們認為要如何才能保護好知了,才能讓蟬聲再次縈繞在我們的身邊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現在的蟬(知了)越來越少了?
    當然,知了除了叫醒夏天以外,還叫醒了許多人肚子裡的「饞蟲」。但是,許多地方的小夥伴也發現,近些年知了真的是越來越少了,以前晚上出去一個小時都能搞到幾十個,現在出去半夜也搞不到十幾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 蟬的前世今生
    故鄉裡的蟬聲,至今令人難忘。麥黃時節。傍晚,夕陽餘輝灑滿大地,空氣中傳來輕微的「吱——吱」聲,聲音單調、尖細,穿透力很強,王維說:「蟪蛄聲悠悠」。家鄉稱蟪蛄為「哨氣兒」。蟪蛄是故鄉常見的幾種蟬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土灰色,身體比大號的蒼蠅大不了多少。哨氣兒趴在村頭的樹幹上,發出叫聲。叫聲在村中飄蕩,讓老人感到驚訝,讓小孩感到快樂。老人感嘆,蟬又叫了,日子過得真快!
  • 蟬聲蟬語
    蟬聲蟬語   石室天府初二四班吳昀珈  夏日炎炎,蟬鳴聲聲,忽在樹下拾得一隻病蟬。不由感慨,它們在地下蟄伏了那麼久,出土後獲得的時間卻如此短暫。有人問,值得嗎?蟬會用它響亮的鳴叫回答你:值得!所以,請不要討厭它夏日的喧囂,那是它最快樂的日子,也是它生命最後的閃光時刻。
  • 盛莊聽蟬音,蟬聲,串聯著我的喜怒哀樂
    蟬,可謂老朋友了。蟬聲,串聯著我的喜怒哀樂。從孩提時,或許更早一點。蟬聲,自然地裝滿了我的耳朵。我媽說我幼時,只要聽得夏至鳥叫,就不哭了,聽聽聽聽還會笑......或許我是在蟬聲中長大,與蟬聲有著緣分。我特想常聽到蟬聲,因蟬聲很美,如詩如歌。聽到蟬聲,有如置身其中,心曠神怡。但不知何因,歷史上文人們,大都說蟬聲若噪。
  • 美玉成蟬聲自遠:說說玉雕蟬
    蟬是最能代表夏天的動物。甲骨卜辭上的「夏」字,就是一隻蟬的樣子──這個「夏」,也是中華大地文明的開端。從先秦到今天,蟬聲與我們相伴了幾千個夏天。為了工作、生活而煩躁不安的人並不喜歡這樣的蟬歌,嫌它太過聒噪。但對熱血沸騰的少年們來說,這聲音無異於暑假到來的「預備鈴」,動聽極了。
  • 蟬不叫、蒼蠅也少了好多,它們都去哪了?
    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夏天的一點就是夏天晚上,一到了晚上就可以去野外點起一堆火,然後去踹樹,很多的蟬就會飛到火堆旁甚至火堆裡,抓很多的蟬回家用油炸一下放點鹽,哇,那個香啊!還有去挖知了猴,也有爬到樹上還未蛻殼的,和蟬一樣的做法。現在樹多了,反而蟬叫少了,蒼蠅也少了,什麼原因呢?
  • 今年暑假比較特別,由於全國疫情防空尚未徹底解封,那裡都不能去,只能在家等待,活動範圍少只又少,就是家裡田野
  • 今年夏天樹枝上的蟬少了,桌子上的蟬多了
    沒有蟬的夏天突然覺得不完整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沒有聽到蟬鳴?往事到夏天,嘈雜的蟬鳴一個接一個,陣陣的聲波提醒我們夏天就要來了。然而我很少聽到蟬鳴在城市,卻,這似乎太多了安靜。是雨水太多,讓很多蟬都沒機會落地,還是人的胃口太好,把他們扼殺在搖籃裡?
  • 生命之壯美‖蟬聲嘹亮
    時值盛夏,縈繞耳畔始終不歇的,是嘹亮的蟬聲。蟬鳴似乎永遠和炎熱相輔相生,我至今記得小時候烈日炎炎的午後那聒噪的蟬鳴聲,把整個夏季都無端拉長了。而今,我於清涼的室內聆聽這陣陣蟬鳴,其感受卻也是非同往常的。很顯然,小時候的我們是不喜歡蟬的。其一,是因為它的聒噪。
  • 原創:捕蟬——古今捕蟬方法不盡相同,但童年的樂趣相似
    日前,讀到潘復林的文章《想聽蟬聲》:「如今的夏天,蟬聲真是越來越少了。在路上聽不到,在小區裡聽不到,就連我晨練的公園也蟬聲寥寥。」所幸筆者生活在遠郊,每到各種時令,蟬聲蛙鳴蛩唱依然可以聲聲入耳。記得小時候,每當放暑假的時候,蟬聲便已無孔不入地飛進尋常百姓家了。
  • 蕎麥和十七年蟬
    她說,六月哪裡來的知了?我都沒聽到過蟬鳴。裡則林回答,我們是去找蟬猴,還沒長大的知了,不會叫的。 哦。蕎麥應了一聲,忽然又問,你們的數學成績怎樣?我回答,不怎麼樣。裡則林回答,我會解一元一次方程式。她愣了愣,嘆出一口氣說,蟬的數學成績很好,但還不是被你們這種無知的人捉來當玩具,多可笑。裡則林不服氣了,問,你怎麼知道蟬的數學成績?
  • 蟬---深圳特區報
    我遁聲看去,大駭——一隻蟬,正趴在窗紗外,距我咫尺,可不就像趴在耳邊嘛!它一動不動,鼓著大而圓的眼睛,兩隻透明的翼,緊貼著背。它面對著我,像是跟我打招呼。它的招呼,真叫「一鳴驚人」。 我也坐著不動,怕驚動它。幾十年來,它是造訪我的第一隻蟬。我想它能活下來,是頂頂不易的,在此之前,它可能在地底上生活了幾年,甚至十幾年,那裡,沒有光明,只有潮溼和黑暗。
  • 十七年蟬
    >
  • 童年的樂趣(六)——捕蟬
    讀著這首詞,我的思緒就走進兒時蛙聲蟬鳴的鄉村世界,走進那無憂無慮的歡樂歲月。農村孩子的夏天是沐浴著蟬鳴聲度過的。每到夏天,門前屋後的小樹林裡處處可聽見蟬們「知了——知了——」地鳴叫,捕蟬是孩提時我們年年如此玩不厭的一種遊戲。那時的我們個個都是捕蟬的高手。在枝繁葉茂的林間,蟬鳴聲此起彼伏。豎耳傾聽,很快就能分辨出蟬潛伏的方位,循聲望去,一隻可愛的蟬就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 寫文:十七年蟬
    自打入夏以來,天氣炎熱,每日一大早,蟬聲便會從窗外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來,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直至傍晚,仿佛要將這仲夏不眠不休地打造。就是這麼些在枝頭上毫不起眼的小東西,竟然響徹一整個夏天!相傳北美洲一種穴居十七年才能化羽而出的蟬。幼蟲在地底蟄伏17年始出,爾後附上樹枝蛻皮,然後交配。雄蟬交配後即死去,母蟬亦於產卵後死。
  • 炎炎夏日蟬聲響,3首描寫蟬的古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
    夏天到了,各地都是炎熱來襲,讓人心緒也比較煩亂和急躁。而在炎炎夏日中,蟬卻非常活躍,它們不停叫喚,留下了響亮的蟬聲。而古代詩人顯然也注意到了蟬這種動物,留下了在詩詞文字中留下了對蟬的各種看法。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我,一起來欣賞3首描寫蟬的古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
  • 修煉十七年,等待它們的只有死亡,導致這些蟬倒黴的真相是什麼
    蟬的種類很多,大部分蟬都會在土地裡生活幾年;而美國有一種"十幾年蟬",它們會在土裡生活13年甚至17年之久,這種蟬在土裡辛辛苦苦修煉17年,就算你一直生活在美國,你也很難看到它們的本來面目。不過根據美國的一個傳說:"在美國某個小鎮裡每年都會有20多人莫名失蹤,誰也找不到他們,也不知道他們去做什麼了。"
  • 一隻蟬?不,是一個夏天
    每個人童年的夏天都和「蟬」有過不解之緣。幼年的暑假最愛陪表哥在夜幕籠罩時打著手電在林中摸索「知了猴」,這小小的美味,能讓膽小的我無懼於農村樹林裡種種未知恐怖;或在烈日下拿著罩子挨個樹去捕捉「知了」;或是在午間飯後在家中聽著不知疲倦的「蟬聲」睡一個飽滿的午覺。或是在老人的聲聲感慨「蟬生」短暫中,為童年將逝而感嘆。
  • 「蟬鳴兮夕曛,聲和兮夏雲」,古代蟬文化是如何演變的?
    暑熱不會消減某些動物的熱情,例如蟬。蟬是一種很神奇的動物,它不畏懼炎熱,越熱越歡;蟬聲奇特,有像哭泣聲的「嗚嗚嗚」,也有些像人聲的「伏了」,預示三伏天的結束,等等。萬物皆有靈性,古代人對生物常常會出現一些美好的想像。蟬就經常出現在古代典籍裡,各種關於蟬的記載衍生出了「蟬文化」。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漫長歷史裡積澱產生的一個結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思想。
  • 蟬,蟬卵的孵化以及天敵
    蟬的卵普通的鮮喜歡把卵產在幹的細枝上,它選擇那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鉛筆那樣粗細:而且往往是向上翹起,從不下垂,差不多已經枯死的小枝幹。它找到了適當的細樹枝,即用胸部尖利的工具,刺成一排小孔一這些孔好像用針斜刺下去,把纖維撕裂,把它微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