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魏晉時期是一個動亂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思想活躍的時代。新興門閥士大夫階層社會生存處境極為險惡,同時其人格思想行為又極為自信風流瀟灑、不滯於物、不拘禮節。士人們多獨立特行,又頗喜雅集。正是在這個時代,士夫們創造了影響後世的文人書法標杆,奉獻了令人模範景仰的書聖,文學上出現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等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文學家,他們代表的「魏晉風骨」得到後來許多知識分子的讚賞。
建安七子一說最早出現於曹丕的《典論·論文》中:「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曹丕稱讚這幾位在學術方面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所作的文章辭令沒有虛偽的言辭,他們為了惺惺相惜的友情不惜千裡迢迢地來跟隨於我,用以報答我的一片熱忱。
曹丕常常與建安七子「行則連輿,止則接席」,翻譯過來就是堂堂魏王世子殿下和這些文人朋友親密無間,不分彼此,出行時車子相連,休息時座位相接。這也說明當時的士大夫、文人不拘泥於地位高下,自信灑脫的一面。
有一件事很好說明了當時人們重情義,不為世俗所拘。建安七子中的王粲,文章好,可惜早早掛了。身為好友並已被曹操立為世子的曹丕率領一幫哥們弟兄去給王粲開追悼會,結束後人都散了,哥們弟兄也要走,曹丕說都回來,我記得王粲生前最喜歡聽驢叫,我們每人學一聲驢叫給他聽吧!於是王粲墳前一片驢叫。茨岡認為這些人都是性情中人。
現代社會如何看待魏晉時期的文人性格及交往呢?現實中是不是多得是涉及利益的酒肉朋友,求一二知己都很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