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村上春樹的現實主義

2021-01-07 三聯生活周刊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村上春樹的現實主義 2014-03-03 09:40 作者:孫若茜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一部《多崎作》,從某個特定角度去看,其實不妨視為主人公不斷地構築、喪失、再構築社會關係的過程再現。

村上春樹

「從讀『大二』那年的7月起,直到次年的1月,多崎作幾乎只想著死這一件事。」村上春樹最新的長篇小說《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就這樣開始了。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多崎作在名古屋上高中時,有四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兩男兩女,姓氏都帶有色彩:「赤」、「青」、「白」、「黑」,唯獨多崎作沒有。「大二」假期返鄉之際,多崎作突然被四位朋友告知要絕交,且沒有任何人向他說明原因。他深受打擊,幾至形銷骨立,許久才恢復正常生活。16年間,他和曾經四位好友組成「小團體」的成員們始終沒有見面。在女朋友的勸說下,36歲的多崎作才終於決心去拜訪拋棄自己的四個朋友,尋找真相,由此開始他的「巡禮之年」。

「這是繼《挪威的森林》之後的第一部反映現實的作品。我感到必須寫百分之百的現實,才能再上一個臺階。」村上春樹在一次公開場合談起這本書時如是說。這已經是村上春樹的第十三部長篇小說,2013年春天在日本出版,同年底中文版上市。距離《挪威的森林》——曾被村上春樹稱作最後一部現實作品的小說,已經有26年時間。此間,村上春樹創作的長篇小說,從《尋羊冒險記》到《1Q84》,總是會將非現實的因素融入其中。

翻譯了村上春樹的《1Q84》、《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無比蕪雜的心緒》等作品,同時也是《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中文譯者的施小煒說:「就像畢卡索的繪畫一樣,很多人看了之後,覺得他的繪畫作品連三年級的小學生都可以畫出來,認為他作為藝術家的素描功底或者寫實的功底不夠,於是畢卡索有意創作了一些純寫實的作品,讓大家看到後了解,即便他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也可以成為第一流的藝術家。《挪威的森林》對於村上春樹來說,意義就和畢卡索的那些現實主義作品有相近之處。」

至於《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施小煒說:「有人說是村上回歸之作,我覺得也未必,其實村上春樹對自己的寫實主義的作品評價並不是很高。不知道是出於什麼樣的心態,他又重新回到寫實的這條路上去。」

三聯生活周刊:很多評論認為,村上春樹並不是典型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也不是典型的日本文學。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施小煒:可能跟「很多評論」所認為的不一樣,我不覺得「村上春樹並不是典型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或許不是我們中國讀者心目中認定的某種典型的日本文學,但是他的作品毋庸置疑,構成了日本文學的一種典型。

如果說村上的作品和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前輩小說家有所不同的話——有所不同其實是理所當然,即便同為日本作家——一個顯然易見之處就是他筆下的主人公不穿和服、不喝日本酒、少吃日本料理,而是身穿洋裝、愛喝洋酒、吃的是「無國籍料理」,一句話,是生活方式徹底變了的當代日本人。畢竟,他們是生活於迥然不同的時代的日本小說家。

村上春樹喜愛在其作品中有意識地導入音樂以及飲食、時尚等當代亞文化符碼,並將自己小說創作的目標規定為將「pop-culture」的「structure」與「純文學的內容」融會結合,這似乎都是其不同於他的獨特之處。

三聯生活周刊:大眾文化對於文學的影響,在村上春樹的創作中具體是如何體現的?

施小煒:村上本人多次親口言及「jazzmusic」和「hardboiled」對其小說創作的影響,並多次明確表明自己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借用「波普-卡魯恰」(「pop-culture」的日文訛音。他自己給這個外來語加注的漢字就是「大眾文化」四字,而他舉的所謂「波普-卡魯恰」的例子就是美國硬漢派推理小說)的「斯特拉庫恰」(「structure」一詞的日語訛音),往裡面塞進「純文學的內容」。這就是影響,只不過,這影響不是「我認為」的,而是村上自己坦白的。

三聯生活周刊:這部小說呈現的寫實主義,相對於村上春樹的多數作品的創作風格、手法而言,有何意味?

施小煒:純粹的寫實,似乎不是村上的強項。對此,他自己也曾有言及(可參看雜誌《大方》第一輯所刊松家仁之氏的村上春樹長篇採訪錄,張樂風譯)。就思想性而言,表現出更高深度的文本,無疑是村上的非純寫實作品。對於那樣一種表現形式,他似乎駕馭得得心應手。但是從寫實技巧的純熟度來看,村上顯然也並不輸於任何以寫實見長的小說家。這部作品與另一部寫實主義的長篇《挪威的森林》一道,向我們展示了村上作為一個職業小說家功底的深厚、全面。

三聯生活周刊:你曾談到《沒有色彩的多崎作》這本書中一個很大的突破,是村上給多崎作安排了一個固定的工作,你認為這種突破,其背後的意義在哪兒?

施小煒:此前村上作品的主人公,大抵都被設定為不隸屬於任何組織、團體的「獨行俠」——這其實是承襲了自夏目漱石筆下的「高等遊民」以來的日本「私文學」的傳統。他們游離於組織之外,處於社會邊緣,在享受精神獨立的同時,也犧牲了來自組織的保障,得獨力承擔一個自由人必須負荷的一切。

此次的多崎作,則始終被小說家放進了或小或大的組織之內,起初是名古屋的小小五人幫,後來是東京的大型私鐵會社。他自始至終纏繞在各類人際關係之中,卻猶自是個孤獨的存在。群體之中的孤獨,在當今之世恐怕更有普遍性。

而哪怕是游離於組織、群體之外的自由人,當主人公由靜態轉入動態時,就勢必在所難免地要催生出某種社會關係來。一部《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從某個特定角度去看,其實不妨視為主人公不斷地構築、喪失、再構築社會關係的過程再現。

在這層意義上,給主人公安排一份固定工作,就是將主人公放置於群體、組織之內去思考、表現「我」與他、個與群、人與社會的關係。這在村上文學系列中,或當視為深化此種探索的嘗試。

三聯生活周刊:多崎作這份具體到建造火車站的工作,使得火車站這個意象頻繁地在故事中出現,評論中各有不同解讀,你認為「火車站」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涵義?

施小煒:多崎作是做車站的,我們一般說建造車站,但是日本說是做車站。一般日本的評論家在解讀文學作品的時候很少做政治性的解讀,可能「3·11」大地震以及後來的核電站事故,給他們的印象太深刻了,打擊太沉重了,所以好幾位評論家認為這個小說背景中有「3·11」大地震和阪神大地震。有人就這部作品的時間做過分析,村上寫這部作品的時間,他的巡禮之年可能發生在2012年,16年前是1995年,而那個時間多崎作應該是經歷過那樣一個災難。

關於車站的寓意是什麼,我覺得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有一種解釋,認為是日本地震之後復興的一個象徵。另外,火車站往往是一個終點,同時也是一個起點。我從前住在日本鄉下,千葉縣一個叫野田的地方,離我家最近的車站叫梅香,這個車站非常小,只有一條鐵路線通過,而且是單線。每次在這個車站等車的時候,腦子裡就會浮想聯翩,覺得這個地方也許會有什麼故事發生,以前可能也發生過很多故事。我覺得車站也好,空港也好,都是人生中很可能有許許多多故事、許許多多記憶發生的場所,濃縮了人生中一些場面的地方。

日本人作品裡面寫車站的蠻多,早年的明星高倉健演了一部電影叫《車站》,後來小說《鐵道員》裡也有車站場面出現,日本人好像比較喜歡車站,比較喜歡鐵道。車站在日本的生活當中,有人們能夠感受到的某些獨特的意義,所以選擇造車站,恐怕也有村上本人的一些想法寄托在裡面。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最新長篇小說即將在中國臺灣和大陸發售
    原標題:村上春樹最新長篇小說即將在中國臺灣和大陸發售 日本人氣小說家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小說《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將於10月1日和10日分別在中國臺灣和大陸開始發售。大陸將發行10萬冊特別裝訂版,臺灣也將發行2-3萬冊特別裝訂版和10萬冊通常版。
  • 臺灣著名書店沒有莫言作品 村上春樹大受歡迎
    就作品而言,例如善惡中間地帶說、民間視角與邊緣人立場、富有東方神秘色彩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以及作為共同文學創作「偶像」的妥思陀耶夫斯基等等。就性格而言,兩人都比較內向,不事張揚。即使成名之後,一個情願歪在家中逗貓兒玩也不外出忽悠,一個寧可回家包餃子也不願意出鏡亮相。  這麼著,我就兩人的同與不同、似與不似一口氣說了許多。
  • 村上春樹和他的作品都太健康了,到了晚年多少有點無聊
    在此後很多年裡,這種差池再也沒有過,村上像辛勤的園丁一樣,一絲不苟地修剪著自己的輪廓,使其日漸清晰,深入人心:跑步、做義大利麵、聽爵士樂、和媒體保持距離、與妻子十分恩愛……和很多致力於給自己製造傳奇故事的作家不同,村上沒有身世之謎,沒有戰爭和流亡的歷史,沒有激進的政治立場,沒有任何情愛緋聞,他的公眾形象乾淨得近乎寡淡。這種清潔的人生,恰巧暗合了村上讀者的需要,特別是成長於1980年後的年輕讀者。
  • 30年翻譯43部作品 他是「村上春樹背後的男人」
    他也是村上春樹作品的主要譯者,在30年的時間裡先後翻譯了村上春樹43部作品,包括風行至今的《挪威的森林》。由「小資」的風生水起到「小確幸」的廣為人知,「林譯本」影響了不少年輕人。有人開玩笑,說他是「村上春樹背後的男人」。  30年前翻譯《挪威的森林》  在村上的一系列作品中,林少華最先翻譯的是《挪威的森林》。
  • 日本新觀光:聖地巡禮!
    所謂的「聖地巡禮」,就是到動漫或者漫畫中出現的地方或者區域,來體會作品中「現實中的世界」。聖地巡禮起源於何時?不僅僅是動漫之中出現的場景,在一些故事中出現的「現實之地」,也往往被人沒所憧憬,而到這些地方體驗故事中的場景一事,在很早之前就出現過。所以,聖地巡禮的具體起源,當真難以追溯。
  • 梁文道:臺灣文青對村上春樹的迷狂令人吃驚
    然後,後面又提到香港,香港對村上春樹的接受,就顯現出一種特別的狀態,需要補充的是,藤井省三認為,我們這幾個華人社會對村上春樹的接受,都有一些法則在背後發生作用。第一,他叫做經濟趨緩,什麼叫經濟趨緩?就是當經濟高速成長的時候,大家還沒開始懂得享受。
  • 拜託了老師&拜託了雙子星十周年特別篇於14年春發售
    雙子星」系列播放結束十周年,2014年3月26日發售的BD將收錄由動畫監督井出安軌對原動畫進行重新構成的特別篇:「拜託了☆老師~特別篇~Experience」和「拜託了!雙子星 特別篇~Relations~」。畫面變成16:9的高清畫質。   「拜託了☆」系列動畫是由Please!製作的作品,前作是「拜託了☆老師」,續作是「拜託了!雙子星」。
  • 阿爾卑斯山畫家:描繪勞動人民和鄉村景色的現實主義作品
    塞岡提尼(Giovanni Segantini)生卒日期: 1858年 - 1899年喬凡尼·塞岡提尼是19世紀義大利描繪勞動人民和鄉村景色的現實主義畫家,被世人稱為「農民畫家」。《獵鷹》(英文:La falconiera)1880年 所作。前期多以虔誠的心態描繪鄉村牧羊人生活,畫風類似米勒和勒帕熱,畫中充滿生活氣息和人道精神,繪畫語言樸素,表現手法嚴謹而寫實。他所創造的農民總是純樸、敦厚、勤勞和深沉。畫的環境充溢著田園詩式的泥土氣息。
  • 《蠟筆小新》曝終極預告 神秘少女小崎登場
    無數粉絲和它一起成長,童年回憶滿滿。定檔11月4日的消息一經傳出,不少小夥伴都為之瘋狂。一貫耍賤賣萌的小新帶領著風間、阿呆、妮妮、正男、小白等人組成的春日部防衛隊,這次在夢境世界開啟了一場充滿奇幻色彩的探險旅程。  春日部防衛隊新成員加入! 首次登場再添笑料  預告片一開場,吉永老師便介紹了一位轉來向日葵班的新同學:小崎。
  • 感受日本自然與歷史傳說的震撼:東紀州「三重熊野」世界遺產巡禮
    答案就是日本橫跨和歌山縣、奈良縣和三重縣的「紀伊山地的聖地與參拜路」!想踏上古人在千年以前的參拜路線、來一趟洗滌身心的朝聖之旅的話,就來看看小編推薦給大家的日本三重縣東紀州的「熊野世界遺產巡禮」介紹吧!▋出發之前,先了解一下「紀伊山地的聖地與參拜路」吧!
  • 《稻荷戀之歌》動漫聖地巡禮@京都
    《稻荷戀之歌》動漫聖地巡禮@京都 2014年09月10日14:23  來源:日本通 從小就一直相信神明存在的伏見伊奈裡,某天早上救了一隻快掉進河裡的狐狸。後來當伊奈裡正在因為失戀難過時,之前被她所救的狐狸再次出現在她的面前。這隻狐狸實際上是神明的使者。
  • 作家村上春樹賣酒吧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是音樂的狂熱分子,大學時讀的就是戲劇專業。25歲那年,他和妻子商量後,向銀行借款,開了一間酒吧,命名為「彼得貓」。因為喜歡喜歡古典、爵士、搖滾和流行樂,他就每天放自己喜歡的音樂,與酒、書、貓為伴,生活很愜意。
  • 比肩村上春樹、東野圭吾……日本最溫暖的的小說作家伊坂幸太郎
    他也有想要努力的念頭,卻憑藉自己不輸給任何人的嘴炮功夫不斷美化自己的廢柴之處。《夜之國的庫帕》中,「我」是一個發現老婆出軌的倒黴綠帽男,本來只是想出海釣魚散散心,卻遇到風浪,醒來胸口上坐著一隻貓,而且這貓還能和他說話,要求他去拯救它的國家。讀完他的小說,我們也會一樣驚嘆,原來還可以這樣!多線索、多視角的敘事中,我們會發現線索串成了圈,出場人物都連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