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翻譯43部作品 他是「村上春樹背後的男人」

2020-11-30 中國臺灣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20日電(記者 上官雲)圓臉、衣著樸素,說話時很愛笑……這是不少人見到林少華的第一印象:帶著一絲老師的儒雅之外,更像鄰居家和善的小老頭。

  林少華是大學教授、國內知名的翻譯家,曾翻譯過夏目漱石、川端康成等人的作品,影響很大。他也是村上春樹作品的主要譯者,在30年的時間裡先後翻譯了村上春樹43部作品,包括風行至今的《挪威的森林》。由「小資」的風生水起到「小確幸」的廣為人知,「林譯本」影響了不少年輕人。有人開玩笑,說他是「村上春樹背後的男人」。

  30年前翻譯《挪威的森林》

  在村上的一系列作品中,林少華最先翻譯的是《挪威的森林》。

  譯書時正值1989年的寒假,彼時,林少華在暨南大學當老師。廣州的冬天比較冷,他就蜷縮在學校教工宿舍五層的一間小房子裡,身上裹著一件半舊雞心領毛衣,一點點爬格子。

  「時而望一眼窗外綠子般說說笑笑的女孩,時而搓一搓凍僵的手指,就翻譯環境來說,同村上創作《挪威的森林》時住的那座低檔旅館有些相似。」只不過,林少華不像村上那樣愛聽爵士樂,給他「伴奏」的是中國古琴曲《高山流水》、《漁舟唱晚》和《平沙落雁》。

  富有韻味的旋律特別契合他的心境。林少華沉浸到書中世界,仿佛主人公們用一條看不見的細線拖著他的自來水筆尖在稿紙上一路疾馳,轉眼間便填滿稿紙上一個個綠色的方格。

  書出版後,很快成為暢銷書,其中許多句子都被讀者奉為經典。當年,手捧一本《挪威的森林》,絕對是「文青」或「小資」的標誌。

  「30年間有無數讀者來信朝我這個譯者手裡飛來,每三封就有兩封談《挪威的森林》。或為故事的情節所吸引,或為主人公的個性所打動。」林少華感嘆。

  43部譯作:村上春樹的文字符合我的脾性

  從翻譯《挪威的森林》開始,林少華數了數,算上最近的《貓頭鷹在黃昏起飛》,自己已經翻譯了43部村上春樹的作品,包括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訪談錄等。

  他也見證了村上春樹在中國國內逐漸流行的全過程。2001年,上海譯文出版社一次性買斷村上春樹17部作品的版權,譯者都是林少華。書出版後頗受歡迎,文風清新優美的「林譯」版本在讀者中的影響力由此確立。

  「翻譯乃是監聽和竊取他人靈魂信息的作業。」林少華很熟悉村上春樹的表達習慣和敘述語調,翻譯起來很順手。有人開玩笑,說他是「村上春樹背後的男人」。

  對大家的調侃,林少華基本一笑了之,「就翻譯者的作用而言,那確實是幕後的。從署名方式看,也是排在作者後邊,而且字號稍小。作為譯者的我,對此並無意見」。

  他形容自己和村上春樹「臭味相投」,「村上春樹的文字符合我的脾性。文學翻譯不僅僅是語彙、語法、語體的對接,也是審美體驗和心靈處境的對接。這樣才能傳達作品的精髓」。

  村上春樹,「文如其人」的大齡男孩

  不過,30年間林少華也只見過村上春樹兩次,一次在2003年,一次在2008年。相較而言,第一次見面收穫更大:他們聊了許多有關翻譯和創作的話題,還如願以償合了影。

  那次見面是在冬天,村上春樹的事務所位於東京港區南青山的幽靜地段,在一座名叫DENMARK HOUSE的普普通通棗紅色六層寫字樓的頂層。

  「當時村上穿著灰白色牛仔褲、三色花格襯衫,裡面一件黑T恤,挽著袖口,露出的胳膊肌肉隆起。」看著眼前這個人的形象,林少華很難聯想到「作家」兩個字,倒像個大齡「男孩」,臉上也帶著幾分男孩初見陌生人的拘謹。

  「用一個詞形容,就是文如其人。無論若有所思的表情還是說話節奏和用詞,村上都有些像其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挪威的森林》中的渡邊君、《尋羊冒險記》中的『我』。」那時候,有關村上春樹能否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討論已經很熱烈,林少華也問到了這個問題。

  村上春樹的回答很乾脆「可能性如何不太好說,就興趣而言我是沒有的」。他很認真地告訴林少華,「對於我最重要的是讀者,獲獎不獲獎實在太次要」。

  「我也問村上打不打算去一次中國見見他的讀者們。他說想,問題是去了就要參加許多活動,自己又不擅長在很多人面前亮相,想到這些心裡就有壓力,一直逃避。相比之下,還是一個人單獨活動更快活。」在林少華眼中,村上春樹是個表裡如一的人,本分又自然。

  佛系生活,「完美主義」翻譯

  某種程度上,林少華和村上春樹的生活態度頗有一致之處。

  他大半輩子沒離開書,翻譯、寫作、教學……多年來,除了上課外,還得應邀去各地做講座,經常忙得四腳朝天。每年,就盼著寒暑假回到東北老家悠閒地待著。

  在長春郊區,他有一所安靜的老院子,房子周圍有許多樹。林少華每天九點半起床,讀報,然後午餐。中午休息一會兒,下午三點後寫專欄、做翻譯,工作效率直線上升。

  「翻譯屬於字斟句酌的雕蟲小技,容不得粗心大意:『蟲』太小了,必須筆筆精雕細刻。」他翻譯速度很快,但絕不是「蘿蔔快了不洗泥」,「相對說來,我是個完美主義者,看不慣馬馬虎虎的做法」。

  林少華也重視對作家整體風格的還原,「個別詞語的誤譯無傷大雅,若整體風格即文體的誤譯,則絕對無可救藥。文學翻譯的價值,說極端些,較之對不對,更取決於像不像。所以最後的問題是:譯得像村上嗎?像夏目漱石嗎?」

  前幾天,他剛剛修整了老房子,正爭分奪秒翻譯夏目漱石的《我是貓》,這筆「債」欠了兩三年。與此同時,還要應約寫幾篇「豆腐塊」文章,確實是「寫」——不會電腦,依然手寫。

  「我的職業是大學教員,教課之餘搞翻譯,創作就更業餘了。」話雖如此,但林少華仍然給自己定下了目標,「總還是希望突破自我,能寫出一本像樣的小說吧!」(完)

相關焦點

  • 從村上春樹到夏目漱石 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攜新譯《我是貓》做客...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可以說基本上都是通過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來「讀」村上春樹的,30多年來林少華翻譯了村上40多部作品,他也被稱為「村上春樹背後的男人」。其實除了村上春樹,林少華還翻譯了《羅生門》、《雪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家作品八十餘部,最近,他翻譯的日本「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成名作《我是貓》,由青島出版社出版。10月23日上午9:30,林少華攜最新譯作《我是貓》(夏目漱石著)和《林少華看村上——從到》來到半島直播間,接受記者採訪並和半島讀書會的網友在線互動。
  • 翻譯近30年,林少華這樣看村上春樹
    從《挪威的森林》到最新的《刺殺騎士團長》,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過去近30年間已有超過40本作品被翻譯成中文而被中國讀者熟知,「村上迷」也應運而生。這背後,著名翻譯家林少華功不可沒……14日,這個一直被中國村上迷稱作站在村上春樹背後、最接近他文字的男人來到重慶噹噹書店,借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和山城粉絲們展開了一場「解讀與翻譯之間」的對談。
  •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村上春樹的現實主義
    16年間,他和曾經四位好友組成「小團體」的成員們始終沒有見面。在女朋友的勸說下,36歲的多崎作才終於決心去拜訪拋棄自己的四個朋友,尋找真相,由此開始他的「巡禮之年」。「這是繼《挪威的森林》之後的第一部反映現實的作品。我感到必須寫百分之百的現實,才能再上一個臺階。」村上春樹在一次公開場合談起這本書時如是說。這已經是村上春樹的第十三部長篇小說,2013年春天在日本出版,同年底中文版上市。
  • 梁文道:臺灣文青對村上春樹的迷狂令人吃驚
    在這裡他注意到幾個地方對於村上春樹接受的先後次序都不一樣,對他的理解也略有所異。而透過這些理解的分別,其實可以看到三個地方社會環境的變化,當然後面他也比較不同地方的翻譯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然後,後面又提到香港,香港對村上春樹的接受,就顯現出一種特別的狀態,需要補充的是,藤井省三認為,我們這幾個華人社會對村上春樹的接受,都有一些法則在背後發生作用。第一,他叫做經濟趨緩,什麼叫經濟趨緩?就是當經濟高速成長的時候,大家還沒開始懂得享受。
  • 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 因為作品太火?
    一些網友感嘆村上春樹再一次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還有人曬出其作品中比較經典的句子。也有不少人在討論,村上春樹啥時候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獲獎的可能性有多大?「陪跑」文學獎的村上春樹最近幾年,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但基本次次落空。所以,也有人戲稱他為「萬年陪跑」。
  • 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攜最新譯作《我是貓》做客半島直播間
    你會怎樣翻譯「I love you」?攜最新譯作《我是貓》,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在10月23日做客半島新聞直播間時,給我們講述了文學大家背後的故事。近一個半小時的直播節目中,林少華幽默風趣妙語連珠,跟大家分享了夏目漱石和村上春樹的文學作品風格以及文學翻譯的奧妙之處。值得一提的是,林少華此次還入駐了半島新聞客戶端的「半島圈」,邀請粉絲們在線互動。
  • 村上春樹是重度貓奴開貓Cafe、作品屢見貓星人蹤跡
    村上春樹是重度貓奴開貓Cafe、作品屢見貓星人蹤跡村上春樹是一位著名的日本作家,暢銷作品包括有《挪威的森林》、《1Q84》、《海邊的卡夫卡》等,多年來曾獲得多個國際文學獎,可謂享譽世界文壇。他在放學路途上遇見一隻流浪貓,當下便決定收養它,為它取名為彼得。不久後,他便與妻子一同開設了一家以貓為主題的咖啡館,叫作彼得貓(Peter Cat)。他曾表示,彼得經常陪著他寫作。後來,他又再養了一隻名叫妙子的暹羅貓,共陪伴了他整整21年。
  • 網文出海:2019年海外市場規模達4.6億元,作品翻譯數量達3000餘部
    三大行業趨勢:翻譯規模擴大,原創全球開花,IP協同出海據艾瑞諮詢今年發布的另一份網絡文學報告——《2020年中國網絡文學出海分析報告》(後簡稱《出海報告》)顯示,從網絡文學出海整體規模來看,2019年,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4.6億元。
  • 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談新書翻譯:為此專門養了一隻貓
    一位讀者表示,從高中一直到大學一直很喜歡看林少華老師翻譯的村上春樹,「林老師的譯作陪伴了我整個青春」。還有多位專程從西海岸新區趕來的「鐵粉」和林少華進行現場互動。9:30,直播準時開始,訪談現場的林少華溫暖、謙遜,集淳樸、天真、書生氣於一體,即便是相對敏感的話題,他也從容應對、化解,讓採訪的記者和現場讀者如沐春風。
  • 如今43歲的他變帥了!
    如今43歲的他變帥了! 2001年播出的臺灣偶像劇《薰衣草》相信有很多的小夥們都有看過吧?當年這部偶像劇可是火遍大街小巷,劇中的幾位主角比如陳怡蓉、林韋君也因這部劇爆紅,這麼多年過去了,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劇中飾演痴情帥氣的男主「季晴川」的那個男孩,18年過去了,如今的他變得越來越帥了!
  • 傅惟慈:「翻譯是一種遊戲」
    傅惟慈是中國最著名的翻譯家之一,他50多年來的翻譯有口皆碑。他精通英、德、俄等多國語言,譯介包括匈牙利、波蘭、德國、奧地利、希臘、英國、美國等多國文學精品30餘部,達三四百萬字。不久前,上海譯文出版社還出版了他所譯格林的《權力與榮耀》《問題的核心》,新星出版社出版了他所譯錢德勒的《高窗》《長眠不醒》。傅惟慈說他一直有兩個夢想:一是做個作家,二是做個流浪漢。
  • 讀中國人翻譯的中國人的英文作品,為何沒人覺得彆扭或想罵人?
    寫下這個題目,就覺得非常彆扭,說是「中國人的英文作品」,豈是一般人能看懂的?中國人翻譯的英文作品,到底是英文的,還是中文的?如果一句話要把這件事情將清楚,豈是30個字能滿足的?真相應當是:讀中國人翻譯的中國人用英文寫成的文學作品的中文版本,為什麼沒有人會覺得彆扭,或者想罵娘?
  • 臺灣漫畫家高妍被作家村上春樹指定為新書繪製封面與插圖
    華夏經緯網3月27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作家村上春樹首度與臺灣創作者合作,即將在4月推出的《棄貓──關於父親,我說的其實是…》,由漫畫家高妍繪製封面及內頁插圖。過去這項工作多由已故插畫家安西水丸素操刀,這次擔當如此重任,高妍表示,「村上春樹是影響自己最深的作家,能為村上春樹的新作繪製封面,是從沒想過的事情,真的非常開心。」臺灣漫畫家高妍為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繪製新作封面及書內插圖。
  • 所有翻譯我作品的人,都是我的親人(圖)
    2002年10月,諾貝爾文學獎宣布時,幾乎全世界人都在相互詢問:誰是凱爾泰斯?據說,在獲諾獎之前,他的九部書在匈牙利總共印數只有幾千,是德國出版界把他推向世界的。而在凱爾泰斯獲諾獎十餘年後,他已經成為奧斯維辛靈魂的代言人,他自己也說,「無論我思考什麼,我都會思考奧斯維辛。」  凱爾泰斯的許多作品已經被譯介到中國。
  • 《且聽風吟》:「村上春樹」疏離感下並非是絕望與孤獨
    1978年的春天,風和日麗的下午。村上春樹在家附近的球場一邊喝著冰啤酒一邊看職業棒球賽。當天村上春樹喜歡的球隊贏得了比賽,在人們歡呼的那一瞬間,寫小說的念頭突然從村上春樹的腦海中冒了出來,就如同被棒球擊中了一樣。此時連一隻鋼筆都沒有的村上跑去文具店買了鋼筆和稿紙坐下來開始寫。而要想知道當代青年為何喜歡村上春樹,要了解村上春樹就繞不過這部作品——《且聽風吟》。
  • 《1984》:村上春樹的創作源泉,被封為經典,它到底講了什麼?
    2009年,村上春樹出版了《1Q84》一書,贏得中外廣泛好評。該書榮獲2009年日本「年度最暢銷圖書」第1名。這部作品是村上春樹向奧威爾致敬之作。奧威爾的《1984》出版於1949年,剛好是村上春樹出生那一年。選擇2009年出版《1Q84》的村上春樹,剛好和《1984》一起慶祝六十大壽。
  • 當村上春樹書寫大歷史:《刺殺騎士團長》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當村上春樹將筆端伸向大歷史,他的小說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嗎? 在結構鬆散、宛如散文的小說《且聽風吟》和《1973年的彈子球》之後,村上第三部小說的結構和情節都更為完整,這便是《尋羊冒險記》,也是村上春樹第一部被翻譯成英文的小說。比起前兩部作品更為寫實的背景,第三部小說建立在一個荒誕不羈的假設之上:主人公被神秘人脅迫,要求必須找到一頭「特殊的」背部帶星紋的羊,這隻神秘的羊會尋找宿主,進入人們體內,進而控制人們的意志。
  • 翻譯家軼事:誰最先用「莎士比亞」之名?《賊史》是哪部小說?
    他的15部長篇小說以及主要的中短篇小說都已經被翻譯成中文。《尼古拉斯·尼克貝》最早於1907年由林紓翻譯。  林紓走上翻譯之路是為了通過翻譯一事排遣妻子離世的苦悶,其第一部翻譯作品是魏翰、王壽昌等幾位好友為幫他走出消沉的困境,而一同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即《茶花女》)。  林紓的翻譯與前文所說的諸如胡適、穆旦等翻譯家都不同:那些翻譯家們多是精通外語的詩人、文學家。
  • 所有翻譯我作品的人,都是我的親人_書評_新京報網
    2002年10月,諾貝爾文學獎宣布時,幾乎全世界人都在相互詢問:誰是凱爾泰斯?據說,在獲諾獎之前,他的九部書在匈牙利總共印數只有幾千,是德國出版界把他推向世界的。而在凱爾泰斯獲諾獎十餘年後,他已經成為奧斯維辛靈魂的代言人,他自己也說,「無論我思考什麼,我都會思考奧斯維辛。」凱爾泰斯的許多作品已經被譯介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