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這個詞在漢語中有著特殊的歷史文化含義,此字最早見於戰國,指木星起步的地方(即今錢塘江下遊兩岸地區),同時也引申到上古時期同中原諸夏部落有別的,長江以南的原住民團體,因為南方山林眾多,部族善於使用斧頭作為生產工具,所以中原人就把帶有「戉」這種生產工具(或兵器)的南方部落都泛稱為「越」。
不過在今天,中國已經不存在「越族」這麼一個民族了,江西、浙江、廣東、福建等省份也是以漢人為主,以漢文明為絕對主流,這是由於後期的文化融合導致的,不過,南方漢人之中,也許多多少少也帶有一些越人祖先的痕跡,同時,畲族、壯族等南方山地民族也和古越族有關。當然,越人中也有例外,越人中最邊緣的一支——雒越人後來並未被完全中原化,而是脫離了中原王朝,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國家——越南。
但是,越人畢竟在中國南方生活了千年之久,也不是一點痕跡都沒有,今天的浙江紹興的核心城區便是「越城區」,因為它曾經是古代越國的都城,古稱「越州」;此外,今天的廣東省也簡稱「粵」,「粵」便通「越」。
除此之外,南方地區的一些地名,也存在的古代越人部族語言的痕跡。
首先在江南一帶,江南江浙一帶的越人屬於「于越人」,春秋時期的吳越兩國便是由此部族建立的,何休《公羊傳》註疏記載,越國當地人自稱于越,但中原華夏諸國稱其為越,在文獻中,吳國國名為句吳、吳。在金文中,寫為「工敔」、「攻吾」、「句敔」等。根據古代注釋,句吳與于越相同,來自相同的當地語言,不是中原雅言。
吳國和越國,這兩個國家並不是被周王朝分封的「分封國」,而是自上古就存在,不過後來接受了周天子的權威
即使數百年後,江浙早已成為中原王朝的膏腴之地,文化之邦,但在一些地名上,仍然有古越語的特徵,古越語留存至今的文獻材料極少,內容較完整的有《越人歌》與《越絕書》中的《勾踐維甲令》,根據對於《越人歌》、《維甲令》的研究,古越語可能屬於侗臺語系,含有與現代的侗語、壯語、泰語相近的成分。
所以,今日江浙有些地名的發音與正常漢語發音相比有突兀之處,這就是古越語的影響,如餘姚、餘杭等中的「餘」為「田地」之意;句(gōu)容中的「句」為「族群」之意,會稽為「矛山」之意,盱眙為「善道」之意等。
有些地名的「古名」越語痕跡尤其重
還有今日的東南重鎮杭州,現名「杭州」始見於隋朝,取餘杭縣之「杭」字,改該縣所在的錢唐郡為杭州,此名輾轉沿用至今,一般解釋說是這裡得名則相傳當年大禹在這裡停靠過船泊,故其地稱「禹航」,諧音為「餘杭」,不過此說的神話傳說色彩顯然太重,過於牽強,還有一種更合理解釋是,「杭州」中的「杭」古代通「航」,這是漢語並非古越語,但「杭」的古音卻不是現在這麼讀的,而是和現在泰語的「擱淺」一詞讀音很像,所以應該是說船在這裡擱淺,所以在此舍船登陸,而「杭」字的讀音後來也漸漸受到漢語影響,變成了「航」的讀音。
「杭州」城市標誌
還有無錫,聽到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會誤解:這個地方缺錫?傳統上來說,「無錫」地方來源傳播最廣的觀點源自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戰國末年,秦王嬴政大將王翦攻楚,破蘭陵後,率軍駐錫山。軍士埋鍋造飯得石碑,上書「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而此前,無錫的錫山盛產錫礦,為兵家必爭之地,王翦遂言見此碑天下可太平。
這當然不可能相信,完全就是傳說,而根據現代語言學家的考證,此名也是源于越語,「無」是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屬於敬語前綴,「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
南方一些方言中也存在古越語的特點, 吳語中,幫母、端母念成先喉塞音,使用名詞定語後置的構詞法等語音、語法現象都來自古越語。詞彙方面亦有古越語遺存,粵語中有長短兩套元音、性別修飾語放在名詞之後 (如「雞公」、「雞乸」)等現象都與侗臺語相同,也屬於古越語的遺存。而其他諸如贛語等方言中亦有許多古越語底層詞。
不僅僅是南方,即使是南方交界,甚至部分北方地區的地名也有越語痕跡,蘇北魯南一帶尤其如此,如姑幕、朱虛、無婁、無鹽、姑蔑、無棣、夫於、夫重、諸馮、句澤、句陽、須句、須朐……
江西、兩廣當然也是如此,比如很古老的「番禺」,「番」是古越語中「村」的意思,而「番」和「鄱」在古代是一樣的,江西現在的「鄱陽」在秦朝建縣的時候就是叫「番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