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各位看官老爺,今日我們繼續來品鑑《中國之食文化》紀錄片的第二集,揭開江浙菜系的的神秘面紗,即江南魚米之鄉的名菜譜!
這集紀錄片主要介紹了以蘇杭為主,輔以鎮江、無錫、紹興、上海等地的特色食物和小吃。
作為水域發達的蘇杭等地,因為水域發達,綠意盎然,天然擁有著豐澤的土地。與北方乾燥的黃河流域不同,長江流域的人們逐漸發展出了溫文儒雅的文化氣息,這種來自文化的侵襲不僅在建築上有所影響,同樣在食材的處理上也有了獨到的方式。
江浙熟 天下足 魚米之鄉成就絕味
鎮江作為長江流域的商貿聚集地,自古便是商販們最喜歡的地方,這裡不僅有著來自長江的漁獲,還有著於土中生長而出的絕味糯米。
青魚,鱖魚,鮰魚,刀魚,白鰱,草魚,鯰魚,黃鱔,河蝦等等八十年代十分常見的漁獲大方地擺在攤位上,其中長江刀魚作為「長江三鮮」之首,需求一直十分旺盛,因為過度捕撈無法形成魚汛,現在的價格已經翻番了數倍。
松鼠鱖魚作為響徹天下的名菜,自然成為了鎮江的特色名菜,這次跟隨鏡頭我們來到由1757年始建的松鶴樓,乾隆臨朝時由徐氏在蘇州玄妙觀創建,距今已有二百六十三年的歷史了,也是中外馳名的蘇杭飯莊。
廚師十分熟練地處理著鱖魚,將其側切不斷魚肉,經過水洗為松果狀,在將每個部位裹上麵粉,接著下鍋炸魚,讓魚尾站立,淋上早已準備好的芡汁,一道「松鼠鱖魚」正式出爐!看著隔壁家的小孩子都饞哭了好嗎!
除了松鼠鱖魚,番茄蝦仁過吧,虹橋贈珠,三色和蝦仁,炒鱔糊這些馳名的名菜,在色香味上也都十分優秀, 旁白稱之為「是連耳朵都能帶來享受的華麗菜系」!
太湖之秀 風景之美 食材之優
太湖作為中國的第四大湖,不單風景美麗,這裡捕撈的漁獲也十分豐富,多種魚類的促使下直接誕生了不少經典的名菜。
有中國十分少見的生吃菜式,熗活蝦和八珍活魚,還有由小銀魚作為主材的魚膳和鬆脆銀魚。
除了魚類菜式,面點也十分豐富出彩,以花,水果,生物裝飾而成的面點,讓人感受到傳統糕點工藝的魅力。
蘇州西湖 東坡獻禮 三鮮稱霸
說到蘇州西湖,就不能不說其中最有名的三道菜,這三道菜可謂是遊魚、飛禽、走獸三大類的精華所在。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湖醋魚、叫花雞和東坡肉!在片中可以看到西湖樓外樓飯莊的大師傅們用嫻熟的手法處理食材,烹飪美食。
名氣本身就很大所以就不詳細介紹了,直接上圖,雖然是八十年代的畫質,但隔著屏幕,就能隱約回憶起食物的香氣,讓人不禁口舌生津。
百年上海 市井小籠包 宮廷大閘蟹
上海作為長江流域最為重要的港口城市,其本身的社會地位十分重要,大量的外來人口充斥在上海的街頭小巷,滬菜體現出了十分強大的包容性,在吸收外來精粹的同時,也將自己的特色菜式傳遍了整個中國。
城隍廟「南翔饅頭店」小籠包!公元1900年(光緒年間)嘉定縣南翔鎮吳翔升在豫園九曲橋畔開設點心店,起初叫「長興樓」,後來才改名為「南翔饅頭店」。其小籠包皮薄餡大,香味四溢,吸引了無數人們來此,一年365天日日排隊,可見有多受人喜愛。
人民飯店「大閘蟹」全蟹餚!這個根本不用介紹了,中秋前後吃蟹已經是全體中國人的共識。在八十年代,上海人民飯店則是將蟹餚做到了極致。
那時候的大閘蟹可不像如今的樣子,公母皆是肥大飽滿,鮮味十足。除了正常的蒸蟹,還有著芙蓉蟹鬥、蟹球、炒蟹黃油、加入了紹興精粹黃酒的醉蟹!
光是看著就忍不住,不知道與現在廣為流傳的「899痛風套餐」相比如何,但小編想,過去的不僅是底蘊,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這種根本不是能用「風味」二字可形容,這是華夏五千年人民對自然饋贈的敬畏。
為了不愧對自然母親的饋贈!我們當然要用最好的方式去烹調它們!讓菜式發光才是我們畢生的追求呀!
當然,江浙菜系不僅僅是介紹的這些,紀錄片中還著重講述了紹興黃酒,鎮江香醋等特色調味料,刷新了小編對江浙文化底蘊的想像。
借用視頻中的一句話來結尾:
「活用材料本味,最大限度引出四季材料的特色,這就是魚米之鄉—江浙菜系的特點!」
「是以長江為本的飲食文化,以豐腴的水土和綠色的大地,深厚的歷史沉澱所孕育出來的優秀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