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劫難」到「天堂」 三江源地區生態修復力度持續加大

2020-12-01 光明時政

  三江源生態修復 不僅為了「一江清水向東流」

  這幾天,「青海」「外交部」「推介」等關鍵詞佔據了青藏高原朋友圈「熱搜榜」。近日,以「新時代的中國:大美青海,從三江源走向世界」為主題的外交部省區市全球推介活動在外交部藍廳舉行,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向與會的各國使節和嘉賓代表生動講述了大美青海的變化與發展。

  高原青海,千山堆繡、百川織錦。巍巍崑崙是萬山之宗,江源活水是水中「鑽石」,高原淨土是生物「天堂」,在全國生態安全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生態擔當下,如何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全力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青海智慧,成為青海省當前及今後最重要的使命。保護好生態,對青海來說既是服務全國大局的需要,也是青海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15年治理 百萬畝黑土灘植被增加80%

  青海,因水得名,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亞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區。72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5000多個湖泊星羅棋布,42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每年向下遊輸送600多億立方米清潔水。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兩條河流經大半個中國,最後流入東海和渤海匯入地球海洋,潤澤萬物生靈;而瀾滄江流經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最後注入南海,進入全球水系,造福鄰國人民。

  人們用「三江源感冒,全球打噴嚏」形象地比喻了三江源生態的重要性。如此獨一無二的生態系統,卻一度遭受人為破壞和挑戰。黃河發源地——有「千湖之縣」美譽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曾擁有大小湖泊4000餘個。但上世紀90年代開始,因過度放牧、草場沙化、鼠害等原因,生態跌入谷底,湖泊急劇減少,2004年,90%以上的湖泊乾涸甚至消失,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間出現斷流。

  瑪多告急、母親河告急。

  黃河源是黃河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和水源補給區,多年河川平均徑流量約200億立方米,可以為黃河流域提供約37%的水資源量,水質好、產流過程平穩,是名副其實的「黃河水塔」。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薛松貴表示,黃河源區水資源量直接關係著黃河流域生態和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對於黃河流域的長治久安具有重大意義。

  瑪多之痛,喚起了青海省對三江源生態保護的決心。之後的十餘年間,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退牧還草、溼地保護、黑土灘治理、生態移民等一系列生態修復措施出臺,三江源生態環境逐步好轉。

  「通過各界的持續努力,三江源區水源涵養量與2004年相比,由每年384.88億立方米增加到每年408.95億立方米,增幅達6.25%。黃河源頭多個乾涸的高原湖泊再現波光粼粼。」薛松貴說。

  經過15年治理,如今的三江源區,草地沙化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各類草地的平均覆蓋度增加了11.6%,草地整體退化的趨勢得到遏制。特別是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灘和玉樹藏族自治州巴塘為代表的百萬畝黑土灘治理工程成效顯著,治理區內植被覆蓋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

  修復三江源 砸進230億真金白銀

  2005年,國家通盤考慮三江源生態退化趨勢和生態環境脆弱狀況,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給予特殊支持,啟動實施了繼京津風沙源之後全國第二大生態綜合治理工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一期工程),由此開啟了山水林草湖系統保護修復的新模式。

  當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之時,青海深諳唯有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才是青海面向未來的正確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在總結一期工程十年經驗的基礎上,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暨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正式啟動,標誌著三江源生態保護踏上了新的徵程。

  二期工程規劃治理範圍擴大到整個三江源地區,並且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投資之大、範圍之廣前所未有,對於青海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2016年4月13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改革正式啟動。

  統計顯示,總投資230億元的三江源一期、二期工程,計劃實施黑土灘治理1068萬畝、封山育林631萬畝、沙漠化防治300萬畝、溼地保護1660萬畝,生態移民1.1萬戶、5.57萬人,建設牲畜暖棚5.14萬戶、617萬平方米,配發戶用太陽能光伏電源4.08萬戶。此外,三江源地區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的實施,通過修復河道、覆坑平整、回填表土、栽種林草、封育圍欄,使57991畝礦區土地生態功能得以恢復,歷史遺留環境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三江源國家公園屬於江河源頭和水源涵養區,是重要的生態工程實施區,大工程促進大保護,這些國家重點項目的實施對遏制生態退化趨勢起到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2019年,三江源地區生態修復力度持續加大。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投入2.42億元真金白銀實施生態保護和建設項目,截至年末,三江源二期、退牧還草、生態修復三項工程,共實施草原有害生物防控1340萬畝,黑土灘治理51萬畝,溼地和雪山冰川保護50萬畝,退化草場改良30萬畝,為助力生態修復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從「劫難」到「天堂」 建設生態青海樣本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三江源腹地可可西裡地區發生了一系列震驚中外的事件:數以萬計的大批金農湧入無人區淘金。所到之處沙石堆積、河道斷流,不僅破壞了地下資源,更使無人區的原始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棲息地遭受破壞……在國際藏羚絨製品消費和非法貿易的驅使下,不法分子組成武裝團夥,大肆獵殺藏羚羊等珍貴野生動物牟利。

  從此,白天機器的轟鳴聲和夜間罪惡的槍聲打破了可可西裡的寂靜,劫難降臨可可西裡。到1998年,青海境內藏羚羊數量不足2萬隻。

  可可西裡的劫難,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1989年,中國科學院和青海省政府對可可西裡進行了大規模綜合科學考察,提出了在可可西裡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可行性報告。與此同時,中共玉樹藏族自治州委員會和玉樹州人民政府在可可西裡毗鄰的曲麻萊、治多等縣成立西部工作委員會,保護可可西裡藏羚羊。時任治多縣委副書記、西部工委書記索南達傑在與武裝盜獵分子的鬥爭中英勇犧牲。從此,正義與邪惡較量的槍聲在可可西裡廣袤的無人區打響。

  除了人們熟知的「中華水塔」,三江源還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特點最顯著的地區,也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生態與物種寶庫。在眾多國家重點生態工程的推動下,三江源地區退化生態系統得到了一定修復。藏羚羊、野犛牛、棕熊、藏野驢、馬鹿、黑頸鶴等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年增加。監測顯示,瀕危物種雪豹頻頻出現在三江源,種群數量已過千,三江源被全球學界公認為世界雪豹分布最密集的區域之一;藏羚羊個體數量從20世紀90年代的2萬多隻恢復到6萬多隻。此外,三江源地區還發現了歐亞水獺、金錢豹等珍稀瀕危物種,黃河源園區監測到了黑狼等稀少物種。

  如今,純淨藍天的映襯下,湖泊波光粼粼,水鳥舞動雙翅縱情嬉戲,成群的藏野驢悠然踱步,野犛牛慵懶地覓食,白馬雞靈巧穿梭在叢林中,雪豹、金錢豹、棕熊、藏羚羊、黑頸鶴繁衍生息、世代棲居。

  這一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堂,是青海生態文明建設最直觀的典範。

  根據最新調查數據顯示,三江源地區植被類型有針葉林、闊葉林等9個植被型,可分為14個群系綱、50個群系。三江源國家公園內有野生動物獸類85種,鳥類263種(含亞種),兩棲爬行類48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69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藏羚羊、野犛牛、雪豹等1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巖羊、藏原羚等35種。雪豹、藏羚羊、野犛牛、藏野驢、藏原羚、棕熊、喜馬拉雅旱獺、巖羊等為青藏高原的特有種,其中許多被已列入全球珍稀瀕危物種。

[ 責編:袁晴 ]

相關焦點

  • 中國三江源地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
    仁青巴毛的家在三江源地區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白扎鄉巴麥村。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實施以來,野生動物棲息地生態好轉,種群數量逐漸恢復。  仁青巴毛說:「"小拉毛"是被它媽媽遺棄的。我把它抱回家,起初它非常怕人,我白天餵它酸奶,晚上抱著它睡覺。它現在離不開我了,我們是最好的朋友。」  「拉毛」在藏語裡意思是仙女。
  • 三江源核心區多次拍攝到黃喉貂活動畫面
    劉平 攝中新網西寧12月8日電(孫睿)「黃喉貂多次在被拍到,數量從1隻到2隻,可以說在瑪可河林場存在較為穩定的黃喉貂種群。」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連新明8日下午對記者表示。當日下午,記者從青海省果洛州班瑪縣官方獲悉,班瑪縣瑪可河林業局職工劉平在地處三江源區域東段的瑪可河林區內拍攝到兩隻黃喉貂活動畫面,畫面珍貴。
  • 三江源,這裡的生態好多了——來自青海三江源地區的見聞與思考
    2016年3月,中辦、國辦正式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三江源成為黨中央、國務院批覆的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近日,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深入三江源腹地,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下在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堅守與努力下,這片美麗而脆弱的土地上發生的可喜變化,以及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 三江源:高原野生動物的樂園
    三江源是高原野生動物的天堂,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犛牛、藏野驢、黑頸鶴等特有珍稀保護物種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得益於保護力度和保護意識的加強,藏羚羊的數量已經由19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隻恢復到7萬多隻。        白唇鹿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們在昂賽鄉與它偶遇時,它正回頭衝我們回眸一笑,注視我們幾分鐘後才跑開。當地嚮導告訴我們,白唇鹿的嗅覺和聽覺都非常靈敏,特別善於攀爬山巖。
  • 知識總結丨三江源地區
    湖泊和沼澤是三江源地區重要的調蓄器。二、三江源地區的保護1.保護的重要性: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溼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三江源地區孕育了三大江河,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保護好「中華水塔」,不僅對當地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而且直接關係到河流下遊流域的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
  • 陳杰:青海三江源保護區採礦破壞生態實拍|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我長期關注長江的生態狀況,範圍從其源頭一直到金沙江(長江上遊)上遊,這些區域的生態情況其實都很嚴峻。我們現在談長江大保護,至關重要的就是對長江上遊的保護。但實際情況是金沙江上遊海拔高,地理位置偏遠,監管困難,破壞生態的開採行為眾多。以上是我去三江源實地考察之後做的報導,目前來看,長江源頭的保護工作日益精進,也是因為這篇報導。
  • 我國三江源地區首次記錄到黑狼,推測或許是狼與狗的「結晶」
    這是三江源地區首次記錄到黑狼這一物種,證明黑狼在我國野外真實存在。黑狼為什麼在青海三江源首次發現?在這裡為什麼罕見?黑狼這一物種又是怎麼形成的?對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動物學專家。「黑色在動物體色裡比較少,因為黑色是一種隱性基因,必須是父母同時含有這種隱性基因,後代才有可能表現出來。
  • 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暨三江源(可可西裡)國家級
    5月16日,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暨三江源(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會議在西寧召開,會議全面總結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各項工作進展情況,部署下一步重點任務。省委書記、省長王建軍對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暨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提出要求,副省長田錦塵出席會議並講話。
  •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新年獻詞
    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持續完善設施建設,實施退牧還草、黑土灘治理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項目;著力人與自然關係協調,制定當地牧民共建共享管理辦法和自然資源生態管護規範,發展綠色扶貧產業,推進聯點幫扶村全面發展並實現整村摘帽脫貧;開展三江源生態價值評估工作及人文資源本底調查,完成人類活動遺蹟(人工建築)資料庫建設,初步建成「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組織開展「崑崙2020」、「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
  • 中國地理小區域——三江源地區
    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於此,素有「中華水塔」之稱,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對中國的生態狀況及國民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右圖為青海省及周邊地區略圖。(1)分析三江源溼地的形成原因。(2)說出三江源溼地重要的生態價值。(3)為遏制三江源地區環境持續惡化,提出合理的措施。
  • 守護三江源地區精神家園
    早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便提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同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對青海生態保護定目標、下任務,要求青海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
  • 【生態玉樹】三江源地區歐亞水獺種群仍處於較為健康狀態
    【生態玉樹】三江源地區歐亞水獺種群仍處於較為健康狀態 2020-05-29 2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陳杰:青海三江源保護區採礦破壞生態實拍|青海環境公益訴訟案|拍案7
    我長期關注長江的生態狀況,範圍從其源頭一直到金沙江(長江上遊)上遊,這些區域的生態情況其實都很嚴峻。我們現在談長江大保護,至關重要的就是對長江上遊的保護。但實際情況是金沙江上遊海拔高,地理位置偏遠,監管困難,破壞生態的開採行為眾多。
  • 走近三江源
    這是10月3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花石峽鎮境內拍攝的三江源地貌。(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10月28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境內的嘉塘草原上,生態管護員扎西才文在撿拾垃圾。(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 三江源,這裡的生態好多了
    2016年3月,中辦、國辦正式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三江源成為黨中央、國務院批覆的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近日,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深入三江源腹地,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下在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堅守與努力下,這片美麗而脆弱的土地上發生的可喜變化,以及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 中國面積最大的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正在加速恢復
    近期,在長江重要支流通天河流域,科研人員利用紅外相機先後監測記錄到金錢豹和斑尾榛雞。在位於瀾滄江源頭地區的囊謙縣和雜多縣,牧民監測員通過紅外相機、人為拍攝等方式,分別捕捉到豺和歐亞水獺的活動影像。「上述物種均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具有重要科研價值。」
  • 生態玉樹|三江源地區發現罕見藏棕熊
    這對於外地進入三江源地區的野調組織來說非常難得,這足以證明三江源國家公園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種群已經向周邊擴散了。第二天傍晚,還是在同一地點,前一天晚上觀測到的一隻藏棕熊再次出現,不過這次,它帶了兩隻小熊。大公熊強壯而霸道,帶幼崽的母熊小心謹慎,小熊憨態可掬,都非常可愛。李理介紹,黑豹野生動物保護站2000年成立於北京的拒馬河河畔,20年來開展、參與了眾多野保項目。2014年,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協助其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開展多項野外工作。
  • 雪豹和金錢豹在三江源地區同域分布
    今年,三江源國家公園及祁連山國家公園,將正式掛牌成立。這兩個國家公園以及周邊地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珍稀野生動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區。為了進一步摸清這些野生動物分布的情況,一支專業的調查隊伍,從去年11月到今年1月中旬,布設了700多臺紅外相機,調查近百個村落。
  • 青海生態 三江源:珍貴物種的基因庫
    曾經有一段時間,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和曲麻萊縣是三江源區鼠害最嚴重的地區,鼠害造成的大量「黑土」成為了三江源區新的風沙源。  「可喜的是,經過多年的治理後,這一地區的鼠害已經得到了治理,自然生態進一步恢復。」張德海說。  「食草類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的減少,勢必會影響到食肉類野生動物的生存,三江源區的生態平衡有可能被打破。」張德海的語氣中充滿了擔憂。
  • 張嶽峰調研馬鞍山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
    據馬鞍山日報報導 1月3日,馬鞍山市委書記張嶽峰調研雨山區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他強調,要把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擺上重要位置,整合各方面資源力量,加快推進各項重點任務,推動向山地區實現生態蝶變,為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