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魚養殖的日益普及,許多新手加入了魚友隊伍,但由於缺乏養殖經驗,他們往往會犧牲許多魚的生命。為了讓初學者儘快入門,省錢省力,增強養魚的信心,本文總結了幾種開缸的經驗,並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簡單地說就是一多二少三勤。具體內容將為您進行分析。
1、多次闖
我們都知道,開缸要放闖缸魚,既然是闖,就意味著有危險,魚就有犧牲的可能。何必呢,闖缸魚可能不值錢,但它也是幾條生命,為什麼不用其他代替呢?
許多養魚老手在開新缸時會使用生蝦死貝來代替闖缸魚。當這些東西腐爛後,放入硝化細菌,充氧,開過濾,保持溫度(25℃時速度最快),水體會由渾濁變清澈,然後增加數量再次放入。重複上述步驟。水體再次清澈後,就可以放魚了。此時,水體的安全係數大大提高,並且一般不會犧牲魚了。
闖缸是養水的關鍵步驟,是培養硝化體系的必經之路。水體從渾濁到清澈的過程是硝化細菌的生長發育的過程。多闖一次,水裡的菌群數量就增加幾倍。當水很快變得清澈時,水就養好了。
2、少放魚、少餵食
養水後,可以放魚。在這個時候,必須加以限制魚的數量。按照寧少勿多原則,應先放少量魚只,以觀察水質的變化。如果水質長期保持清澈,考慮加入新的魚只。
餵食最好少餵為好,通常一天餵一到兩次,最好每次十分鐘內吃完。如果觀察到水變混濁,在確保過濾器正常的情況下,應考慮硝化系統是否達到極限,並應適當減少餵食。
3、勤測試、勤換水、勤添加
養魚要勤奮,還要勤到關鍵點上,首先要勤於測試,隨時掌握水溫、ph值等數據,發現異常及時糾正;然後,就是勤換水。在開缸初期時,缸中的所有緩解都處於磨合期。各種指標波動很大,會對魚類造成一定的破壞。在採用其他方法之前,換水是最安全,最快捷的方法。通過換水,可以快速降低氨氮含量,並且可以調節pH和硬度,但不能一次換太多。
在換水的同時,可適當加入硝化細菌,補充流失的部分。硝化細菌非常脆弱,繁殖緩慢。缺氧、低溫和光照會影響它們的生長和繁殖。因此,在開缸初期生化系統不穩定的情況下,及時補充硝化細菌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都是針對裸缸養魚的經驗,對於新手來說,這些都是理論知識,真正要養好魚還是要在實際飼養過程中多看多學多總結,轉化積累出自己的經驗,才會成為一名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