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洋過海來的鳥 浙江首次發現戴腳環粉紅燕鷗
粉紅燕鷗在浙江每年都能見到,但這隻燕鷗卻有些特殊,它的腳上佩戴有1個金屬小環和白色旗標——這是鳥類研究人員做的標誌物,這在浙江還是首次出現。 戴腳環的燕鷗 8月2日上午,台州市椒江區海洋環境監測站站長林傑和他的同事們在大陳海洋特別保護區常規監測。林傑說,根據鳥類遷徙習性,8月份的重點觀測對象是鷗形目鳥類。
-
10個新種首次亮相!雲南鳥道雄關今年環志候鳥136種3083隻
鳥道雄關位於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每年秋冬交替時節,都會有數以萬計的候鳥從這裡經過,飛往緬甸、印度等地越冬,是候鳥遷徙的咽喉要道。經過全體環志人員努力,國際鳥類環志巍山站鳥道雄關今年共環志候鳥136種3083隻,其中琉璃藍鶲、紫壽帶、紅眉朱雀、赤朱雀等10種鳥類系首次亮相。
-
國際鶴類基金會、中國鳥類環志中心一行來贛指導鄱陽湖越冬候鳥...
1月11日至13日,國際鶴類基金會(美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於倩女士,中國鳥類環志中心副主任、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鶴類聯合保護委員會秘書長錢法文一行來贛調研指導越冬候鳥保護、長江流域鶴類及溼地保護工作。江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主要負責人陪同調研。
-
隆回屏風界成中國春季鳥類環志天堂 一晚環志70隻鳥
紅喉歌鴝紅網隆回4月21日訊(通訊員 楊貴新)4月20日晚,在湖南省隆回縣屏風界上鳥類環志的省內外專家捕獲了70多隻鳥。專家認為,屏風界是中國內陸最適合春季鳥類環志的地方。隆回縣大水田鄉屏風界是我國南北鳥類遷徙的四條通道之一。到目前為止,通過夜間捕獲確認的候鳥已達83種,其中國家II級保護的有8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的有5種,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的52種,中日政府間候鳥保護協定名錄中的35種,中澳政府間候鳥保護協定名錄中的8種。
-
候鳥飛抵浙江漩門灣 400多隻雁鴨類將戴「國際身份證」
南遷候鳥飛抵浙江玉環漩門灣國家溼地公園。 辛慧 攝中新網台州11月17日電(範宇斌 黃瀟以 辛慧)時下,浙江玉環漩門灣國家溼地公園(以下簡稱「漩門灣溼地公園」)碧波蕩漾,蘆葦搖曳。17日記者獲悉,隨著南遷候鳥飛抵,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的專家們也如期來到漩門灣溼地公園鳥類救護站,對候鳥進行環志工作。浙江省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的專家們對候鳥進行環志工作。 辛慧 攝據悉,鳥類環志是世界上用來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其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漩門灣溼地公園是候鳥遷徙東亞—澳大利西亞路線的重要中轉站。為一隻候鳥戴上「國際身份證」。
-
我國首次黑頸鶴衛星跟蹤和環志工作圓滿完成
光明生物圈【我國首次黑頸鶴衛星跟蹤和環志工作圓滿完成】近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聯合北京林業大學郭玉民研究團隊,在取得國家林草局批覆的獵捕15隻國家一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黑頸鶴行政許可後,於7月26日至8月4日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開展了黑頸鶴衛星跟蹤和環志工作。
-
護鳥環志兩不誤 隆回40名幹部為小鳥「站崗」
放飛環志的鳥。紅網時刻10月9日訊(通訊員 楊貴新 肖和平)10月7日,隆回縣屏風界候鳥保護站工作人員將一隻環志的鷺鳥放飛。據介紹,國慶長假期間,該縣共有40餘幹部職工堅守在護鳥崗,共環志夜鷺、池鷺、水雉、矛斑蝗鶯等鳥類10餘只。據鳥類環志家介紹,鳥類環志是指世界上用來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其規律的一種重要手段。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完成首次黑頸鶴衛星跟蹤和環志工作
新華社西寧8月9日電(記者王豔)7月26日至8月4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聯合北京林業大學郭玉民研究團隊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首次開展黑頸鶴衛星跟蹤和環志工作,調查到黑頸鶴80隻,其中幼鳥佔33.8%,表明這一區域黑頸鶴種群比較健康,是良好的黑頸鶴棲息地。
-
載夢飛翔 新疆首次放飛佩戴鳥類環志白尾海雕
——記新疆首次放飛佩戴鳥類環志白尾海雕 它趴在河邊的雪地上一動不動,在相距十幾米遠的地方,人們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盯著它。它似乎有些萎靡,身上的羽毛也顯得雜亂,只有那警惕而犀利的眼神以及充滿攻擊性的尖利鉤嘴在告訴你,它不是普通的鳥類。
-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首次黑頸鶴衛星跟蹤和環志工作完成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供圖 攝中新網西寧8月9日電 (李江寧)9日,記者從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獲悉,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聯合北京林業大學郭玉民研究團隊於7月26日至8月4日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開展了首次黑頸鶴衛星跟蹤和環志工作,調查結果表明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黑頸鶴種群比較健康,是黑頸鶴良好的棲息地。
-
鄱陽湖自然保護區6隻珍稀候鳥回歸大自然
江南都市報訊 全媒體記者許南平攝影報導:鄱湖煙雨色,候鳥舞翩遷。11月23日,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省林科院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聯合在鄱陽湖核心湖大湖池放飛了6隻珍稀候鳥。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1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1隻、小天鵝3隻,每隻鳥類身上都安裝了衛星跟蹤器和環志。這些候鳥都是在遷徙途中受傷,後被當地群眾發現並送救護中心,經過救護康復後的鳥類。
-
珠海記錄到黑臉琵鷺106隻 其中一隻腳戴韓國環志
珠海市觀鳥協會通過視頻記錄及反覆影像回放,辨認出這隻環志編號為V15、旗標上綠下藍,對比全球黑臉琵鷺的環志信息,確定其是2017年的韓國環志。近日,棲息在珠海市鬥門乾務鎮圍墾區的部分黑臉琵鷺。 張福慶 攝在記錄到黑臉琵鷺的同時,專業團隊還記錄到數量眾多的鷺鳥、鷸鴴類和野鴨類來此地越冬,說明該地是冬候水鳥的重要棲息地。
-
八哥適合戴腳環嗎?
八哥2.雖然八哥戴腳環問題不大,但是如果沒有必要的話儘量別戴,否則便很可能造成類似圖一中八哥腿一邊粗一邊細的現象黑八哥3.籠養八哥戴腳環很可能會導致八哥出現生命危險,一般粗製的金屬籠子都或多或少有些許多餘的金屬頭子,而這些籠子
-
小興安嶺野生動保中心救治一隻受傷的東方白鸛
龍頭新聞訊(記者 王萌)帶有環志和GPS定位系統,我省救治一隻受傷的東方白鸛,科研人員初步確定這隻東方白鸛來自俄羅斯科研保護部門,用於觀察候鳥的遷徙路線和數據。10月29日15時,黑龍江省小興安嶺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研究中心,接到青岡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的求助電話,說他們救助了一隻受傷的東方白鸛,急需救護。該中心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由中心主任帶隊,四人攜帶救護用品,驅車趕往青岡縣救治東方白鸛。據青岡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隊長史中正介紹,東方白鸛受傷地點位於青岡縣禎祥鎮五福橋經濟開發區三通公司院內。
-
——記新疆首次放飛佩戴鳥類環志白尾海雕
由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發放的鳥類環志。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張平攝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張平 它趴在河邊的雪地上一動不動,在相距十幾米遠的地方,人們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盯著它。這是新疆放飛的第一隻戴著鳥類環志的白尾海雕。 「很高興能親自放飛這隻白尾海雕。如果它能健康地生存下去,我會更加高興。」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專家委員會委員、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野生動物救助中心科學顧問牛忠澤的話語中充滿了期待。 2019年1月26日,也是在這個溼地公園裡,牛忠澤給一隻高山兀鷲佩戴環志並放飛,那是在新疆第一次給鳥類佩戴環志。
-
稀客毛腳燕重返島城 專家稱此鳥為珍稀候鳥(圖)
毛腳燕 半島網10月26日訊 (記者陳浩傑 )「毛腳燕在青島已經 20多年沒有發現了,在數百萬隻從青島經過的候鳥中,它們一直是稀客中的稀客。」市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站高級工程師王希明高興地說。
-
浙江首次放飛33隻國寶朱䴉 戴腳環可監測其行蹤
6年來,通過浙江大學(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保護中心)專家的精心繁育,朱䴉家族成員已達146隻。 今年是野生朱䴉被發現33周年的日子。昨天,33隻經過野化訓練的朱䴉被放歸大自然,這也是朱䴉在我國南方地方首次放飛。其中10隻朱䴉佩戴上腳環,專家和技術人員將通過GPS無線跟蹤,隨時監測它們的行蹤。
-
浙石油黃澤山儲運基地順利完成首次試靠泊
圖源:浙石油微信公眾號日前,隨著「長航先鋒」號油輪裝載3.7萬噸汽油順利靠上浙石油黃澤山油品儲運中轉基地3號泊位,浙石油黃澤山公司首次試靠泊順利完成,此次成功試靠泊意味著該基地全面具備試運行條件。此次靠泊,黃澤山公司克服時間緊、人員未全部到崗、首次試靠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等不利條件,並在較短時間內製定完成《黃澤山基地3號泊位試靠泊(首次)方案》及相應的應急預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關鍵時刻,基地全體幹部職工嚴格按照上級公司要求,一手抓生產,一手抓防疫,及時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