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領銜發現龜類演化新證據

2021-01-16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日報北京8月23日電(記者齊芳)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在貴州發現了重要早期龜類化石。它是原始龜類出現喙的最早化石記錄,因此被命名為「中國始喙龜」。北京時間23日出版的學術雜誌《自然》發表了這一成果。

  該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淳介紹,中國始喙龜完整的骨架化石保存於距今約2.28億年的三疊紀晚期海相泥灰巖中。它是體長超過2米的大型史前龜類,軀幹短,肋骨加寬,首次出現了角質喙、封閉的上顳孔和剛性腰帶(即臀部腹側兩恥骨和兩坐骨形成前後、左右縫合而不能活動的聯合體);背、腹甲均未形成;雖然角質喙已經出現,但上、下頜的後部仍保留有牙齒,呈現出「牙齒退化,角質喙產生」的過渡狀態。

  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四國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全部重要原始龜類化石材料,確定了中國始喙龜的系統位置介於羅氏祖龜和半甲齒龜之間,在龜類早期演化中承上啟下,彌補了該類群系統發育中「缺失的一環」。

  李淳介紹,龜類是最為奇特的現代四足動物,「龜的身體結構與其他四足動物截然不同。它的軀幹部分很短,並且被封閉的甲殼所包裹,其內部骨骼,如脊椎、肋骨、肩帶、腰帶等不僅與甲殼相癒合,而且各自本身也有一系列特化。龜類的口中沒有牙齒,而是像鳥類一樣代之以角質喙。龜類與其他四足動物,如兩棲類、包括鳥類在內的爬行類和哺乳動物之間的巨大差異,無異於纜車和各種汽車的差別」。

  那麼,這種奇特的身體構造是如何起源的?是逐漸演化而成,還是突然出現的?因為缺乏化石證據,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如發育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古生物學家們長期以來只能各說各話。直到2008年李淳帶領科研團隊在貴州省關嶺地區發現半甲齒龜,這個問題的解決才初現曙光。半甲齒龜是當時世界上最古老的龜類化石,它具有牙齒並只有腹甲,是唯一體現了龜甲形成過程中某種過渡狀態的標本,第一次基於化石證據論證了龜類的腹甲先於背甲形成,這與現代發育生物學的研究成果相互印證。在此基礎上,國際學術界對早期龜類有了全新的認識。2015年德國2.4億年前羅氏祖龜的發現,確定了更早期的龜類頭骨上有顳孔,並實質性地證實了龜類起源於雙孔類,與蜥蜴、鱷魚及恐龍等類群屬於同一爬行動物支系。但是,羅氏祖龜的標本極為殘破,很多關鍵特徵無法被觀察到,因此仍舊留下了龜類早期演化中,特別是與半甲齒龜之間的重要空白。

  李淳說:「中國始喙龜比半甲齒龜更為原始,但是它集多種原始特徵、進步特徵和過渡特徵於一身,其先於半甲齒龜發育出角質喙同時保留牙齒的現象顯示了龜類演化初期的高度複雜性。此外,儘管完整的骨架化石保存於海相地層,但其骨骼結構顯示中國始喙龜並非長期生活於海洋中,而很可能是在海濱近岸河口地帶營水、陸兩棲生活,且有掘穴的習性。」

  《光明日報》( 2018年08月24日 11版)

[責任編輯:孫宗鶴]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領銜發現龜類演化新證據
    本報北京8月23日電(記者齊芳)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在貴州發現了重要早期龜類化石。它是原始龜類出現喙的最早化石記錄,因此被命名為「中國始喙龜」。北京時間23日出版的學術雜誌《自然》發表了這一成果。
  • 龜類演化補上「缺失一環」(新知)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日前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報導了一種在中國發現的最早出現「喙」的原始龜類——中國始喙龜,從而為人們了解龜類演化彌補了「缺失的一環」。  「龜的身體結構與其他四足動物截然不同。」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說。比如,龜類的軀幹部分很短,身體被封閉的甲殼包裹,其內部骨骼也跟甲殼相癒合。
  • 天生我龜必有用:中國始喙龜填補龜類演化「缺失一環」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淳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這正是長期以來古生物學家苦苦找尋的「承上啟下」的原始龜類化石,填補了龜類早期演化中「缺失的一環」。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隻體長超過2米、軀幹短的大型史前龜類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隻龜」。這一研究成果8月23日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上。
  • 科學家發現最早出現「喙」的原始龜類
    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在中國發現的最早出現「喙」的原始龜類——中國始喙龜,從而為人們了解龜類演化彌補了「缺失的一環」。 特立獨行的烏龜 「龜類與其他四足動物的差異,就跟纜車和汽車的差別一樣大。」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說。比如,龜類的軀幹部分很短,身體被封閉的甲殼包裹,其內部骨骼也跟甲殼相癒合。它們的嘴裡沒有牙齒,而是長著像鳥一樣的角質喙。
  • 揭秘龜類祖先:我不是進化史上的「怪胎」
    深科·淺說揭秘龜類祖先:我不是進化史上的「怪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淳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在我國貴州發現了最早出現「喙」的原始龜類化石——中國始喙龜,這為人們了解龜類演化彌補了「缺失的一環」。
  • 【中國青年報】揭秘龜類祖先:我不是進化史上的「怪胎」
    中國始喙龜生態復原圖。陳瑜/繪圖  一項最新研究打破了多年來龜類研究的僵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淳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在我國貴州發現了最早出現「喙」的原始龜類化石——中國始喙龜,這為人們了解龜類演化彌補了「缺失的一環」。
  • 中國神龜兩度登上《自然》雜誌,破解龜類演化「懸案」
    |· 本文來自「我是科學家」·|龜,自古就是吉祥長壽的象徵。在中國、日本和印度的神話傳說中,龜都被奉為神靈。就在近日,由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和吳肖春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共同報導了他們在中國貴州省新發現的一種古龜化石——中國始喙龜(Eorhynchochelys sinensis)。
  • 貴州關嶺發現一隻龜,據說是「忍者神龜」祖先...
    但「忍者神龜」的原型——龜的起源和演化歷史是什麼?一直是古生物學中最大的謎題之一。  因為超過2億年的時間裡,龜類的這種身體模式基本沒有發生變化,因此長期被認為是和達爾文「漸進式」生物進化論相悖的有力證據。所以龜類演化的化石在那?成為所有人心目中的謎團。  如今,這個謎團在在貴州關嶺有了答案。
  • 行星X存在的強有力證據,科學家新發現距冥王星數十億公裡的天體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本周二宣布,已經發現了距離冥王星數十億公裡的遙遠天體。它被正式命名為2015 TG387,暱稱為「地精」。科學家認為它為X行星的存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也讓科學家距離發現神秘的行星X更近一步。
  • 美科學家選出最怪異新物種 夜光蟑螂領銜(組圖)
    原標題:美科學家選出最怪異新物種 夜光蟑螂領銜(組圖)   最新物種公布 夜光蟑螂領銜  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物種考察國際研究所的科學家評選出最近一年發現的最怪異新物種,一種能夠在黑暗裡發光的蟑螂,一種豎琴形食肉海綿,地球上體型最小的青蛙以及以蝸牛為食的偽珊瑚蛇均榜上有名
  • 日科學家發現雜交蟬遺傳證據
    日科學家發現雜交蟬遺傳證據 2018年05月03日 15:55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日科學家發現雜交蟬遺傳證據
  • 中外科學家新發現顛覆「爬行動物下蛋」認識
    中新社發 加拿大文化遺產部供圖   記者15日從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獲悉,國際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中外科學家的一項研究:通過對一塊距今約有2.45億年歷史的化石進行分析,人們首次發現胎生的初龍型動物。  初龍型動物包含現存的鱷魚、鳥類以及已絕滅的恐龍和翼龍等爬行動物,目前約有超過一萬種現生種類。此前普遍認為這一類群的生殖方式是卵生,即俗稱「下蛋」。
  • 【光明日報】我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靈長類動物骨架化石
    要研究人類起源這個科學問題,需要許許多多的化石證據。從迄今全球最古老的靈長類動物骨架化石身上,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倪喜軍和他的團隊發現:最早的類人猿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分開的時間,至少在5500萬年以前,而原有的化石證據則顯示是4500萬年以前——這就從理論上將類人猿的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這一靈長類和古人類學研究中的裡程碑式成果發表在本周出版的《自然》期刊上。
  • 史前爬行動物再添成員 英科學家發現翼龍新物種
    科技日報訊(記者聶翠蓉)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0日報導,英國古生物學家在《地質學家學會會刊》發表論文稱,他們從收藏在劍橋塞格威克博物館和布萊頓布思博物館的化石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翼龍神秘物種。該項目的主要作者、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博士生羅伊·史密斯研究這些化石主要是為了尋找鯊魚刺,結果發現與魚翅刺類似的無齒翼龍的顎片,但許多細微差異仍可以將它們區分開來。史密斯表示,新種翼龍顎片與魚翅刺最大的區別是,新翼龍顎片表皮有著與神經緊密聯繫的小洞,這些小洞有助於翼龍捕捉食物,而魚翅刺沒有這些特徵。
  • 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羅平雙槳跡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的,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幻龍類的覓食跡。該區域是羅平生物群的核心產區。學者研究表明雙槳跡是幻龍使用前肢在海床上同步移動造成的。雲南省羅平縣發現的雙槳跡是首個關於幻龍類水下運動模式的有力證據。么鋪足跡點發現的雙槳跡亦呈半月–新月形,基本上成對出現,且相對於行進路線對稱分布,足跡後緣有一圈向後推移的沉積物堆。
  • 研究者發現了新證據
    關於為什麼海龜和其他海洋動物會攝入塑料的說法有很多,科學家有新的證據來解釋為什麼塑料對海龜有危險:動物將塑料的氣味誤認為是食物。因此,漂浮在海中的塑膠袋不僅看起來像「零食」,而且散發出類似的氣味。美國研究人員說,這種「嗅覺陷阱」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海龜容易進食並被塑料纏住。塑料碎片在海洋中迅速聚集。
  • 科學家在貴州發現證據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9月,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貴州省安順市經濟開發區么鋪鎮發現了200多個海生爬行動物的足跡,其中一些足跡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海生四足類同步遊泳的證據。  羅平雙槳跡是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調中心在雲南省羅平縣首次發現並命名的,屬於中生代海生爬行類——幻龍類的覓食跡。該區域是羅平生物群的核心產區。學者研究表明雙槳跡是幻龍使用前肢在海床上同步移動造成的。雲南省羅平縣發現的雙槳跡是首個關於幻龍類水下運動模式的有力證據。么鋪足跡點發現的雙槳跡亦呈半月–新月形,基本上成對出現,且相對於行進路線對稱分布,足跡後緣有一圈向後推移的沉積物堆。
  • 貴州發現一隻龜,有2.28億歲
    ○●貴州關嶺發現2.28億年前龜化石北京時間8月23日凌晨,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領銜,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加拿大自然博物館學者聯合參與的國際合作團隊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