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最早出現「喙」的原始龜類

2021-01-09 科學網

 

拿武士刀的達·文西、使雙叉的拉斐爾、耍雙節棍的米開朗琪羅、用木棍的多納泰羅……動畫片《忍者神龜》裡的4隻所向無敵的烏龜,是很多「80後」「90後」心中難忘的回憶。

龜是人們熟悉的動物。但是,關於「忍者神龜」的起源和演化歷史,卻一直是古生物學中最大的謎題之一。

8月23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在中國發現的最早出現「喙」的原始龜類——中國始喙龜,從而為人們了解龜類演化彌補了「缺失的一環」。

特立獨行的烏龜

「龜類與其他四足動物的差異,就跟纜車和汽車的差別一樣大。」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說。比如,龜類的軀幹部分很短,身體被封閉的甲殼包裹,其內部骨骼也跟甲殼相癒合。它們的嘴裡沒有牙齒,而是長著像鳥一樣的角質喙。

更重要的是,在超過2億年的時間裡,龜類的這種身體模式基本沒有發生變化。這使得科學界對其早期的演化過程愈發好奇。

2008年,李淳帶領的科研團隊在貴州省關嶺地區發現了半甲齒龜的化石。那是一隻長著牙齒、只有腹甲的龜。這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古老的龜類化石,也是唯一體現了龜甲形成過程中某種過渡狀態的標本。研究人員第一次基於化石證據,論證了龜類的腹甲先於背甲形成。在此基礎上,國際學術界對早期龜類有了全新認識。

2015年,德國2.4億年前羅氏祖龜的發現,確定了更早期的龜類頭骨上有顳孔,並且證實龜類與蜥蜴、鱷魚及恐龍等屬於同一爬行動物支系。但遺憾的是,羅氏祖龜標本極為殘破,很多關鍵特徵無法被觀察到,留下了龜類早期演化,特別是與半甲齒龜之間的重要空白。

長期以來,龜類的化石代表稀少,尤其是關於甲殼形成和牙齒消失的化石證據特別缺乏。發育生物學家、分子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紛紛致力於龜類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但是成果有限,只能各說各話。

這讓龜類的演化研究陷入僵局。

2米巨龜重見天日

歐洲學者撰文發表羅氏祖龜成果的同時,李淳在籌建中的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藏品裡注意到一件疑似原始龜類的化石。

他隨即帶著課題組成員,花了一年時間進行化石修復和野外調查,最終確認這是來自關嶺、產於半甲齒龜化石層位之下7.5米處的一種更加古老的龜類。

隨後,來自中科院古脊椎所、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美國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加拿大自然博物館的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全部重要原始龜類化石材料,並確定了這個新標本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

這種名為中國始喙龜的大型史前龜長相十分奇特,集多種原始特徵、進步特徵和過渡特徵於一身。它體長超過2米,背、腹甲均未形成。同時,雖然比滿嘴長牙的半甲齒龜更加原始,卻既發育出了角質喙,同時也保留了牙齒,呈現出「牙齒退化,角質喙產生」的過渡狀態。

「中國始喙龜介於羅氏祖龜和半甲齒龜之間,在龜類早期演化中承上啟下,為龜類系統發育補上了『缺失的一環』。」李淳說。

同時,中國始喙龜的完整骨架化石保存於距今約2.28億年的三疊紀晚期海相泥灰巖中。雖然它被發現於海相地層,但其骨骼結構顯示,這種龜並非長期生活在海洋中,很可能是在海濱近岸河口地帶營水、陸兩棲生活,且有掘穴的習性。

「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發現。」《自然》雜誌特邀審稿人評論稱,「這種三疊紀的原始龜類填補了龜類演化中的重要空白,說明這種動物的早期歷史比人們此前了解的要複雜得多。」

「有希望的怪物」龜速前進

1940年,德國遺傳學家理察·戈德施密特曾提出一種理論,認為生物高級分類單元的產生或許源於胚胎發育時期巨大的突變,儘管這種突變導致產生「怪胎」並致死的風險很大,但仍可能有一些「怪胎」幸運存活下來,作為「有希望的怪物」,成功開啟物種演化的新篇章。

儘管這種備受爭議的理論已經過時,但至今仍有學者認為,這樣激進的演化方式確實適用於某些物種,例如龜類。

另一方面,基於化石觀察到的生物演化過程大致也可以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漸變」,這也是達爾文理論的主要觀點,馬、象等的演化均屬此類;另一種就是「突變」,即短期內一個物種發生大的、快速的分異,表現為化石在地層中突然出現。

長期以來,龜類演化的化石記錄是「突變」的典型代表。人們不僅找不到過渡環節,其生物特徵也幾乎億萬年不變。

實際上,達爾文本人對這種現象有著近乎未卜先知的回答。他認為,這要麼是由於化石記錄不完整,要麼是由於「怪物」與單純的變異之間並沒有截然的界線。

「我國近來發現的早期龜類化石表明,支持『漸變』說的化石愈來愈多。像龜類這種『有希望的怪物』,它們的祖先並非『怪物』。」李淳說,「一些短時間內巨大到不可思議的激進變化,其實通過新化石的不斷發現,正逐步被一系列正常而連續的微小變化所取代。」(來源:中國科學報 丁佳)

相關焦點

  • 我科學家領銜發現龜類演化新證據
    光明日報北京8月23日電(記者齊芳)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在貴州發現了重要早期龜類化石。它是原始龜類出現喙的最早化石記錄,因此被命名為「中國始喙龜」。北京時間23日出版的學術雜誌《自然》發表了這一成果。
  • 天生我龜必有用:中國始喙龜填補龜類演化「缺失一環」
    中國始喙龜頭骨復原圖。陳瑜繪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記者屈婷 喻菲)養龜當寵物的人可能並不知道,自己養著古生物學家眼中「謎一樣的生物」。貴州關嶺地區出土的一件距今2.28億年的龜化石——始喙龜再次顛覆了世人對這一物種的認知:它是最早出現角質喙的龜類,但上下頜的後部仍保留著牙齒,集多種原始特徵、進步特徵和過渡特徵於一身。
  • 中國科學家領銜發現龜類演化新證據
    本報北京8月23日電(記者齊芳)我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在貴州發現了重要早期龜類化石。它是原始龜類出現喙的最早化石記錄,因此被命名為「中國始喙龜」。北京時間23日出版的學術雜誌《自然》發表了這一成果。
  • 貴州發現一隻龜,有2.28億歲
    :研究團隊在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關嶺地區發現了2.28億年前的原始龜,保存於三疊紀晚期海相泥灰巖中,這隻體長超過2米的巨型龜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隻開始出現喙的龜,且無甲殼。中國始喙龜Eorhynchochelys sinensis這隻龜被命名為中國始喙龜(Eorhynchochelys sinensis),是繼半甲齒龜之後關嶺出現的又一種重要早期龜類化石。李淳表示, 「進一步彌補了龜類早期演化中重要的一環。」
  • 揭秘龜類祖先:我不是進化史上的「怪胎」
    深科·淺說揭秘龜類祖先:我不是進化史上的「怪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淳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在我國貴州發現了最早出現「喙」的原始龜類化石——中國始喙龜,這為人們了解龜類演化彌補了「缺失的一環」。
  • 【中國青年報】揭秘龜類祖先:我不是進化史上的「怪胎」
    中國始喙龜生態復原圖。陳瑜/繪圖  一項最新研究打破了多年來龜類研究的僵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李淳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在我國貴州發現了最早出現「喙」的原始龜類化石——中國始喙龜,這為人們了解龜類演化彌補了「缺失的一環」。
  • 貴州關嶺發現一隻龜,據說是「忍者神龜」祖先...
    2.28億年前的原始龜,保存於三疊紀晚期海相泥灰巖中,這隻體長超過2米的巨型龜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隻開始出現喙的龜。中國始喙龜頭骨復原  同時,雖然比滿嘴長牙的半甲齒龜更加原始,卻既發育出了角質喙,同時也保留了牙齒,呈現出「牙齒退化,角質喙產生」的過渡狀態。中國始喙龜生態復原  同時,中國始喙龜的完整骨架化石保存於距今約2.28億年的三疊紀晚期海相泥灰巖中。
  • 龜類演化補上「缺失一環」(新知)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日前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報導了一種在中國發現的最早出現「喙」的原始龜類——中國始喙龜,從而為人們了解龜類演化彌補了「缺失的一環」。  「龜的身體結構與其他四足動物截然不同。」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說。比如,龜類的軀幹部分很短,身體被封閉的甲殼包裹,其內部骨骼也跟甲殼相癒合。
  • 貴州關嶺發現中國始喙龜化石 距今 2.28 億年
    當天,化石的發現和研究者李淳副研究員給記者發來資料,詳解這隻原始龜,稱 " 看到某個大門關閉的時刻 "。△中國始喙龜化石(李淳供圖)中華始喙龜產於貴州關嶺最早發現這隻龜的,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李淳副研究員。從 2008 年起,他開始在貴州關嶺地區進行研究工作,持續了 20 年。
  • 五彩冠龍 中國發現已知的最早原始暴龍祖先(圖)
    之後就是距今1.3億年的帝龍(Dilong),帝龍的骨骼相當完整,是此前最確鑿的原始暴龍類恐龍。而最近,中國科學家發現了最確鑿的原始暴龍類恐龍,這隻有著奇異脊冠的小恐龍比帝龍足足早了3000萬年!化石的研究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在今天出版的《自然》雜誌上撰文報導了這件珍貴的標本。
  • 雲南學者發現中國東北為人類最早馴化牛類動物的地區之一
    雲南學者發現中國東北為人類最早馴化牛類動物的地區之一  【解說】11月11日,記者從雲南師範大學獲悉,該校教授張虎才帶領的國際合作研究團隊首次以多學科的科學證據提出:中國東北是人類最早馴化牛類動物的地區之一,改寫了學術界傳統觀點,其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
  • 中國神龜兩度登上《自然》雜誌,破解龜類演化「懸案」
    |· 本文來自「我是科學家」·|龜,自古就是吉祥長壽的象徵。在中國、日本和印度的神話傳說中,龜都被奉為神靈。德國發現了2.1億年前的原顎龜(Proganochelys),是當時已知最古老的龜[3]。但它除了顎部有牙之外,大部分身體結構和現代龜類並無二致。原顎龜固然重要,可惜沒能解決龜類起源的根本問題。因為截至當時,都沒有發現「似龜非龜」的過渡物種,龜類的奇特身體結構似乎是「突然」出現的,在隨後的2億年裡幾乎沒變。
  • 科學家發現原始鳥類有先進消化系統(圖)
    科學家發現原始鳥類有先進消化系統(圖)   科學家們發現了幾件嗉囊裡存有魚類的燕鳥化石標本。他們認為,燕鳥是只吃魚的,其消化系統已很先進。 圖片由臨沂大學提供
  • 龜龜!這硬殼真是掠食者和科學家的共同噩夢
    但一百多年來的考古發現,卻讓科學家對龜這種生物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困惑。因為幾次關於遠古時期龜化石的大發現,都是對前面研究結論徹底的「打臉否定」。比如1887年德國發現了一塊2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這個被稱為「原顎龜(Proganochelys)」的遠古生物已經發育出了完備的背腹甲,所以科學家們判斷它就是龜類的祖先。又由於它的頭骨有一個完整的顳區,由此龜類被歸入羊膜動物中的「無孔類」。
  • 龜類出現性別差異的現象,你了解多少?
    其實龜也是存在著這種明顯的區別。龜的公母不少都可以通過體型的大小直接判斷,當然這個是相對成體龜類而言了。太小的龜是分不出公母的,畢竟生殖器也不明顯,其他性徵也沒有表現出來。例如巴西臉的龜類,這最明顯的還是體格大小的差異在,還有公龜的趾甲普遍是比較長的,而母龜的趾甲則相對較短。
  •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而巾幗鳥的發現則為解決重明鳥的分類位置提供了線索:對大量中生代鳥類系統發育的研究表明,巾幗鳥和重明鳥構成姐妹群,屬於已知的除孔子鳥目外最原始的尾綜骨類,研究團隊將這一支系命名為巾幗鳥科(Jinguofortisidae)。
  • 瑤山鱷蜥最早誕生於2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因此被稱為原始蜥蜴類的...
    瑤山鱷蜥最早誕生於2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因此被稱為原始蜥蜴類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貓」。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地處廣西賀州市的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目前該保護區有野外生存的鱷蜥500隻左右,而保護區鱷蜥人工繁育基地裡404隻。今年,保護區鱷蜥人工繁育基地又新添了39隻珍貴的本土鱷蜥寶寶。
  • 這種古老喙鳥的發現填補了鳥類和恐龍之間的一段空白
    6500萬年前,當大多數恐龍滅絕的時候,一些鳥類和類似鳥類的恐龍已經出現了,那些在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生物的後代,最終進化成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鳥類。雖然古生物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各種顯示羽毛進化的化石,但直到現在,關於喙鳥還是一個謎。
  • 中國科學家發現早期鳥類可隨環境而「變形」
    證據就是一塊癒合的、與飛行有關的骨骼,稱之為肩胛烏喙骨。  在近乎所有具有飛行能力的現代鳥類中,肩胛骨和烏喙骨通常是相互分離的。但如果追溯到鳥類開始徵服天空的時間點,會驚奇地發現:被譽為已知「最早具有角質喙的鳥類」的孔子鳥的這兩塊骨頭是癒合的,如同鳥類的祖先恐龍那樣,說明這是一種「相當原始」、返祖的特徵。
  • 我國科學家發現鳥類羽毛是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
    由於尾羽龍一般被認為與竊蛋龍有較近的親緣關係,與鳥類的系統關係還不如屬於馳龍類的中國鳥龍近,因此它的羽毛被認為更可能是獨立發生的,或者是退化性的,因而與鳥類羽毛的起源沒有直接的關係。科學家在中亞地區發現的長鱗龍長有延長的鱗片,這種鱗片與現代鳥類羽毛的相似性說明鳥類羽毛演化的早期階段要比過去想像的複雜得多。羽毛可能在比恐龍更加原始的爬行動物中就已經開始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