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古老喙鳥的發現填補了鳥類和恐龍之間的一段空白

2021-01-10 愛解惑的石頭

讓我們先搞清楚一件事:鳥類基本上就是恐龍。

6500萬年前,當大多數恐龍滅絕的時候,一些鳥類和類似鳥類的恐龍已經出現了,那些在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生物的後代,最終進化成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鳥類。雖然古生物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各種顯示羽毛進化的化石,但直到現在,關於喙鳥還是一個謎。

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一組研究人員展示了這種動物的圖片,它們代表了沒有喙、有牙齒、有羽毛的恐龍和沒有牙齒的喙鳥之間的聯繫。

(Ichthyornis dispar可能是恐龍和喙鳥之間缺少的環節。麥可·漢森/耶魯大學)

它被稱為Ichthyornis dispar,它生活在大約1億年前,這意味著它和大多數人認為的大型爬行動物生活在一起,當我們談論恐龍的時候。通過對新發現的標本和現存博物館收藏的幾個不同標本進行CT掃描,科學家們最終對這種有牙齒的鳥有了一個相當完整的了解。他們發現它與鳥類和恐龍有很多相同的解剖結構。

研究人員在一個多世紀前發現了一些鳥顱骨的碎片,但直到現在科學家們才把碎片拼在一起。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耶魯大學古生物學家巴特·安揚·布哈拉(Bhart-Anjan Bhullar)在一份聲明中說:「在我們的眼皮底下,一直有一種神奇的過渡鳥類。」

它的大腦看起來很現代,下顎的肌肉結構也很像恐龍。研究人員說,它可能看起來像現代的海鷗。這項研究表明,過渡喙從下顎延伸出來,覆蓋著角蛋白,這種物質構成了毛髮、角和現代鳥類的喙。研究人員認為,早期的喙為鳥類提供了急需的抓力。

魚鳥(Ichthyornis)的復原圖

(兩具成年魚鳥標本的體型大小與人類的比較。藍色為標本YPM 1742,綠色為標本YPM 1450,YPM 1450 出現的年代約在 YPM 1742 一百萬年之前。)

巴特·安揚·布哈拉(Bhart-Anjan Bhullar)說:「它的喙像是下顎末端一個覆蓋著角的鉗子尖。」「下顎的其餘部分都是牙齒。關於它的起源,喙是一個精確的抓握機制,當手變成翅膀時,它充當了代理手的角色。」

隨著古生物學家們運用複雜的成像技術來重新研究古老的化石遺蹟,關於恐龍和鳥類如何進化的新認識將不斷出現。

例如,我們也知道恐龍在飛行之前就有翅膀,因此,這項研究發現最早的鳥類可能與恐龍有牙齒並具有一些大腦結構,這突顯了鳥類和恐龍之間的緊密聯繫,以及恐龍仍然在我們中間行走和飛行。

「鳥類進化的故事是陸地上物種最多的一組脊椎動物,是整個歷史上最重要的物種之一,」巴特·安揚·布哈拉(Bhart-Anjan Bhullar)說「畢竟,它仍然是恐龍時代。」

相關焦點

  • 盤州發現斑喉希鶥 填補貴州該類鳥紀錄空白
    斑喉希鶥  近日,娘娘山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的郭應與貴州省科學院專家到娘娘山國家溼地公園開展鳥類調查時,無意間用相機拍到一特殊鳥類,經貴州科學院鳥類專家鑑定為斑喉希鶥。該鳥的發現,填補了貴州斑喉希鶥此前分布記錄空白。
  • 又一種「混搭」鳥類化石被發現!它長著迅猛龍的頭和巨嘴鳥的喙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有6800萬年歷史的早期鳥類頭骨化石——它有著像迅猛龍一樣的頭和巨嘴鳥一樣的喙。白堊紀晚期,這種烏鴉大小的鳥,生活在馬達加斯加西北部;當時;恐龍在稱霸著地球;而獵鷹鳥奇特的「喙臉」,使其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來自中生代(恐龍時代)的鳥類,或者在任何時候,都沒有過像這樣的臉。」
  • 中國發現迄今最古老帶毛四翼恐龍
    北京時間9月28日消息,據美國連線網站報導,始祖鳥生活於侏羅紀,同時有著鳥類及恐龍的特徵,以往被公認為是鳥類的祖先,從恐龍進化而來。然而,最近在中國的遼寧省發現了比始祖鳥還要更古老的有翅生物化石,有力地填補了恐龍與始祖鳥之間的進化空白。
  • 天生我龜必有用:中國始喙龜填補龜類演化「缺失一環」
    論文審稿階段的同行評議中說:「這絕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發現,這種三疊紀的原始龜類填補了龜類演化中的空白,說明了這種動物的早期歷史比人們此前所了解的要複雜得多。」對於龜類,有關喙和牙齒的化石證據為何重要?眾所周知,現生龜類有甲殼,沒有牙齒,有著厚厚的角質喙。
  • 科學家發現一種恐龍和鳥類過渡類型,它有鋒利的牙齒是樣子很奇怪
    現在,科學家們揭開了一隻古老的有齒海鳥的四個頭骨,專家稱這揭示了早期鳥類的面孔。據信生活在66至100萬年前,這種海鷗形的鳥被稱為Ichthyornis diar,是19世紀美國古生物學家奧斯尼爾·馬什在美國出土化石後首次發現的。這些發現表明,這種動物的身體在許多方面與現代鳥類相似。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比如,它的體形可與以「大塊頭」而出名的暴龍類相比,生長速度甚至快於某些大型暴龍類,但它卻屬鳥類的近親——竊蛋龍類,而該類大都是「袖珍型」的;它身軀龐大,但小腿卻很修長,奔跑能力也強於其他恐龍;它沒有長牙齒,而是發育了一個巨大的喙,尚不知是用來切割植物還是獵食小型動物抑或是用來壓碎蛋殼的。二連巨盜龍具有的許多與鳥相似的特徵以及如此懸殊的體形,使人們認識到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的複雜性。
  • 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鳥類化石 它們是歷史上最大鳥類的祖先
    因為這種鳥的骨骼非常易碎,因此很難有完整的化石留存到現在,發現的多是一些零碎的殘片。科學家曾經發現過一個相對完整的局部骨骼化石標本,但因為骨骼易碎的原因也只保留了70%。最近,科學家們在紐西蘭北坎特伯雷的懷帕拉地區發現了鋸齒鳥的祖先原羽鳥的化石。經過分析,它們被認定為是迄今為止最原始的反鳥。反鳥在遙遠的中生代是最重要的鳥類類群,當時分布於世界各地,後來遭遇集體滅絕。這次發現的化石表明,原羽鳥在恐龍時期就生活在紐西蘭。
  • 被認為是鳥類祖先的始祖鳥,它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關於現代鳥類的起源,目前流傳範圍最為廣泛的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恐龍,因為曾有考古人員發現了具備飛行能力且長出羽毛的恐龍。而距離我們最近的恐龍至少也有六千多萬年,而始祖鳥被認為生活在距今1.5億年,在這段時間裡恐龍是如何逐漸演化成鳥類的?它們是從何時開始發生演變的?
  • 發現世界最完整古鳥到底是什麼古鳥,到底有什麼價值?
    2017年6月,邢立達團隊曾經發表論文,報告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雛鳥。但這次發現的琥珀更大,珀體長約7釐米,其中保存的古鳥更加完整。2016年12月,該團隊還在琥珀中發現一段非鳥恐龍的尾巴,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
  • 香港大學研究人員利用雷射誘導螢光技術揭示孔子鳥的喙和下顎與現代鳥類的差別
    圖一:古鳥類孔子鳥的復原圖。孔子鳥的體型與烏鴉相若,是其中一種最早的帶喙鳥類。有數百件保存完好的標本曾在中國東北部出土。圖片提供 :Gabriel Ugueto。進食昆蟲(B)和植物(C)的鳥類都有較弱的下顎,而進食魚類(D)和種子(E)的鳥類擁有較強的下顎;團隊發現早期帶喙鳥類孔子鳥(A)跟(B)和(C)較近似。圖片提供:Case Vincent Miller。(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香港大學:孔子鳥的形態跟烏鴉近似,生活在一億二千萬年前的白堊紀。它是最早進化出鳥喙(鳥嘴)的其中一種鳥類(圖一)。我們對早期鳥喙的進化一直不太了解。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從麻雀到大雁,從鴕鳥到貓頭鷹,它們與迅猛龍或強大的霸王龍之間有什麼共同之處?所有這些鳥類都可以追溯到一類雙足恐龍,它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被稱為獸腳亞目恐龍(Theropoda)。獸腳亞目恐龍最早出現於2.31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早的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有很多共同之處,包括羽毛和產卵。
  • 科學家找到鳥類和恐龍最早祖先:就長這樣
    多年來古生物學家一直都在嘗試填補恐龍誕生之前的那段生物進化空白。現在,大家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
  • 為什麼小行星撞擊地球後,鳥類倖存下來,恐龍卻滅絕了?
    鳥類是僅存的恐龍。這聽起來可能很奇怪。一隻鴿子或一隻企鵝看起來也不太像暴龍啊!但是這種聯繫仍然存在,一直持續到骨子裡。大約1.5億年前,在侏羅紀,第一批鳥類是從小型的長羽毛的猛禽恐龍進化而來的,成為恐龍族譜上的另一個分支。在8000多萬年的時間裡,各種各樣的鳥類蓬勃發展,從長著牙齒的遊泳者到帶著流光狀羽毛的喙鳥。
  • 最新發現與創新:恐龍產蛋方式介於鱷魚和鳥類之間
    由加拿大和中國臺灣科學家組成的一個研究小組14日說,他們對在中國江西贛州附近發掘出的恐龍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這組化石帶有卵巢和輸卵管系統以及兩枚尚未產出的恐龍蛋,這一難得的發現揭示了恐龍和爬行動物以及鳥類的親緣關係
  • 恐龍和雞真的有親緣關係?科學家幹擾雞的基因,讓小雞長了恐龍臉
    可是,就在它的頭破殼而出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一張恐龍的臉,你會有什麼感受?6500萬年前,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的恐龍從地球上滅絕。如今,我們只能通過一具具死氣沉沉的化石,了解這些古老的生物。不過,科學家告訴我們:雖然恐龍不在了,但是有一種生物和它們有著密切的關係,那就是鳥類。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現在有一種科學推論,那就是有一部分恐龍演化成了鳥類,因此白堊紀的那一場浩劫,並沒有完全的將恐龍滅絕。這樣的科學發現,對於我們正確的認識白堊紀,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特別是這幾年中國科學家的研究,似乎在進一步的揭示鳥類之謎,不過現在依舊存在很多問題,科學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確認,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明白鳥類和恐龍的情況。
  • 科學家發現最早出現「喙」的原始龜類
    但是,關於「忍者神龜」的起源和演化歷史,卻一直是古生物學中最大的謎題之一。 8月23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在中國發現的最早出現「喙」的原始龜類——中國始喙龜,從而為人們了解龜類演化彌補了「缺失的一環」。
  • ...現代鳥類祖先化石!這種「神奇雞」像雞又像鴨 不挑食逃過了恐龍...
    近日,研究人員發現了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的最早的現代鳥類的化石,並將之命名為「Wonderchicken」( 神奇雞)。這種鳥類學名為Asteriornis maastrichtensis,生活在6670萬年前,比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間還早不到100萬年,那次撞擊導致了所有非鳥類恐龍的滅絕。
  • 「侏羅紀中期」出現了型增轉變填補食肉性恐龍體型發展當中的空白
    對於恐龍的認知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間有好幾十年恐龍的有關知識經過最開始的發掘之後都處於停滯時期,後來大概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得益於在東亞地區特別是中國發現了很多的新的標本,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話題就是恐龍和鳥的關係,按發育完整分支來劃分鳥就是恐龍,但是有一些人認為鳥不可能是恐龍,因為鳥的形象和恐龍形象相差太多了,我們一般人認為的恐龍,在術語上還專門發明了一個詞,用術語來表示的話叫——「非鳥恐龍」
  • 探索鳥類起源——有沒有比始祖鳥更為原始古老的鳥類呢?
    說到最早的鳥類,人們一定會想到始祖鳥。始祖鳥於1861年命名。它的化石是在德國索倫霍芬地區發現的,它的地層形成於侏羅紀晚期。始祖鳥作為最原始、最古老的鳥類,從一開始就成為進化研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物種。作為鳥類和爬行動物之間的橋梁,始祖鳥在過去150年裡一直是科學家們的最愛。儘管關於始祖鳥的許多方面存在爭議,比如它的飛行能力?它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