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沃爾特·米歇爾 權威之作

2021-01-16 齊魯網

《棉花糖實驗》沃爾特·米歇爾 權威之作

 

  棉花糖實驗之父對自控力的權威註解,每個人都應該熟知的決定一生的科學研究!

  自控力之父、當代最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

  沃爾特·米歇爾 權威之作!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校長餘曉靈、時間管理與習慣養成專家,「100天行動」發起人戰隼、哈佛大學榮譽教授,暢銷書《語言本能》作者史蒂芬·平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暢銷書《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

  集體盛讚!

  《棉花糖實驗》

  (The Marshmallow Test)

  [基本信息]

  分 類:心理學/教養

  書 名:《棉花糖實驗》(The Marshmallow Test:Why Self-Control is The Engine of Success)

  作者:[美] 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 著

  譯者:任俊 閆歡 譯

  [內容簡介]

  l你是否:無法長時間專注地做一件事?喜歡的物品總是念念不忘,立馬就要買到手?無法控制自己的不安情緒,讓珍視的伴侶瀕臨崩潰?減肥遙遠無望,擺脫不了眼前一頓美食的誘惑?工作嚴重拖延,還在沉溺於社交網絡和在線遊戲?快買快賣導致投資頻頻失利?本書告訴你:自控不僅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更是你自己的選擇。看到第二顆棉花糖,自控便無須努力。

  l自控力與意志力的熱論都源於50年前開始的棉花糖實驗,實驗結論一經報導便獲得廣泛關注,然而這場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實驗卻遭到了極大的誤讀。《棉花糖實驗》是實驗設計者、自控力之父沃爾特·米歇爾對實驗來龍去脈的溯本清源,在破除大眾對棉花糖實驗的普遍誤解的同時,還給出了對從孩子的養育、僱傭新職員,到避免糟糕的交易和個人決定的最明智建議。

  [編輯推薦]

  l一次棉花糖實驗,就能預知孩子的未來!

  l缺乏自控力,再聰明的孩子都沒用!自控力是比智商更重要的影響孩子一生的因素,因為再聰明的孩子也要考試,少吃一塊棉花糖,最好的大學任你上!

  l你聽了那麼多版本的棉花糖實驗,不如聽棉花糖實驗之父自己說!

  l這項實驗並非只針對小孩子,所有人在面對人生中的「棉花糖時刻」時都能派上用場。

  l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及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北京市第十九中學校長餘曉靈、時間管理與習慣養成專家,「100天行動」發起人戰隼、哈佛大學榮譽教授,暢銷書《語言本能》作者史蒂芬·平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暢銷書《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集體盛讚!

  l湛廬文化出品。

  [作者簡介]

  沃爾特·米歇爾

  l美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在人格的結構、過程和發展以及自我控制等領域的研究十分著名。

  l自1962年起,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擔任教授並主持講座長達21年,「棉花糖實驗」便始於史丹福大學附屬的一所幼兒園。實驗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預測出參與實驗的兒童日後生活幸福與成功的相關性,使得米歇爾成為延遲滿足和自我控制研究的鼻祖。

  l近半個世紀,在棉花糖實驗上延伸出了無數有關自我控制的研究和書籍。米歇爾因對自控力、延遲滿足、意志力的研究,於1978年獲頒美國心理協會臨床心理學組「傑出科學貢獻獎」,該獎項於1982年再度頒發給米歇爾。1983年,他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並擔任羅伯特·詹森·尼文主席一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

0531-81695052

,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棉花糖實驗之後的50年:一顆棉花糖是否可以預測孩子未來?
    "湯姆,我要給你一顆棉花糖,給你二十分鐘時間,如果我回來的時候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你會再得到一顆。」50年前,在史丹福大學的必應幼兒園裡,一群孩子被帶到一個「驚喜屋」,他們將面臨一個驚喜,也是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忍住不吃桌上的棉花糖。這就是人格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和他的學生們設計的一項著名研究:「棉花糖實驗」,也被稱作延遲滿足實驗。
  •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你,決定因素是自控力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你,決定因素是自控力 【美】沃爾特·米歇爾 2016-12-23 14:39 來源:澎湃新聞
  • 棉花糖實驗詳盡解讀
    1966年,一美國教授,擇百名幼兒,施心理實驗。此教授繫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任教於著名的斯坦佛大學。這些孩子所就讀的幼兒園由斯坦佛大學心理系創辦。工作人員送給每個孩子一顆棉花糖。承諾:「我走開一會(約15分鐘),回來時,糖還在,再獎一顆。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一提到「自控力」,我們很容易就想到「延遲滿足」,以及那顆讓人又愛又恨的棉花糖。想必,如雷貫耳的棉花糖實驗,無人不知。60年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附屬的一所幼兒園裡主持了這項實驗。其實,沃爾特·米歇爾老爺子在初代「棉花糖實驗」中的本意,也並非我們現在看到的那樣,將「延遲滿足」如此神話、功利化。那,到底我們該怎麼看待延遲滿足,它對於孩子的成長有什麼樣的作用,新、老版棉花糖實驗又分別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今兒,咱們就一起來好好聊一聊唄。
  • 棉花糖實驗被推翻,得出了什麼驚人的結論?
    棉花糖實驗這個名字乍一聽可能有點陌生,但你一定聽說過。它說的是在兒童時期,能為喜歡的獎勵忍耐更長時間的人,通常在長大後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更容易成功。這個實驗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它從1966年開始進行,此後成為了社會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實驗之一,影響了心理、教育、商業等很多個領域。但就在上個月,這個實驗結論被推翻了。
  • 研究人員用「棉花糖實驗」,證明它優秀的認知能力
    通過在鸚鵡身上進行的「棉花糖測試」,科學家發現鸚鵡有和黑猩猩一樣的思維與決策能力。史丹福大學的沃爾特·米歇爾博士是「棉花糖測試」的創造者,雖然他深受菸癮困擾,但他的研究領域卻是自控力。「棉花糖測試」作為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實驗之一,最早被用來測試兒童面臨延遲滿足感時如何選擇,實驗結果常被用來證明自控力的重要性。
  • 棉花糖實驗
    並非如此,米歇爾認為,自控力來自基因,但它像肌肉一樣可以通過鍛鍊增強,而這需要讓執行功能成為成功人生的必備技能。培養自控力的執行功能具有三個共同特點:一是必須主動牢記自己選擇的目標和兩種可能性(延遲滿足和不延遲滿足的結果)。二是必須注意自己實現目標的過程,通過靈活利用一些技巧抵抗誘惑或轉移自己對誘惑物的注意及認知,並在這一過程中做出必要的修正。
  • 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關於自控力,我想到的是兩次棉花糖實驗所帶來的不同結論。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棉花糖實驗」研究表明:別信直覺,自我懷疑才是成功的王道
    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一位名叫沃爾特·米歇爾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探索幼兒的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他把一顆棉花糖放在學齡前兒童面前的桌子上,以測試他們的意志力。結果怎麼樣呢?立刻吃掉的孩子和忍得住不吃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不同?在即刻滿足文化盛行的當下,相信本能直覺,和自我懷疑,誰才是通向成功的終極王道?
  • 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什麼是"棉花糖實驗"?
  • 關於棉花糖實驗,99%的人都理解錯了!
    他向我們剖析了棉花糖實驗的內幕,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與我們理解中全然不同的棉花糖實驗。按實驗設計者米歇爾的觀點,棉花糖實驗並不是反映兒童自控力的變量;相反,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顯示器,最終起作用的是孩子不同家庭背景和由此產生的不同世界觀。在20世紀眾多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棉花糖實驗佔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前些天,好友小玉經常提到的那家託管機構又出了一套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培訓課。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不過,研究發現,似乎大多數家長對於「棉花糖實驗」並未真正的理解透徹,它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的神奇!
  • 由經典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缺的是什麼
    01斯坦福棉花糖實驗及思考1972年,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研究者找來一些幼兒園的小孩,讓他們單獨呆在一間小房間裡,桌子上放著那個年代的小孩很難抵禦的誘惑:一顆棉花糖。實驗結束很久之後,他們又追蹤了調查了幾百個參加過棉花糖實驗的小孩。發現堅持時間長的小孩長大以後,SAT(美國高考)的成績更高,更值得人信賴,成年後的人生也更加成功。對此,另外一項規模更大的國際研究項目,結論更加驚人。研究人員選取了1000名兒童,從他們出生一直追蹤到32歲,每個孩子都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評測意志力。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你離成功還有多遠
    禪冥想 •  關注內在,活在當下上個世紀60年代,一個「棉花糖實驗」 成為心理學界最著名的實驗之一。當時研究人員告訴孩子:「盤子裡有一顆棉花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十五分鐘後再吃,我會再獎勵你一顆,你就可以吃到兩顆,這個由你自己決定。」說完,工作人員就出去了。
  • 平常偷懶未來打臉,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延遲滿足才能過好一輩子
    3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也關注到自控力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為了研究意志力在人一生中的作用,他設計了一個名叫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是在史丹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裡開始的。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裡十五分鐘。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但是,各位任然在用這招哄騙孩子的家長要提高注意了: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哄騙或許可以暫時穩住孩子,卻不利於孩子後天的培養,特別是對於孩子的自控力。那麼什麼是棉花糖實驗呢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曾做過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目的在於考驗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
  • 棉花糖實驗與投資
    昨天聽了一個訪談類節目,其中提到了棉花糖實驗,這是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該實驗主要是應用於教育,但通過歸納在投資中一樣適用,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棉花糖實驗。棉花糖實驗昨天聽得訪談節目中,通過棉花糖實驗推出一個理論,人的成就由自制力決定,自制力為基礎,智商為延展。
  • 有趣的棉花糖實驗
    你有聽過「棉花糖實驗」嗎? 有位史丹佛大學的學者曾經對一千多名小朋友做過這樣的實驗:先給小朋友一個棉花糖之後,再告訴那孩子,如果他可以忍耐20分鐘不吃那顆棉花糖,就可以得到另一個棉花糖。有趣的是,裡面有高達三分之二的孩子,無法忍住這20分鐘的等待,在實驗者轉身離開後沒多久,就把眼前那顆甜美的棉花糖吃掉了。
  • 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等當年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證明是錯誤或是有偏頗的。譬如最近來自紐約大學的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一些孩子願意延遲滿足的背後之真相似乎是——富裕——而非意志力。希望今天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啟發。 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測試是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塊棉花糖,告訴她,如果她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孩子一人待在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