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2021-01-09 騰訊網

文 | Jessica Calarco

編譯 |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

來源 | 美國大西洋月刊

院君說:最近業界一個重磅話題是,「棉花糖測試」等當年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證明是錯誤或是有偏頗的。譬如最近來自紐約大學的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一些孩子願意延遲滿足的背後之真相似乎是——富裕——而非意志力。希望今天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啟發。

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測試是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塊棉花糖,告訴她,如果她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孩子一人待在房間。

而孩子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獲得雙倍的獎勵,其結果能夠大致暗示出她將來在學校,在工作中能通過自己意志力所獲得的回報有多少。對很多人來說,通過這個測試意味著將來前景大好。

但是最近發布的一項新研究報告,卻讓這整個理念陷入了質疑之中。研究者們——紐約大學的泰勒·沃茲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的格瑞格·鄧肯等人重新進行了經典的棉花糖測試。

這項測試最初是由斯坦福心理學家沃爾特·米舍爾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米舍爾和他的同僚執行了這項測試並且追蹤記錄了孩子們在之後人生中的進展。他們將最終的結果發表於20世紀90年代的一項研究報告中,報告提出延緩滿足有巨大的好處,包括在考試中的分數。

沃茲和他的同僚卻對這項研究發現持懷疑態度。原始的結論是建立在不到90位兒童的基礎上的——而且全都是從史丹福大學的一個幼兒園裡選的。

為了重新進行測試,沃茲和他的同僚們從幾個重要的方面重新調整了試驗的設計:研究者選用了更大的樣本數——超過900名兒童,這更能代表廣大群眾,涵蓋不同人種和不同的家長教育背景。研究者們在分析他們的結論時同樣會控制特定的變量因素——比如孩子的家庭收入,而這正有可能可以解釋孩子所擁有的延緩滿足的能力以及未來長期的成功。

最終,這項新的研究報告發現能否延緩滿足與未來成功與否幾乎沒有直接聯繫。相反,研究發現能否忍到第二個棉花糖很大程度取決於孩子的社會和經濟背景——同時,這些背景才是孩子未來長期成功的背後推手,而不是延緩滿足的能力。

充足的儲藏讓孩子學會等待

最近,經不起仔細研究而以失敗告終的試驗研究並不是僅僅只有棉花糖測試。一些學者和記者已經指出心理學陷入了「重複危機」之中。

在這次的新研究中,驗證之前假設以失敗告終讓我們意識到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環境對於孩子人生的塑造有著更重要的影響,而米舍爾和他的同僚們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新的研究還發現,那些母親有大學學歷的孩子們裡,等到第二個棉花糖的孩子們並不比直接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們在長期未來表現更好——無論是考試分數還是母親們所反饋的他們的平時行為。

同樣,那些母親沒有大學學歷的孩子們裡,如果把諸如家庭收入和3歲時的家庭環境(這一點由研究人員根據一套標準研究方法評估,比如家中書籍的數量,母親對孩子的回應度)等因素納入考量,等到第二個棉花糖的孩子們也不比屈服於誘惑的孩子們表現好。對這些孩子而言,光靠自制力是無法彌補自身的經濟和社會劣勢的。

棉花糖測試所遇到的重複測試失敗並不僅僅是揭露了早期理論的真相,同時也提出了窮人家的孩子會更難等到第二個棉花糖的可能原因。

對他們而言,日常生活的保障更少一些:儲藏室裡今天可能會有食物,但或許明天就沒了,所以對他們而言等待是有風險的。並且就算他們的家長承諾會買某種食物回來,有時候這個承諾也會因為經濟原因而無法兌現。

與此同時,對那些家長受教育更好而且收入更高的孩子們而言,要延緩滿足一般會容易很多:經驗告訴他們,成年人有資源也有穩定的經濟能力來確保儲藏室裡食物充足。

即使這些孩子們不延緩滿足,他們也會相信,事情最終都能得到解決——即便他們得不到第二塊棉花糖,他們或許也能讓家長帶他們出去吃冰淇淋作為代替。

對未來的預期是好是壞至關重要

還有很多其他研究也更深層次地挖掘了棉花糖測試中的階級體現。哈佛經濟學家塞迪希爾·穆萊納桑和普林西頓行為科學家埃爾達爾·莎菲爾在2013年寫了一本書——《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書中詳細講述了貧窮是如何讓人決定選擇短期回報而不是長期回報,當前不足夠的狀態可以改變人們對於現在可入手的東西的想法。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有理由認為第一個棉花糖可能消失,那麼第二個棉花糖就跟他毫無關係了。

一些更加深層次性質的社會研究也可以提供一些見解。比如,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大學的社會學家拉尼塔·雷,最近寫了一本描述有多少貧困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是在低薪工作來支撐自己和家庭生活的儘管還是有吃不起飯的時候,這些年輕人依然會在發薪日大肆揮霍,買麥當勞吃,或者新衣服,或者染頭髮。

同樣,在我和印第安納大學社會學家布雷亞·佩裡(同時也是我的同事)的共同研究裡,我們發現低收入的家長相比於稍微富裕的家長,更容易屈服於孩子們對自己提出的甜點糖果需求。

這些研究發現都表明,偏貧窮的家長會儘可能地放縱自己的孩子,而偏富裕的家長會讓孩子學會等待更大的回報。染髮和糖果可能聽起來無足輕重,但是這些消費是貧窮家庭所能承擔的僅有的嗜好了。

而且對於貧窮孩子而言,只要今天能享受到一丁點滿足和快樂,就感覺生活稍微輕鬆了一點,特別是在沒法保障明天能獲得滿足感的情況之下。

相關焦點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到底是什麼?
    ,一提到孩子的自控力,好多文章都會提到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我周末看到了一篇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後續報導,覺得很有啟發,想先分享給大家。「棉花糖」實驗回顧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進行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那麼什麼是棉花糖實驗呢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曾做過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目的在於考驗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經過14年的研究,最終發現:自控力,是影響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且在後續研究中也發現,自控力是可以被教導和學習的。那具體棉花糖實驗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 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關於自控力,我想到的是兩次棉花糖實驗所帶來的不同結論。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和權浩南重新做了這個實驗,這次的實驗人數比以往多很多,而且這次實驗在小細節上有一個改變。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所以,現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說延遲滿足,主要就是在說孩子的自控力。02自控力對孩子成長發展的意義自控能力一般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一般自控力比較好的孩子能認真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他的專注力就會比較好。這在學齡期兒童身上就會顯現出來,這類孩子在學習上能夠很好地表現出自主學習的能力。
  • 《棉花糖實驗》沃爾特·米歇爾 權威之作
    《棉花糖實驗》沃爾特·米歇爾 權威之作   棉花糖實驗之父對自控力的權威註解,每個人都應該熟知的決定一生的科學研究!  《棉花糖實驗》  (The Marshmallow Test)  [基本信息]  分 類:心理學/教養  書 名:《棉花糖實驗》(The Marshmallow Test:Why Self-Control is The Engine of Success)  作者:[美] 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
  • 由經典斯坦福棉花糖實驗說起,人是如何慢慢廢掉的,缺的是什麼
    自制力強弱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心理學家通過實驗驗證了兒童不同程度的自制力,而自制力的表現又與他們日後的命運相關。傳記作家兼教育家託馬斯·赫克斯利說:「教育最有價值的成果就是培養自控力。」正因為控制力的強弱對人的一生,有的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培養自控力。
  • 棉花糖實驗之後的50年:一顆棉花糖是否可以預測孩子未來?
    "湯姆,我要給你一顆棉花糖,給你二十分鐘時間,如果我回來的時候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你會再得到一顆。」50年前,在史丹福大學的必應幼兒園裡,一群孩子被帶到一個「驚喜屋」,他們將面臨一個驚喜,也是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忍住不吃桌上的棉花糖。這就是人格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和他的學生們設計的一項著名研究:「棉花糖實驗」,也被稱作延遲滿足實驗。
  • 如何提高孩子自控力?父母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其實,這就是孩子的自控力不夠強,因此每件事在碰到釘子和困難的事情,選擇用逃避的方式結束對這件事的挑戰。華倫·巴菲特就說過,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也就是說,如果說家長沒有及時糾正孩子三分鐘熱度,那麼很有可能對孩子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輸在未來。那麼,如何糾正孩子自控力差,該知道孩子為什麼自控力差。
  • 「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孩子經不住「誘惑」其實是「意識不同」
    不過從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一個家庭環境對小孩其實有很大影響,試想如果小女孩爸爸媽媽都在身邊,會有這樣情況發生嗎?一個家庭教育首先要培養好孩子的自控力,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這樣他們以後在面對誘惑的時候,才不會抵擋不住,導致一些不應該發生的意外發生。就像一個很典型的實驗-棉花糖的誘惑。
  •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你,決定因素是自控力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你,決定因素是自控力 【美】沃爾特·米歇爾 2016-12-23 14:39 來源:澎湃新聞
  • 怎樣放下手中那顆棉花糖?自控力書籍推薦
    棉花糖實驗:自控力養成聖經每個人都會遇到意志力的挑戰:工作任務ddl迫在眉睫的你,還想刷完手頭那部劇;考試在即沒有複習的你,還在對自己的床戀戀不捨;還有一邊在查熬夜的危害又一邊瘋狂熬夜的你,一邊想著減肥健身又無法拒絕奶茶火鍋泡麵的你…這個世界誘惑太多,每個人都如同棉花糖實驗裡的四歲小孩
  • 24新手媽媽你想提升孩子自控力,新棉花糖實驗1招告訴如何做?
    改良版棉花糖實驗,棉花糖實驗大家應該都聽說過,給孩子一塊棉花糖並告訴孩子,如果能忍住15分鐘不吃,就會在獎勵孩子一塊棉花糖。而改良版的實驗,研究人員把孩子分為兩組,先給孩子舊的蠟筆畫畫,並告訴孩子會給孩子拿新的蠟筆來,幾分鐘後,A組的孩子得到了新的畫筆,而工作人員像B租的孩子道歉沒有新畫筆了。而後像兩組孩子承諾有的新貼紙,同樣也是A組有 B組沒有。經過兩次的前期熱身,棉花糖實驗引入。結果非常令人震驚,A組 也就是兩次都兌現承諾的那組的孩子通過測試的比例比B租高於4倍!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一提到「自控力」,我們很容易就想到「延遲滿足」,以及那顆讓人又愛又恨的棉花糖。想必,如雷貫耳的棉花糖實驗,無人不知。60年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史丹福大學附屬的一所幼兒園裡主持了這項實驗。實驗以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規則是:「如果孩子們能夠堅持等待20分鐘再吃麵前的那顆棉花糖,隨後便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乍看之下,這個實驗就是為了測試孩子們的延遲滿足和自控力。但在實驗進行多年後的一些發現,才真正撬動了大家的興奮點。
  • 棉花糖實驗被推翻,得出了什麼驚人的結論?
    棉花糖實驗這個名字乍一聽可能有點陌生,但你一定聽說過。它說的是在兒童時期,能為喜歡的獎勵忍耐更長時間的人,通常在長大後有更好的人生表現,更容易成功。這個實驗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它從1966年開始進行,此後成為了社會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實驗之一,影響了心理、教育、商業等很多個領域。但就在上個月,這個實驗結論被推翻了。
  • 怎麼提高孩子自控力?「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因為這個問題小明的爸爸和小明發生了非常嚴重的爭吵,當然小明的爸爸說,感到焦慮的原因並不是由於和小明發生爭吵,而是他發現小明的自控力實在是太差了,這樣對於他未來的影響無疑是特別大的。一、為什麼很多孩子自控力很差?1.不守規矩最近在電視上面經常看到一些小男孩給主播進行巨額打賞的新聞。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前些天,好友小玉經常提到的那家託管機構又出了一套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培訓課。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不過,研究發現,似乎大多數家長對於「棉花糖實驗」並未真正的理解透徹,它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的神奇!
  • 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擋住誘惑的孩子更優秀
    美國史丹福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實驗:讓一個4歲的孩子單獨待在房間裡,給他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他能堅持15分鐘不吃這顆棉花糖,會再給他一顆作為獎勵。 門被關上之後,三分之二的孩子急不可耐地把棉花糖送進嘴裡;有的孩子甚至「熬」了14分鐘,最後還是功虧一簣。
  • 棉花糖實驗
    當父母看著孩子時,當老師面對學生時,我們都曾幻想預見未來,去看看這個孩子未來能否成功。這個實驗成功讓我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它帶給我們最直接的結論就是,自控力(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未來成就會更高。為此,一些家長看過這個實驗後就會去買棉花糖來測試一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