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之後的50年:一顆棉花糖是否可以預測孩子未來?

2021-01-16 界面新聞

"湯姆,我要給你一顆棉花糖,給你二十分鐘時間,如果我回來的時候這顆棉花糖還在這兒,你會再得到一顆。」

50年前,在史丹福大學的必應幼兒園裡,一群孩子被帶到一個「驚喜屋」,他們將面臨一個驚喜,也是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忍住不吃桌上的棉花糖。這就是人格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和他的學生們設計的一項著名研究:「棉花糖實驗」,也被稱作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中,一些孩子馬上就把棉花糖吃掉了,另一些則試圖用各種方法擺脫棉花糖的誘惑。研究結果也出乎意料地證明了對這些孩子們未來生活的諸多預測。4~5歲的孩子等待的時間越長,他們後來的SAT成績就越高,他們在青春期的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也越強。

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實驗一經公開,立刻引發了人們對自控力與意志力的熱論,很多人將棉花糖實驗的結果看作是基因決定命運的明證:用一顆棉花糖就能預測孩子的未來!然而這就是事實真相嗎?為什麼實驗整整進行了50年?

自控力與意志力的熱論源於50年前開始的棉花糖實驗,然而這場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實驗卻遭到了極大的誤讀。實驗設計者沃爾特·米歇爾在《棉花糖實驗》一書中,對實驗來龍去脈的溯本清源,在破除大眾對棉花糖實驗的普遍誤解的同時,還給出了對從孩子的養育、僱傭新職員,到避免糟糕的交易和個人決定的明智建議。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米歇爾是如何在《棉花糖實驗》中對實驗進行揭秘的。

你所不知道的棉花糖實驗

揭秘1  一顆棉花糖引發的巧合

棉花糖實驗最初並不是被設計成一個「測試」。事實上,米歇爾自身一直對大多數試圖預測真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未來行為的心理測試充滿質疑。米歇爾在書中透露,設計這個實驗並不是為了去測試孩子們的表現有多優秀,而是為了弄清楚,如果他們想要延遲滿足,或者當他們想要延遲滿足時,是什麼促使他們做到的。

然而,在棉花糖實驗開始多年後,米歇爾開始思考孩子們在實驗中的表現是否與他們日後的表現有所關聯。

「我的女兒們也在必應幼兒園就讀,多年後我時常會問起她們那些從幼兒園裡出來的孩子們都表現如何。與系統性的後續追蹤不同的是,這只是一次晚餐時段的閒聊:『黛比怎麼樣了?』『山姆最近在做什麼?』當這些孩子成長為青年時,我開始要求她們根據這些人在社交和學業上的表現,從0~5分進行打分。由此我才發現,這些孩子在棉花糖實驗中的表現和我的女兒們對他們取得的進步的簡單打分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聯。通過把這些評分與棉花糖實驗中的原始數據進行對比,我發現了其中很明顯的相關性,並且我意識到我和我的學生們必須認真地研究這種相關性。」

就這樣米歇爾對第一批參與棉花糖實驗的孩子進行了每10年一次的評估,到2010年,他們大約都到了40 歲。結果就像一開始那樣令人驚訝,孩子幼時忍耐棉花糖的能力越強,他們會更有競爭力和更好的學習成績,擁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社交能力,中年後對他們的大腦的掃描發現,他們的前額葉皮層更加活躍。

揭秘2  吃了棉花糖的孩子註定就是Loser?

如果棉花糖實驗的決定了孩子的一生,那麼大多數家長需要應該報以悲觀的態度,因為實驗中有2/3的孩子在主試回到驚喜屋前吃掉了棉花糖。根據遺傳學最新的研究發現,自我控制的跡象在嬰兒的行為中就可以見到,這是不是就意味著自控力像DNA一樣根深蒂固?米歇爾認為,雖然自控力這種能力來自基因,但它像肌肉一樣可以通過鍛鍊增強。自控力是構建成功人生的必要特質,但它並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成功的「引擎」需要另外一些資源為「燃料」。

- 執行功能:成功人生的必備技能

執行功能讓人能夠實施計劃、解決問題,它促進了人的心理功能的靈活性,對語言推理和高效學習也十分必要。執行功能發展得好的孩子在追求目標時能夠有效抑制衝動性行為,記住指令,並且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因此,這些孩子在幼兒園期間的數學、語言和文化素養測試中的表現比那些執行功能弱的同齡孩子更好就不足為怪了。

- 掌控感:「我就是能」

「掌控」是一種你能夠自主決定自己行為的信念,這種信念讓你能夠去改變、成長、學習以及徵服新的挑戰,孩子們越把自己看作積極結果的原因,他就越有可能在棉花糖實驗中選擇延遲滿足、控制衝動傾向,將自己有助於達到預期結果的行為在各種情況下一直堅持下去。他們相信自己能做到,並且真的做到了。

- 樂觀:對成功的期待

保持樂觀與對成功的期待意義非凡,要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能運用努力和能堅持的人,同時把自己看作是積極結果的原因。

棉花糖實驗啟動後的50年

延伸研究1:轉變時間觀,對未來充滿期許的人自控力更強

米歇爾邀請了一些兒童以及6~18歲的青少年一起完成這一研究。他們的大腦在實驗中將會被掃描,繪製成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圖,這些圖像可以告訴我們被試在認知層面是怎樣控制他們的欲望的。他們做了多個不同實驗,主要是通過讓誘人的食物圖片快速地在被試面前閃過同時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成像。

在「熱的、近距離的」實驗輪次中,實驗者要求被試想像食物就在眼前,要求他們關注食物能引起食慾方面的特徵,比如味道和氣味等。在「冷的、遠距離的」實驗輪次中,要求被試想像食物離他們很遠,關注食物所具有的冷的、抽象的和視覺方面的特徵(如顏色、形狀等),從而嘗試激起他們的冷系統。被試的自我報告顯示,他們的欲望在「冷的、遠距離的」實驗環境中要比在「熱的、近距離的」實驗環境中弱,並且他們大腦活動的畫面也顯示:減少對食物的渴望會削減與感官欲望相關的腦區的激活。

結果表明,心理距離越大,人們就越會在更加抽象和更高的層次上進行信息加工,並且逐漸通過冷靜的認知體系得到控制。人們可以利用簡單的認知策略——轉變自己的時間觀,從關注「現在」到轉向關注「未來」來控制自己的欲望。你可以把這種策略應用到改掉一個壞習慣上,讓無意識的吸菸欲望刺激一個人關注未來的消極影響——讓這些未來的消極影響足夠生動、清晰,從而壓制住當下的欲望。

延伸研究2:做一隻牆上的蒼蠅

人的大腦包括冷熱兩種系統:熱情緒系統專門致力於對能夠喚起強烈情緒的刺激物做出快速反應,它會自動觸發愉悅、痛苦與恐慌等情緒。冷認知系統位於大腦前額葉皮層的中心位置,該系統是可控制的,對一些關於未來的決策和自控都起著重要作用。

棉花糖實驗裡的這群孩子會儘可能讓自己遠離獎勵物和按鈴,特意拉長自己和獎勵物之間的距離,以此來關閉他們的熱系統,從而使冷系統發揮作用。那麼,這種方法是否也能運用到成年人克服憤怒和沮喪的情緒的治療過程中呢?

米歇爾和同事邀請了哥倫比亞大學裡曾在重要且親密的人際關係中遭遇嚴重的拋棄或背叛的學生,要求他們在兩種方式中選一種方式回憶這些經歷。其中「自我沉浸組」被要求從自己的角度講清楚整個經歷,然後描述自己的感受;「自我疏離組」要求另外一半的學生以一隻黏在牆上的蒼蠅的視角來描述自己的整個經歷,並試圖以這種角度來理解自身的情緒感受。

當被試站在自我沉浸的角度來分析自己的感受時,他們會重新想起那些痛苦記憶裡的具體細節,就如同再一次經歷了一樣,如此一來,便重新激活了他們的消極情緒。另一組的學生會重新審視整件事情而並非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把事情複述一遍,再體會一遍當時的壓力。他們會用一種更加理性而不是感性的方式來看待整件事,並對痛苦的往事有一種全新的解釋。以牆上一隻蒼蠅的視角來描述整件事情,並以這種角度來理解自身的情感,從而冷卻熱系統,啟動冷系統,更理智地想清楚一切。

從棉花糖實驗第一次進行到今天的50年間,大量學者對實驗進行了模仿和驗證,米歇爾也一直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不斷進行著更加深入豐富的研究。他不斷告訴我們,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只要我們做出努力,並在書寫命運的過程中扮演積極主動的角色,都可以通過教導和學習提高自身的自控力。自控力不僅是種能力,而是來自你的選擇。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相關焦點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導語:很多家長都聽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上個世紀6、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切爾將一群孩子召集到一起,每人發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們有兩種選擇,一是現在把糖吃掉,二是等15分鐘再吃,到時候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 棉花糖實驗
    當父母看著孩子時,當老師面對學生時,我們都曾幻想預見未來,去看看這個孩子未來能否成功。這個實驗成功讓我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它帶給我們最直接的結論就是,自控力(延遲滿足能力)越強的孩子,未來成就會更高。為此,一些家長看過這個實驗後就會去買棉花糖來測試一下孩子。
  • 人格心理學「棉花糖實驗」,性格決定未來
    在人格心理學的研究裡面有一個很經典的研究,你一定聽過叫做棉花糖實驗他的也就是就是找一群孩子在他們面前放了棉花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你能夠等我回來的時候你都忍著不吃,你呢?除了眼前的棉花糖之外,我還另外再多給你。
  • 《棉花糖實驗》沃爾特·米歇爾 權威之作
    ) 著  譯者:任俊 閆歡 譯  [內容簡介]  l你是否:無法長時間專注地做一件事?本書告訴你:自控不僅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更是你自己的選擇。看到第二顆棉花糖,自控便無須努力。  l自控力與意志力的熱論都源於50年前開始的棉花糖實驗,實驗結論一經報導便獲得廣泛關注,然而這場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實驗卻遭到了極大的誤讀。
  • 棉花糖實驗詳盡解讀
    1966年,一美國教授,擇百名幼兒,施心理實驗。此教授繫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任教於著名的斯坦佛大學。這些孩子所就讀的幼兒園由斯坦佛大學心理系創辦。工作人員送給每個孩子一顆棉花糖。承諾:「我走開一會(約15分鐘),回來時,糖還在,再獎一顆。
  • 有趣的棉花糖實驗
    你有聽過「棉花糖實驗」嗎? 有位史丹佛大學的學者曾經對一千多名小朋友做過這樣的實驗:先給小朋友一個棉花糖之後,再告訴那孩子,如果他可以忍耐20分鐘不吃那顆棉花糖,就可以得到另一個棉花糖。有趣的是,裡面有高達三分之二的孩子,無法忍住這20分鐘的等待,在實驗者轉身離開後沒多久,就把眼前那顆甜美的棉花糖吃掉了。
  • 棉花糖實驗被推翻,得出了什麼驚人的結論?
    上面提到的這三位作者在《心理科學》期刊上對"棉花糖實驗"是這麼評價的: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有延遲滿足感的能力,而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說起棉花糖實驗,那可是教育、心理甚至商業各界這麼對年都奉為圭臬的定律啊!延遲滿足感越強的人,人生越容易取得成功!
  • 棉花糖實驗與投資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棉花糖實驗。棉花糖實驗(StanfordMarshmallowExperiment),是史丹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 探秘你所不了解的棉花糖實驗
    小朋友們被安排在一個房間內,實驗人員在每一位孩子面前擺放一顆棉花糖,並告知接受實驗的所有孩子:實驗人員將離開房間15分鐘,在這15分鐘內,孩子如果不吃麵前的棉花糖,稍後實驗人員回到房間時會再給他一塊棉花糖,這樣就擁有兩顆糖;如果小朋友在15分鐘內的任何時間吃掉面前的棉花糖,就無法得到第二顆棉花糖的獎勵。
  • 「棉花糖實驗」的誤讀和真相:延遲滿足真的和孩子的成功有關係嗎?
    其貌不揚的棉花糖,竟然成了人生的小藥丸~於是乎,Boss和學校們紛紛都「引進」了這顆棉花糖,拿來測試要招聘的員工與在校的學生們。甚至於,爹媽們也悄悄在家裡給娃搞起了「誘惑測試」,這顆糖就像可以預測未來的水晶球一般,被認為藏著自家娃到底是牛娃還是普娃的秘密。
  • 關於棉花糖實驗,99%的人都理解錯了!
    他向我們剖析了棉花糖實驗的內幕,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與我們理解中全然不同的棉花糖實驗。按實驗設計者米歇爾的觀點,棉花糖實驗並不是反映兒童自控力的變量;相反,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顯示器,最終起作用的是孩子不同家庭背景和由此產生的不同世界觀。在20世紀眾多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棉花糖實驗佔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前些天,好友小玉經常提到的那家託管機構又出了一套關於「棉花糖實驗」的培訓課。這項棉花糖實驗一出,讓更多家長急不可耐,據說這個培訓課鍛鍊的是孩子的自控力,自控力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培養的能力,如果孩子能夠從小就接受這方面的培訓,那將來可真是不了得!不過,研究發現,似乎大多數家長對於「棉花糖實驗」並未真正的理解透徹,它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的神奇!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那麼什麼是棉花糖實驗呢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在上世界六七十年代曾做過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目的在於考驗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經過14年的研究,最終發現:自控力,是影響孩子今後成就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且在後續研究中也發現,自控力是可以被教導和學習的。那具體棉花糖實驗是一個什麼樣的實驗呢?
  • 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擋住誘惑的孩子更優秀
    美國史丹福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實驗:讓一個4歲的孩子單獨待在房間裡,給他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他能堅持15分鐘不吃這顆棉花糖,會再給他一顆作為獎勵。 門被關上之後,三分之二的孩子急不可耐地把棉花糖送進嘴裡;有的孩子甚至「熬」了14分鐘,最後還是功虧一簣。
  • 被誤解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究竟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等當年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證明是錯誤或是有偏頗的。 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測試是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塊棉花糖,告訴她,如果她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孩子一人待在房間。
  •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告訴你,決定因素是自控力
    這個經典的心理測驗就是「棉花糖實驗」:在史丹福大學的必應幼兒園裡,一群孩子被帶到一個「驚喜屋」,他們將面臨一個驚喜,也是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忍住不吃桌上的棉花糖。實驗中,小孩子們可以選擇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有時是曲奇餅、巧克力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通常是20分鐘),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就可以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
  • 心理學家的兩次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孩子的自控力要這樣培養!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和權浩南重新做了這個實驗,這次的實驗人數比以往多很多,而且這次實驗在小細節上有一個改變。
  • 研究人員用「棉花糖實驗」,證明它優秀的認知能力
    通過在鸚鵡身上進行的「棉花糖測試」,科學家發現鸚鵡有和黑猩猩一樣的思維與決策能力。史丹福大學的沃爾特·米歇爾博士是「棉花糖測試」的創造者,雖然他深受菸癮困擾,但他的研究領域卻是自控力。「棉花糖測試」作為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實驗之一,最早被用來測試兒童面臨延遲滿足感時如何選擇,實驗結果常被用來證明自控力的重要性。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棉花糖實驗」研究表明:別信直覺,自我懷疑才是成功的王道
    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他把一顆棉花糖放在學齡前兒童面前的桌子上,以測試他們的意志力。結果怎麼樣呢?立刻吃掉的孩子和忍得住不吃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不同?在即刻滿足文化盛行的當下,相信本能直覺,和自我懷疑,誰才是通向成功的終極王道?桌上有顆棉花糖,你有十五分鐘的時間不吃它。第二顆又大又蓬鬆的棉花糖在等著你,但前提是你得克制住吃第一顆棉花糖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