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太湖水漸暖,河鮮吃著早春頂新鮮的食糧肥了起來,蘇州人的嘴巴也忙碌起來。河蝦、螺螄、河蚌、蜆子、鱖魚、鱸魚、塘鱧魚、甲魚……總要一個個嘗起來。生在太湖畔,不大啖河鮮,都對不起魚米之鄉的稱號。
01.
螺螄
「明前螺,塞肥鵝」。吃螺螄要趕在清明前,清明前出土的螺螄泥腥氣小,養了一個冬天,肉質肥美。再晚一點,清明後,螺螄就開始產子,吸一口,滿嘴小螺螄殼。
蘇州人最家常的就是紅燒、醬爆,喜歡吃辣的會放上一點點辣椒;如果有時間將螺肉挑出來,和韭菜一起炒,螺肉韌而不老,新韭菜碧綠馥鬱,夾一筷子,就吃下了一口春天。
吃螺螄的高手都是不需要牙籤的,丟掉筷子,三個指頭把螺螄固定捏牢,一嘬一咬,鮮嫩有筋道的螺肉就應聲入口。
蘇州有句話很形象,「風涼篤篤,鹽鴨蛋磕磕,螺螄縮縮「,「螺螄縮縮」,不僅形象地描述了吃螺螄的動作,還能感受到螺螄殼裡那一點湯汁的的鮮美以及真實而不甚美觀的吃相。
蘇州人還有一句俗語:「螺螄殼裡做道場」,螺螄殼那麼小,還要做「道場」,意思是在狹窄簡陋處做成複雜的場面和事情。
02.
河蝦
蘇州人對小而味美的河蝦情有獨鍾,河蝦雖然個頭不大,但勝在肉質飽滿鮮嫩,滋味鮮甜。活蹦亂跳的河蝦,簡簡單單鹽水一煮,或者油爆一下,就再鮮美不過。
「咔吱」咬開後,先吸蝦腦,再用舌尖輕輕啜幾下蝦籽,最後咬開蝦皮,蝦殼應聲脫落,旋轉剝出一個完整的蝦仁,滿口鮮甜。
這般吃蝦活動能一直要持續到蝦籽蝦腦最為肥美的初夏,這時候蘇州人最惦記的三蝦麵就開始售賣了。
三蝦指的是「蝦籽、蝦腦、蝦仁」。密如繁星的蝦籽裹著飽滿的蝦仁仿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般, Q彈又鮮美,搭配爽滑的麵條,一碗下肚,真真是鮮得眉毛掉下來。
03.
塘鱧魚
在蘇州人眼中,菜花盛開時的塘鱧魚可是人間美味,所以塘鱧常被稱為「菜花塘鱧魚」。
塘鱧魚的吃法很多,袁枚在《隨園食單》就曾寫塘鱧魚「肉最松嫩。煎之、煮之、蒸之俱可。可醃芥作湯、作羹,尤鮮。」舊時還有人專用塘鱧魚的兩頰上如豆瓣狀的面頰肉烹炒,稱為「炒豆瓣」,屬奢侈吃法。
「蓴菜汆塘片」是蘇州的一道名菜,切去魚頭、去除魚刺,以魚片和蓴菜、火腿絲、豬油肉湯等食材做成湯菜,清雋味美。
在蘇州,最典型也最家常的吃法是塘鱧魚燉蛋,將塘鱧魚簡單處理後,加蛋液同蒸,味道極其鮮美。
04.
鱖魚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蘇幫菜館裡那一條會叫的「松鼠鱖魚」,是許多遊客對蘇州的味覺記憶。
而對於尋常人家來說,去菜場買一條鮮活的鱖魚,簡單處理後,加上油、鹽、蔥、姜、酒下鍋大火清蒸,至魚皮爆裂即出鍋,那種原汁原味,才是生活的本真味道。
05.
河蚌
老人們常說「春天喝碗河蚌湯,夏天不生痱子不長瘡」。這個時節,老蘇州的家常飯桌上一定少不了一道蚌肉豆腐湯或者蚌肉金花菜。
清甜的金花菜和時鮮蚌肉搭配在一起真是一絕,蚌肉的濃鮮中和了金花菜的「野味」,集鮮香清嫩於一盤,吃到最後連湯汁都不放過,拿來泡飯是真鮮!
06.
河蜆
到了春天,河蜆子豐腴柔嫩的白肉就撐滿了硬硬的殼,鼓鼓囊囊,像一個個飽滿的錢袋,讓人心生歡喜。
河蜆家常吃法是煮湯,只需加入蔥白、薑片,20分鐘,一道價格平實,味道極鮮的家常靚湯即大功告成。
07.
鱸魚
說起鱸魚,不得不提「蓴鱸之思」。晉朝人張翰,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毅然棄官回鄉。
吳江又稱「鱸鄉」,這個鱸就是指鱸魚。春天的鱸魚肉質細嫩,不論是清蒸還是紅燒、燉湯都是一道家常美味。
08.
甲魚
三月菜花開時吃甲魚最好,蘇州人稱「菜花甲魚」。過此時節,炎夏的甲魚就是所謂「蚊子甲魚」,肉質松老,無人問津了。
甲魚家常做法是清燉,只加姜和酒,大火猛催,燒出來的甲魚原汁原味,咬開來是一整個春天。口味是偏重的,可以嘗試紅燒或冰糖甲魚。
09.
白魚
白魚作為太湖三白之一,其魚肉細膩可媲美長江鰣魚,鮮美程度更是沒話說。
白魚以清蒸最為肥美,從頭至尾,一剖為二,魚身灑上姜蒜、辣椒絲,澆上油、酒等佐料,隔水蒸煮。李漁《閒情偶寄》所描述的「鮮肥」大概就是清蒸白魚的口感。
最後附上一張蘇州人的「吃魚時間表」,蘇州人吃起河鮮來那是月月不能離!
「正月塘鱧魚、二月鱖魚、三月甲魚、四月鰣魚、五月白魚、六月鯿魚、七月鰻魚、八月䰾魚、九月鯽魚、十月草魚、十一月鰱魚、十二月青魚。」
「
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