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拼多多一名23歲女員工凌晨下班後猝死。隨後,拼多多認證帳號在知乎發表了「用命換錢」言論,引發廣泛批評。
從前段時間的「福報論」,到如今的「用命換錢論」,都清晰地展示出同樣一種邏輯:加班就是奮鬥,加班越多,鬥志越強。然而,一段時間以來,網際網路行業過度加班引發多起員工健康受損的悲劇,我們有必要釐清加班與奮鬥之間的關係,以正視聽。
為了一項事業或目標奮鬥,加班也許難以避免。但把加班等同於奮鬥,甚至把按時下班等同於懶惰,無疑是在偷換概念。在一些單位,加班成了形式主義,有人之所以加班,不是為了事業進步或能力提升,而是為了「演戲」給領導看。在一些企業,加班成了收入來源,有的員工研究「摸魚加班」的竅門,把正常上班時間能做完的工作拖到下班,刻意降低工作效率,實乃本末倒置。凡此種種加班亂象,都與奮鬥無關,反而是消解了奮鬥的意義,甚至汙名化了奮鬥。因此,把過度加班等同於奮鬥,不僅在道理上站不住腳,還會帶來不少負面作用。某些職業因為工作性質,可能不得不面對更長的工作時間,但在全社會範圍內推崇過度加班,則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比起超時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更符合時代的需要。有一點應當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我們正在奮力追求的現代化,必然要落腳到推動以人為核心的現代化,必然要落腳到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上。各種為過度加班辯護的聲音,顯然有悖於這個時代大勢。對於企業員工,應允他們有選擇是否加班的自由,而不是在被逼無奈中,重複著前輩們「福報」的歌謠,年紀輕輕就頭髮稀疏、健康堪憂。健康應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過度加班,不是奮鬥之路上的「最美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