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子公司對張曉侖董事長提出的「三種關係」論述的傳達、宣傳,整個國機集團掀起的對該論述的大討論仍在繼續,大家以此出發,總結過往,分析宏觀經濟、行業現狀,剖析微觀日常、自身工作,深入思考,為下一步發展尋向、蓄力。
蘇美達五金公司研發中心副主任 周國揚
作為蘇美達服務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學習了張曉侖董事長關於「三種關係」的重要論述,我下一步工作的思路更清晰了。作為在充分競爭領域搏殺的「貿工技」企業,科研創新是關鍵一環,能不能緊貼市場,一切以客戶為中心,快速響應需求,持續推出技術領先、性價比高、適銷對路的高品質產品,對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佔業務份額至關重要。因此,科研團隊必須處理好「穩」與「進」的關係,以「嚴謹」+「創新」的態度,「拼命三郎」的作風,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對工貿企業的科研團隊來說,「穩」是基石,「進」是目標,要堅持「穩」中求「進」,面對各種外部信息和「誘惑」,要堅守定力,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聚焦把主業產品做強做優,竭盡全力攻克「卡脖子」的技術難關,讓研發的產品真正達到行業一流的領先水平;同時,更要以「進」促「穩」,以強烈的發展導向和時代緊迫感,緊盯外部變化,關注不斷湧現出的各種與主業相關聯的新技術、新理念、新行業、新需求,推動所研發的產品和項目與人工智慧、大數據、智慧機器人等「風口」行業深度融合,借力戰略新興產業東風,順勢而為,加速提升研發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提高經營利潤水平。
中工國際中白工業園項目部 熊運平
穩中求進,是我們做好業務工作的方法論。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準確把握好「穩與進」的關係,抓住「穩」的關鍵點,找準「進」的切入點,把「穩」的舉措做實,讓「進」的動力迸發,才能使我們的事業平穩發展。
中白工業園區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初見成效,中工國際作為園區建設的主力軍,先後承擔了園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入園企業項目的建設任務,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靠的就是穩中求進的工作方法。
我們抓住「穩」的關鍵點:一是堅定政治站位,以戰略高度布局項目執行;二是做好項目前期策劃,建設過程可控合規;三是堅持技術先行,確保成果符合業主需求;四是緊抓安全文明施工,履行按期保質完工承諾。我們找準進的切入點:始終以大局為重,主動承攬更多建設任務;始終以業績為導向,打造精銳團隊拓展業務範圍;始終以傳遞中國工程價值為使命,在「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建立豐碑;始終以央企身份嚴於律己,履行社會責任,擴大影響力。
中國農機院研究員 潘滿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和基層管理人員,我認為「三種關係」的論述十分有助於更好開展今後的工作。身為一名國企職工,更應具有大局觀,深刻理解國有企業在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我們需要發展,更需要穩定的發展。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中,科研工作同樣也需要「穩」住陣腳,耐住心性,按既定的路線逐步往前「進」。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隨波逐流,要更多的肩負起社會責任。
在科研管理和研發工作中應該更多地運用「破」與「立」的思維方式,打破制約科研工作的管理模式,突破已有的技術瓶頸,建立新的工作方式。鼓勵更多的人才參加到研發工作中來,共同解決「卡脖子」的技術難題。「立」的核心是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研發工作更要創新,為尋求創新,必然也需要把握好「破」的切入點。
在「質」與「量」的關係上,對於科研而言,必然是要保證研發工作的質量。這既體現在研發過程和技術的科技含量上,又體現在研發成果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上。研發的產品達不到一定的「質」,一切工作都是空談。落後的技術和產品必然會被淘汰,應當用先進的技術覆蓋落後的技術,有效減少落後技術和產品的「量」。只有處理好科研的「質」與「量」的關係,才能帶動產業的發展。
中汽工程技術部工程振動研究室主任 萬葉青
我們工程振動研究室剛成立一年就實現盈利,帶動了公司相關部門的業務發展和技術提升。而且,2019年新年伊始,業務量就已超越2018年全年的總和,用事實證明了「質」與「量」的關係——優越的「質量」帶來了豐厚的「數量」回報。
國機集團的工程振動研究在我國處於領先。中汽工程振動研究室是以技術創新、工程設計、試驗研究為主的工作團隊,目前專職人員三人。為了確保技術創新工作穩步健康發展,研究室在成立之初的工作思路是:以工程實踐為基礎來挖掘課題;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來攻克難題;以業務發展作支撐來反哺科研。研究室人員少、負荷大,這要求我們重點抓核心技術、分析方法和作業流程等,充分利用公司資源,用我們的技術能力帶動相關部門的業務發展,分享創新紅利,共同進步。
在開展業務活動過程中,我們努力推廣新技術應用,創建新的作業流程,打造新的內部資源共享協作關係。由於新技術應用帶動的新業務往往體量小、工作雜、風險大,我們把工作重點放到抓技術質量上。無論是科研、設計、還是試驗都把工作做細,從內容分解、工作方法、作業流程、交付物驗證等環節嚴格把控技術質量。最終,良好的工作成效贏得了越來越多客戶的信任。
國機重工洛陽公司 王棟林
2019年已經過去近兩個月,據預測,今年工程機械行業將保持持續增長,增長率將在10%左右,但同時行業將迎來巨大變革,行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將成為新常態。在此背景下,國機集團麾下工程機械板塊企業如何進化升級?破局點又在哪裡?
張曉侖董事長創新性地提出了「三種關係」論述,我認為工程機械板塊企業尤其要處理好「破」與「立」的關係。改革創新的過程,實質就是「破與立」的過程。當前要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就應當正確理解和把握「破與立」的辯證關係。不去「破」,就不能去「立」,因此「破」是「立」的前提和基礎;但不能真正「立」起來,也就不能真正實現「破」,所以,「立」是「破」的繼續與升華。若沒有「破」,「立」就是空中樓閣;但若沒有「立」,「破」便是無果之花。若「破」是劈石取玉,那「立」就是合璧連珠,二者不可互代,雙方不能分離,是一個辯證的統一體。
因此,我們要因勢而變、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只有緊盯市場發展趨勢,加快產品更新換代,不斷推出新技術、新產品,才能擴大市場覆蓋面。
責任編輯:Shine
該內容由行業企業、終端個體、第三方機構提供,本網僅起到傳播該信息的目的,如有任何疑問請與轉載來源機構聯繫解決,感謝支持。如發現侵權,本網編輯部將協助進行處理或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