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古生物學家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恐龍化石的研究論文,表示通過研究發現,這隻來自於1.55億年前的肉食性恐龍的身上,竟然存在著感覺器官,而且推測很可能這隻恐龍曾經用尾巴來釣魚食用。
肉食恐龍:地球曾經的統治者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的統治者是恐龍,它們是一群來自於三疊紀中後期的生物,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在地球上「遍地開花」,數量驚人。
不過,更加準確一點來說,恐龍時期真正統治地球的,是肉食性恐龍,因為同期存在於地球上的,還有草食性恐龍和雜食性恐龍,和如今地球上的生態鏈一樣,肉食性恐龍是生態鏈頂端的存在,雜食性恐龍和草食性恐龍雖然也很強大,但是,卻仍然會淪為肉食性恐龍的盤中餐。
那麼,肉食性恐龍是何時出現的呢?化石研究發現,在恐龍誕生的早期,地球上是沒有肉食性恐龍的,一直到1.8億年之前的白堊紀,地球上出現了一群小型的獸腳類恐龍,它們也是最早的肉食性恐龍。
這群小型的獸腳類恐龍一路演化,在白堊紀的時候,已經演化出了恐龍中最強大的存在——霸王龍。
同時,現代古生物學研究也認為,獸腳類恐龍也可能是鳥類的祖先,也就是說,獸腳類恐龍中的某一種,進化成為了鳥類。從目前已知的情況來看,很可能是小盜龍最終經過演化,變成了最早的鳥類。
自從恐龍的化石被發現後,古生物學家就一直在研究者它們,特別是肉食性恐龍,作為世界上曾經的王者,更是有著極大的吸引力,這次的新發現,就是源於此。
會釣魚的肉食性恐龍
研究者表示,發現的這隻來自於1.55億年前的肉食性恐龍,它的化石保存相當完整,甚至還有軟組織和鱗狀皮膚的殘骸,這也為古生物學家們研究肉食性恐龍的皮膚,提供了有力的樣本支持。
說起來,由於恐龍出現的時代非常遙遠,而且它們還經歷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所以,很多出土的恐龍化石都是不完整的,想要搞清楚恐龍的皮膚特點,更是非常不容易。
這次主導肉食性恐龍化石研究的貝爾博士,多年來一直都從事恐龍皮膚方面的研究,可以說是相關領域的專家,通過數據對比後,貝爾博士發現,這隻1.55億年前的肉食性恐龍皮膚鱗片,和熟悉的肉食性恐龍是不同的。
差別在哪裡呢?它的鱗片看起來更像是鱷魚身上的鱗片,有著環狀的結構特徵。我們都知道,鱷魚是兩棲動物,它們是河流中的王者,而鱷魚身上的鱗片,是鱷魚重要的感覺器官,是鱷魚感知周圍環境的重要部位。
考慮到這一點,貝爾博士猜想,或許這隻肉食性恐龍的鱗片,也是感覺器官,這個發現也印證了此前古生物學家在研究霸王龍的時候,提出的「霸王龍鼻子上存在具有感知能力的鱗片」這個猜想。
這意味著,感知外界的鱗片,在肉食性恐龍身上或許是普遍存在的,因為從侏羅紀到白堊紀,從這隻暫時還不知道種類的恐龍,到非常有名的霸王龍,它們的身上都存在著具有感覺器官的鱗片,這就是證據之一。
當然,也有一種猜測是,這種身上皮膚中帶有感覺器官的恐龍,很可能是鱷魚的祖先,現代研究認為,鱷魚的祖先大約出現在距今8500萬年之前,從時間上來看,很可能是這種肉食性恐龍一路演化,最終變成了鱷魚。
就好像是古生物學家們推測,小盜龍一路演化,最終變成了鳥類的祖先一樣,畢竟,在物種起源和演化的過程中,實在是存在著太多的不可思議了。
同時,研究者還猜想,這隻來自1.55億年前的肉食性恐龍,或許也喜歡在水中生活和捕食,比方說它的尾巴鱗片上,也是存在著感覺器官的,或許它會用它的尾巴作為誘餌,放在水中去釣魚,或者是用尾巴來吸引其它的水生動物靠近,之後將它們給吃掉。
接下來,研究者希望可以去分析更多的肉食性恐龍樣本,看看「鱗片上有感覺器官」究竟是某一些恐龍的「專利」,還是肉食性恐龍普遍存在的特徵,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