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竟然會用尾巴來釣魚,研究者:它們有獨特的感覺器官

2020-11-02 三體使者

據報導,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古生物學家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恐龍化石的研究論文,表示通過研究發現,這隻來自於1.55億年前的肉食性恐龍的身上,竟然存在著感覺器官,而且推測很可能這隻恐龍曾經用尾巴來釣魚食用。



肉食恐龍:地球曾經的統治者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的統治者是恐龍,它們是一群來自於三疊紀中後期的生物,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在地球上「遍地開花」,數量驚人。

不過,更加準確一點來說,恐龍時期真正統治地球的,是肉食性恐龍,因為同期存在於地球上的,還有草食性恐龍和雜食性恐龍,和如今地球上的生態鏈一樣,肉食性恐龍是生態鏈頂端的存在,雜食性恐龍和草食性恐龍雖然也很強大,但是,卻仍然會淪為肉食性恐龍的盤中餐。

那麼,肉食性恐龍是何時出現的呢?化石研究發現,在恐龍誕生的早期,地球上是沒有肉食性恐龍的,一直到1.8億年之前的白堊紀,地球上出現了一群小型的獸腳類恐龍,它們也是最早的肉食性恐龍。



這群小型的獸腳類恐龍一路演化,在白堊紀的時候,已經演化出了恐龍中最強大的存在——霸王龍

同時,現代古生物學研究也認為,獸腳類恐龍也可能是鳥類的祖先,也就是說,獸腳類恐龍中的某一種,進化成為了鳥類。從目前已知的情況來看,很可能是小盜龍最終經過演化,變成了最早的鳥類。

自從恐龍的化石被發現後,古生物學家就一直在研究者它們,特別是肉食性恐龍,作為世界上曾經的王者,更是有著極大的吸引力,這次的新發現,就是源於此。



會釣魚的肉食性恐龍

研究者表示,發現的這隻來自於1.55億年前的肉食性恐龍,它的化石保存相當完整,甚至還有軟組織和鱗狀皮膚的殘骸,這也為古生物學家們研究肉食性恐龍的皮膚,提供了有力的樣本支持。

說起來,由於恐龍出現的時代非常遙遠,而且它們還經歷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所以,很多出土的恐龍化石都是不完整的,想要搞清楚恐龍的皮膚特點,更是非常不容易。

這次主導肉食性恐龍化石研究的貝爾博士,多年來一直都從事恐龍皮膚方面的研究,可以說是相關領域的專家,通過數據對比後,貝爾博士發現,這隻1.55億年前的肉食性恐龍皮膚鱗片,和熟悉的肉食性恐龍是不同的。



差別在哪裡呢?它的鱗片看起來更像是鱷魚身上的鱗片,有著環狀的結構特徵。我們都知道,鱷魚是兩棲動物,它們是河流中的王者,而鱷魚身上的鱗片,是鱷魚重要的感覺器官,是鱷魚感知周圍環境的重要部位。

考慮到這一點,貝爾博士猜想,或許這隻肉食性恐龍的鱗片,也是感覺器官,這個發現也印證了此前古生物學家在研究霸王龍的時候,提出的「霸王龍鼻子上存在具有感知能力的鱗片」這個猜想。

這意味著,感知外界的鱗片,在肉食性恐龍身上或許是普遍存在的,因為從侏羅紀到白堊紀,從這隻暫時還不知道種類的恐龍,到非常有名的霸王龍,它們的身上都存在著具有感覺器官的鱗片,這就是證據之一。



當然,也有一種猜測是,這種身上皮膚中帶有感覺器官的恐龍,很可能是鱷魚的祖先,現代研究認為,鱷魚的祖先大約出現在距今8500萬年之前,從時間上來看,很可能是這種肉食性恐龍一路演化,最終變成了鱷魚。

就好像是古生物學家們推測,小盜龍一路演化,最終變成了鳥類的祖先一樣,畢竟,在物種起源和演化的過程中,實在是存在著太多的不可思議了。

同時,研究者還猜想,這隻來自1.55億年前的肉食性恐龍,或許也喜歡在水中生活和捕食,比方說它的尾巴鱗片上,也是存在著感覺器官的,或許它會用它的尾巴作為誘餌,放在水中去釣魚,或者是用尾巴來吸引其它的水生動物靠近,之後將它們給吃掉。



接下來,研究者希望可以去分析更多的肉食性恐龍樣本,看看「鱗片上有感覺器官」究竟是某一些恐龍的「專利」,還是肉食性恐龍普遍存在的特徵,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相關焦點

  • 鱗片上有感覺器官,食肉恐龍或用尾巴來釣魚
    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古科學研究中心的菲爾·貝爾博士在《當代生物學》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研究來自德國的侏羅紀時期一隻年幼恐龍化石,發現這隻約1.55億年前的食肉恐龍的皮膚擁有感覺器官。這隻恐龍化石從鼻子到尾巴都保存完好,包括鱗狀皮膚和其他軟組織的殘骸。
  • 鱗片上有感覺器官 食肉恐龍或用尾巴來釣魚
    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古科學研究中心的菲爾·貝爾博士10月7日在《當代生物學》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研究來自德國的侏羅紀時期一隻年幼恐龍化石,發現這隻約1.55億年前的食肉恐龍的皮膚擁有感覺器官。這隻恐龍化石從鼻子到尾巴都保存完好,包括鱗狀皮膚和其他軟組織的殘骸。由於人們認為恐龍是大而有鱗的爬行動物,很少有人關注它們的皮膚。貝爾博士卻是恐龍皮膚研究領域的專家,他仔細觀察了恐龍尾巴側面的鱗片,發現該恐龍的鱗片與其他恐龍不同,呈現環狀特徵。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環狀特徵與現代鱷魚鱗片上的特殊感覺節點非常相似。
  • 恐龍的尾巴是用來「釣魚」的?最新研究表示,它的釣魚技術很強
    恐龍是地球生物史上最不可思議的物種之一,這個龐大的種類通過上億年的演化形成了龐大的分支,幾乎分布在地球的每一塊大陸。人類通過考古發現,大多數恐龍體型龐大,但並非所有恐龍都是食肉的,還有許多龐然大物是植食性恐龍。許多恐龍體表都有鱗片覆蓋,人們會認為這些鱗片起到了保護作用,實際上它們可能具有感知功能。
  • 如果恐龍也過520,它們會怎麼表白?
    雖然恐龍化石稀少,古生物學家總能從一些零星的化石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一旦發現不能解釋的身體結構,幾乎有一個統一的答案,那就是:「這可能是求偶時用到的。」下面就扒一扒,恐龍界有哪些奇葩的求偶「才藝展示」。第一個出場的是三角龍,三角龍的角是為了展示給雌性看的,為了吸引雌性三角龍,雄性三角龍會用攻擊敵人的尖角,攻擊自己的同類(當然,情敵也算敵人)。
  • 恐龍的尾巴有什麼作用,它們會有痛感嗎?科學家給出肯定答案
    六千五百萬年前,是地球上爬行動物發展的最高峰,就像現在一樣,也是哺乳動物發展的最高峰,而爬行動物中的一個重要成員:在六千五百萬年前,恐龍一族佔據了一個很大的位置,他們以其龐大、頑強而聞名,他們是地球的霸主,但當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地球物種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其中也包括恐龍,他們都因小行星的到來而面臨滅絕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來自白堊紀的「霸屏」小恐龍研究者表示,這種烏比拉哈拉小恐龍,是一種非常有趣,喜歡展示自己的小恐龍,它們身上的鬃毛又長又厚,而且就好像是我們熟悉的小狗一樣,當遇到危險的時候,就會鬃毛站立起來,而當它們處於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它們的鬃毛就會平放在皮膚之上。
  • 這隻1.55億年前的恐龍,鱗片竟是感覺器官
    提到鱷魚,你會想到什麼?對於筆者來說,是它的血盆大口,和它隱身於江河之中,乘獵物不備突然發起進攻的可怕場景。不過,如果你將這個問題向古生物愛好者提出,他一定會告訴你,鱷魚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物種。
  • 恐龍也有「敏感肌」?
    恐龍作為爬行動物的臺柱子,在兩億三千萬年前扛著乾燥氣候向內陸進軍,自然也演化出了表皮鱗片。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恐龍的鱗片僅是一層簡單保護層或裝飾性皮膚。但是,最近科學家在恐龍尾巴腹側識別出一種獨特的鱗片類型,和現代鱷魚的皮膚感覺器官(ISOs)相似,能夠敏感地接受外界刺激,甚至可能對狩獵有幫助。
  • 如何證明恐龍會遊泳?棘龍:一條扁尾巴
    目前,人類已知的恐龍種類超過一千種,遍布地球的每片大陸。在陸地上,恐龍是當之無愧的霸主。那麼在江海湖泊中,恐龍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在恐龍時代,海洋裡確實有不少名字帶「龍」的古生物,比如蛇頸龍和魚龍,但它們並不真正屬於恐龍家族。
  • 鱗片的秘密:小恐龍的驚人觸覺
    侏羅獵龍是1.5億年前的小型掠食恐龍,活動範圍在今天的德國。繪製:JAKE BAARDSE撰文:JOHN PICKRELL   大約1.5億年前,在今天的德國境內,生活著一種和雞差不多大的恐龍,它們可能藉助尾巴上的鱗片,在夜間捕魚。這些感覺器官與鱷魚身上的那些非常相似,在恐龍涉水穿過史前群島上的淺水瀉湖時,可以幫助它們了解周圍環境。
  • 邢立達:恐龍研究者中的「拼命三郎」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奉獻一生,只為尋找化石秘密;他們默默無聞,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孜孜不倦地還原地球過往的印記。近日,由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聯合新華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貢獻人物」活動,將發掘這些在古生物化石發現、科研、修復、宣傳、藝術展示、文化傳承以及保護等方面做出不朽貢獻的人物,揭開這些人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德國發現的1.5億年前斯式侏羅獵龍可能曾在暗夜中捕魚時使用尾巴上的感官鱗片
    這些感覺器官和鱷魚身上的很相似,可能有助它在當時覆蓋歐洲的史前群島的淺水瀉湖中探測環境。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副斯式侏羅獵龍(Juravenator starki)化石包括大致完整的骨骸和部分得以保存的軟組織──圍繞著尾巴的皮膚揭露出獨特的鱗片型態,相關研究成果刊載在10月初的《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
  • 它們的秘訣是什麼?
    據報導,近日,有研究團隊指出,鸚鵡之所以可以學人說話,是因為它們的發聲器官比較特殊,獨特的呼吸系統讓它們的氣管肌肉產生了特殊的用途,這讓鸚鵡可以通過模仿來學會說話,當然,這也與鸚鵡是一種比較聰明的鳥類有關,這項研究也發表在近日的《西班牙人報》上。鸚鵡為啥能學人說話?
  • 還真是第一次見小貓用尾巴釣魚,搞笑寵物電影
    「朋友」巴扎黑豆豆和巴扎黑共同生活在郊外的一個農場裡可能是認知上有問題吧豆豆一直認為巴扎黑就是一隻長相奇怪的貓它們倆都是同一個種族的無論巴扎黑怎麼解釋,豆豆的想法從未改變過它穿過一片草地,來到了一條小河邊河裡遊來遊去的大魚一下吸引了它可能是天生就有這方面的天賦吧豆豆立刻想到可以用尾巴釣魚以前啊,只是聽別人說貓會用尾巴釣魚今天還真是第一次見吶
  • 作為貓咪身上的重要器官,尾巴的動作代表了它們種種不同的情緒
    貓咪是進化程度比較高的動物,它們身上的種種器官都有各自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貓咪的尾巴是除了腦袋、身體和四肢之外最顯眼的器官,有些貓咪的尾巴甚至看上去比身子還長。對於它們來說,尾巴就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作用有很多,除了能夠幫助它們在運動中維持平衡之外,貓咪的一些情緒也會通過尾巴的動作表現出來。
  • 探訪遠古化石:烏龜有長尾巴 蚊子也能叮死恐龍
    難掩驚訝烏龜有條長尾巴  縮頭,是烏龜的特點,人們常用「縮頭烏龜」來比喻某人遇事不敢站出來說話。而自然界中的烏龜縮頭,卻是自身防禦的一種生存技能。遇到敵害或受驚嚇時,便迅速把頭、四肢和尾縮入殼內。  在鳥化石公園,我們驚訝地看到,所有的龜化石,不論大龜小龜,都長著長長的尾巴。有的尾長甚至超過了身長,這是怎麼回事?
  • 恐龍時代最著名的十種恐龍,霸王龍上榜,而它是最大的肉食性恐龍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恐龍有的很大也有的很小,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釐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兇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 網傳「貓用尾巴釣魚」視頻 網友驚嘆神奇(圖)
    昨日有網友在網絡上向本報《問號粉碎機》欄目發問:貓到底會不會釣魚?網友認為貓不可能會釣魚如今網絡上時興給貓咪一個愛稱——「喵星人」,除了表示貓咪聰明伶俐,更是因為貓經常能做出平常人想像不出的高智商行為,十分神奇。人釣魚還需要靠工具呢,貓真的能靠尾巴或爪子就能從水裡撈上魚麼?記者在網上發現,不少人都對這個傳說產生懷疑。
  • 我媽說小的時候,家裡的貓會用尾巴在河邊釣魚,叼回廚房的柴堆
    萬物皆有靈,之前有一報導,說的國外一家人救助了一隻獅子,後來把它放回屬於它的地方,時隔幾年再去看它竟然還記得主人,親暱的抱著主人磨蹭,真是非常溫馨的畫面,生活中這樣的事情還是很多的。你見過哪些動物報恩的案例?
  • 鱷魚尾巴竟然也可以像蜥蜴一樣再生?擁有部分再生能力的能力者!
    美國短尾鱷,擁有部分再生能力的能力者 有研究者就有很多的疑問,他們想要知道(其實不光是研究人員),同屬於爬行動物,但是體型比蜥蜴大幾百倍的鱷魚,能不能和蜥蜴一樣再生斷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