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片的秘密:小恐龍的驚人觸覺

2020-10-11 國家地理中文網

保存下來的侏羅獵龍尾部鱗片上有小突起,科學家認為這些是感覺器官。侏羅獵龍是1.5億年前的小型掠食恐龍,活動範圍在今天的德國。

繪製:JAKE BAARDSE


撰文:JOHN PICKRELL   大約1.5億年前,在今天的德國境內,生活著一種和雞差不多大的恐龍,它們可能藉助尾巴上的鱗片,在夜間捕魚。這些感覺器官與鱷魚身上的那些非常相似,在恐龍涉水穿過史前群島上的淺水瀉湖時,可以幫助它們了解周圍環境。   根據10月5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報導,斯氏侏羅獵龍(Juravenator starki)唯一已知的化石包括幾乎完整的骨骼和一些保存完好的軟組織:尾巴周圍的皮膚呈現出獨特的鱗片圖案。   「化石記錄中很少有皮膚能保存下來,所以當我們僅根據骨頭來想像活著的恐龍時,關於外部身體的細節往往都靠推測,軟組織可以讓我們對這些動物的解釋更加具體,」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的Stephanie Drumheller-Horton說。她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

從斯氏侏羅獵龍的正模標本化石可以看出這種動物的骨骼結構。在標本中還可以找到尾部鱗片的化石。

供圖:PHIL R. BELL

  鱗片化石上的圓形突起看起來類似於現代鱷魚身上的皮膚感覺器官(ISOs)。鱷魚利用這些ISOs探測周圍獵物的移動,測量水的溫度和酸度。

  研究人員一直認為,恐龍的鱗片只是一層保護層,「而事實上,鱗片是一種高度適應器官,可以滿足多種功能和作用,」研究著者、澳大利亞阿米代爾新英格蘭大學的古生物學家Phil Bell說:「親眼看到這些,了解侏羅獵龍如何憑藉感官能力與環境互動,是一件很讓人興奮的事情。」

恐龍的感覺

  阿根廷聖米格爾德圖庫曼Unidad Ejecutora Lillo研究所的Christophe Hendrickx是合著者之一。當Bell和Hendrickx最早研究尾部下方的同心圓時,他們懷疑這個少見的圖案是化石保存造成的。

  然而Bell解釋說:「它們很規則,大小一樣,只出現在尾部下方,所以我們會把這當作某種真實特徵,而且它們有著非常特別的解剖結構。」顯微鏡和紫外線進一步檢查發現,它們的結構與鱷魚身上的ISOs相似。

  鱷魚的ISOs「非常獨特,有點像中央圓頂,周圍像護城河一樣圍繞著圓環」,Bell說:「通常被稱為觸點或壓力傳感器官,它們的結構看上去與我們在侏羅獵龍身上看到的一樣。」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Paul Barrett沒有參與此次研究,他說,雖然鱗片可能只是裝飾性的,「但研究著者們提供了有力證據證明」它們有感官功能,並指出它們與現代鱷魚鱗片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Bell說,如果侏羅獵龍的鱗片包含ISOs,那麼這將是恐龍皮膚中發現的首個感覺器官。

  「和其他所有動物一樣,恐龍也需要收集周圍環境的信息,以便有效覓食和移動,」Barrett說:「除了更明顯的視覺、嗅覺和聽覺,觸覺是恐龍獲取信息的另一種方式。」

  「我認為,這種形態的鱗片我們以前從未在恐龍身上看到,它非常接近」現代鱷魚,加拿大德拉姆海勒皇家泰瑞爾博物館的恐龍系統學和進化館館長Caleb Brown說。他沒有參與此次研究。

  Brown建議專家們回顧其他皮膚保存完好的恐龍標本,看看它們是否有相似的感覺鱗片,而之前被忽略了。

夜晚,在水中潛行

  Bell和Hendrickx說,像鱷魚一樣,侏羅獵龍也會藉助鱗片狩獵。涉水捕魚時,鱗片可以幫助它們探查周圍獵物的移動。

  標本的眼睛較大,說明它們是夜行動物。雖然消化道內容物沒有在化石中保存下來,但在親緣關係較近的其他恐龍的腹部,有魚類化石。

  「侏羅獵龍可能是嚴格意義上的夜行動物,因此擁有應對微弱光線的感官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研究著者在新論文中寫道。侏羅紀時期,在歐洲的大量瀉湖和沿海水域,這種捕食策略卓有成效。

  Drumheller-Horton說,最近的研究推測,在近親霸王龍的面部也有類似的感覺器官。但「這些研究是由內而外進行的,根據頭骨內的血管和神經通道得出了這個結論。」

  到目前為止,在恐龍的其他身體部位,很難找到證據證明存在外部感覺器官。我們很少有機會了解恐龍的生物學特徵,即便有機會,也大多來自它們的骨頭,或者最近的研究點:羽毛。

  「人們對所有恐龍都長有羽毛這種想法著迷,但這隻說對了一部分,」Bell說:「獸腳亞目恐龍中只有一個分枝長有羽毛,其他大部分恐龍都長著鱗片。」

  未來的皮膚化石標本將帶來更多關於這些史前動物如何生存的信息。「從已滅絕動物的骨骼中,我們能獲得的關於其生物學特性和行為的信息很有限,」Brown說:「從特別保存下來的化石分析出皮膚細節,我們看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譯者:Sky4)

相關焦點

  • 鱗片上有感覺器官,食肉恐龍或用尾巴來釣魚
    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古科學研究中心的菲爾·貝爾博士在《當代生物學》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研究來自德國的侏羅紀時期一隻年幼恐龍化石,發現這隻約1.55億年前的食肉恐龍的皮膚擁有感覺器官。這隻恐龍化石從鼻子到尾巴都保存完好,包括鱗狀皮膚和其他軟組織的殘骸。
  • 鱗片上有感覺器官 食肉恐龍或用尾巴來釣魚
    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古科學研究中心的菲爾·貝爾博士10月7日在《當代生物學》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研究來自德國的侏羅紀時期一隻年幼恐龍化石,發現這隻約1.55億年前的食肉恐龍的皮膚擁有感覺器官。這隻恐龍化石從鼻子到尾巴都保存完好,包括鱗狀皮膚和其他軟組織的殘骸。由於人們認為恐龍是大而有鱗的爬行動物,很少有人關注它們的皮膚。貝爾博士卻是恐龍皮膚研究領域的專家,他仔細觀察了恐龍尾巴側面的鱗片,發現該恐龍的鱗片與其他恐龍不同,呈現環狀特徵。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環狀特徵與現代鱷魚鱗片上的特殊感覺節點非常相似。
  • 研究發現恐龍體型驚人或與其骨骼特質有關
    研究發現恐龍體型驚人或與其骨骼特質有關(Credit: Illustrationby Karen Carr /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聶翠蓉):恐龍可以算是地球上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動物,曾與生有鱗片和羽毛的動物共同漫步地球。
  • 德國發現的1.5億年前斯式侏羅獵龍可能曾在暗夜中捕魚時使用尾巴上的感官鱗片
    它尾部的化石鱗片也和這副標本一起出土。 COURTESY OF PHIL R. BELL(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美國國家地理(撰文:JOHN PICKRELL 編譯:石頤珊):這種與雞差不多大的恐龍來自侏儸紀的歐洲。它尾巴上的敏感鱗片或許有助於在黑夜的水中狩獵。大約1.5億年前,有一種大小如雞的恐龍生活在現今的德國,它可能曾在暗夜中捕魚時使用尾巴上的感官鱗片。
  • 這隻1.55億年前的恐龍,鱗片竟是感覺器官
    那麼,這種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恐龍的鱷魚祖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今天的模樣呢?前段時間,來自澳大利亞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具來住1.55億年前的肉食性恐龍化石,它來自一個全新的恐龍品種,而且它的身上,竟然和鱷魚有著相似之處。
  • 研究發現:恐龍體型驚人或因其骨骼輕巧
    參考消息網8月20日報導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8月19日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恐龍之所以體型驚人,究其根本是因為恐龍的骨骼特質。恐龍可以算是地球上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動物,曾與生有鱗片和羽毛的動物共同漫步地球。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恐龍,比如長頸食草恐龍——阿根廷龍,身長超過30米,體重超過50噸。
  • 研究發現:恐龍體型驚人或因其骨骼輕巧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8月19日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恐龍之所以體型驚人,究其根本是因為恐龍的骨骼特質。恐龍可以算是地球上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動物,曾與生有鱗片和羽毛的動物共同漫步地球。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恐龍,比如長頸食草恐龍——阿根廷龍,身長超過30米,體重超過50噸。阿根廷龍的體型遠超任何陸生哺乳動物。
  • 渾身鱗片的猙獰恐龍,是它真實的模樣嗎?真相讓人傻眼
    從那以後人們才知道,原來在數億年前,地球的主宰者居然是這樣一群動物,隨著時間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被人類發現,而一些古生物學家已經不滿足單單研究它化石本身,他們開始還原恐龍的本來模樣,於是廣為人知的恐龍形象誕生了,它們身披鱗甲,體型龐大,其中霸王龍恐怕是給人印象最深的一種恐龍了,它那猙獰的模樣恐怕成為了不少孩子童年的噩夢。
  • 骨骼「驚奇」,尺寸驚人,亞洲首例!中國離恐龍「挖掘」又近一步
    每當提及「恐龍」二字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對其充滿了疑問:恐龍到底是怎樣的存在,恐龍的真實面貌是否像如今人們所描繪的那樣「兇殘」?恐龍為何會突然滅絕?種種疑問足以體現出了恐龍的「神秘感」。要說恐龍是人們所幻想出來的話,這一句話如果是放在以前,或許很多人都相信,畢竟誰都沒有親眼見過。但放在當下的話,或許誰都不會相信恐龍是人們所幻想出來的一種生物,同樣的,也不相信恐龍沒有存在過。之所以恐龍會「突然」滅絕,網上可謂是流傳著各種版本,有人說恐龍的滅絕是因為一次隕石與地球之間的碰撞,從而致使恐龍就此走向了滅絕。
  • 侏羅紀怪蜥神似恐龍,鱗片硬過石頭,嚼骨頭就像嚼麵包棍
    僅從外觀來看,犰狳蜥像極了白堊時代的恐龍,如果沒見過犰狳蜥你肯定會尖叫:我發現了恐龍,這也就說明了犰狳蜥有多像恐龍了。犰狳蜥屬於蜥蜴亞目,其實說白了,犰狳蜥就是蜥蜴,只不過在熱帶沙漠環境下,進化了很多保護自己的裝備。犰狳蜥在野外以家庭為群居單位,居住在砂巖區域。
  • 恐龍也有「敏感肌」?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恐龍的鱗片僅是一層簡單保護層或裝飾性皮膚。但是,最近科學家在恐龍尾巴腹側識別出一種獨特的鱗片類型,和現代鱷魚的皮膚感覺器官(ISOs)相似,能夠敏感地接受外界刺激,甚至可能對狩獵有幫助。
  • 恐龍不僅有長羽毛、長鱗片的,還有長毛髮的?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互動科普」 視頻剪輯:檸檬公爵 圖片漢化:小王子 檸檬公爵 資料查找:小王子 檸檬公爵 今天互動科普為大家準備了有趣的視頻,這一次我們要講講恐龍那些鮮為人知的事實
  • 恐龍竟然會用尾巴來釣魚,研究者:它們有獨特的感覺器官
    地球曾經的統治者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的統治者是恐龍,它們是一群來自於三疊紀中後期的生物,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在地球上「遍地開花」,數量驚人。同時,現代古生物學研究也認為,獸腳類恐龍也可能是鳥類的祖先,也就是說,獸腳類恐龍中的某一種,進化成為了鳥類。從目前已知的情況來看,很可能是小盜龍最終經過演化,變成了最早的鳥類。
  • 羽毛是從鱗片演化來的嗎?
    但是科學界過去對鳥類羽毛的起源了解甚少,唯一的一個只是「鳥類的羽毛和爬行動物的鱗片同源」或「羽毛起源於爬行動物」。九十年代以來發現於我國遼西地區的帶毛恐龍使羽毛的起源問題成了古生物學界的一個熱點,也成了公眾關注的話題之一。始祖鳥是公認的最原始的鳥類,但是它並沒有對羽毛起源問題提供多少信息,因為它的羽毛與現代鳥類的羽毛幾乎完全不同。
  • 化石研究發現「霸屏」小恐龍
    烏比拉哈拉小恐龍的藝術渲染照 圖片來源:Paleocreations.com這種被稱為烏比拉哈拉(以當地圖皮印第安人的名字命名,意為「長矛之王」)的恐龍,其內部骨架與上一個侏羅紀時期的許多小恐龍無異,但其外形擁有豔麗的鬃毛,同時還具有從肩部突出的兩個完全獨特的、堅硬的緞帶狀結構。
  • 這種蜥蜴長得像迷你版恐龍,後背長滿棘狀鱗片威風凜凜
    恐龍已經逝去六千五百多萬年了,但是今時今日依然存在著長得像恐龍的生物,比如與恐龍一樣同屬於蜥形綱的鬣蜥科動物——刺尾鬣蜥。說到刺尾鬣蜥相信不少小夥伴們都還記得前些日子我們曾科普過一種刺尾巨蜥,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刺尾鬣蜥與刺尾巨蜥可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前者屬於鬣蜥科而後者屬於巨蜥科,血緣關係是非常遠的。在分布區域上刺尾鬣蜥與刺尾巨蜥也是天差地。
  • 已知最小的恐龍,竟然不是恐龍而是蜥蜴
    古生物學家曾以為,一塊被琥珀包裹的化石屬於一隻蜂鳥大小的恐龍。現在,它被重新歸類為一種大眼睛的蜥蜴。這種史前鳥類被認為是恐龍譜系的一部分,這塊化石因此被當作迄今為止最小的恐龍化石。然而,最初的化石只是一個頭骨,身體的其他部分未知。現在,一組古生物學家確認了第二份眼齒鳥化石,其中包含頭骨和身體的其他部分。這塊化石證實,這種生物實際上是一種蜥蜴,而且是一種非常奇怪的蜥蜴。
  • 首次發現世界上最小恐龍 以蚊子等為食
    翼龍專家汪筱林立即判斷出這是一具翼龍的化石,他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小的翼龍化石。小翼龍的化石被帶回北京,然後由專業的化石清理師進行細緻的修復。由於化石太小,化石的修復往往要用上顯微鏡才行。當化石被修復之後,科學家們看到了一隻小翼龍的化石。由於之前從來沒有發現過這麼小的翼龍化石,大家甚至以為發現的是一隻翼龍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