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記者 馮斌木 通訊員 許麗芳)如果把人生看做一段旅程,那麼殯儀館就是「人生終點驛站」,而「殯儀人」作為驛站的驛長、驛吏,他們默默地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讓生命的告別更加溫情,讓親屬的心靈得到撫慰。今年清明節期間,廈門網推出對話「殯儀人」系列,記者走進廈門市殯儀服務中心懷祥禮儀,探訪殯葬禮儀師、葬禮策劃師、禮儀出殯師和生前契約推廣專員,聽他們講述「殯儀人」的那些事,以及他們對生與死的感悟,藉此讓更多的市民和網友對「殯儀人」,對殯儀行業有更深的了解。今天,廈門網對話的「殯儀人」是廈門市殯儀服務中心懷祥禮儀客服部禮儀出殯師譚東文。
記者:禮儀出殯師的工作就是抬棺麼?
譚東文:其實作為一名福澤園的禮儀出殯師,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送別逝者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路,就是大家經常說的抬棺;其次就是協助靈堂的管家全程為在福澤園治喪的家屬服務。其實禮儀出殯師和靈堂司儀是相互配合的,我們會根據前來福澤園治喪的家屬的需要,布置好靈堂,陪伴家屬夜間守靈,司儀主持告別儀式,親友告別,再由禮儀出殯師以最莊嚴之禮送別逝者。我們必須配合司儀引導家屬進行供飯、獻花、獻茶等儀式,對家屬進行心理撫慰,引導宣洩哀思,坦然面對死亡,送逝者走完最後一程。
記者:禮儀出殯師要經過什麼特殊的訓練麼?
譚東文:在福澤園,禮儀出殯師需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正式上崗的,包括站軍姿、鞠躬等。練習鞠躬時,身體真的要呈90度,還要長時間保持。站軍姿時,為了保持姿勢到位,手指縫間要夾撲克牌,下巴和脖子之間也要撐一張撲克牌,只有撲克牌不掉,才說明動作準確。雖然辛苦,但殯儀工作是嚴肅而莊重的,所有的訓練都是為了呈現出一場完美的告別,讓逝者更有尊嚴的離開。
記者:這些訓練很像嚴格的軍訓,工作中用處大麼?
譚東文:我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2016年超強颱風「莫蘭蒂」登陸廈門,我是四川人,從小只在電視上看過颱風,第一次就經歷了超強颱風還真是印象深刻。「莫蘭蒂」中心是晚上凌晨登陸,但是14日白天風力就很大了。當時有一家家屬原定的是在14日上午11:30出殯的。那位逝者生前因腦溢血突然離世的,身體比較健壯,是一位運動員。記得當時我和其他五位禮儀出殯師抬起棺木的時候,稍微有點吃力。等到往外走踢正步時,就覺得比以往任何一次抬棺都要難:一是因為逝者體重,而風又特別大,天空也在下著雨,在踢正步的同時保持棺木平衡有點困難。多虧了平時公司對禮儀出殯師的嚴格訓練,也源於我們每個人強烈的責任感,於是六個人就頂著風雨,一步一步護送著逝者走完這最後一程。
記者:當初為什麼會選擇這份工作?
譚東文:我老家是四川的一個小鎮,我的外公在我初中的時候過世,因為他在鄉下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鄉裡像他這樣有名望的長者去世,是要守靈14天,風俗儀式的這段時間對我的影響特別大,那些對逝去親人的悲痛和那些莊嚴的告別儀式,讓我久久不能忘懷。在報考大學時看到有這個殯葬專業,突然就覺得自己的未來與這一行是離不開了。當時填寫志願的時候還是挺惶恐的,沒想到家裡人特別支持我。當時我剛從學校畢業,而廈門市殯儀服務中心懷祥禮儀正好在學校進行校園招聘,於是我就報名參加,經過層層選拔和面試,非常榮幸成為了福澤園的一名禮儀出殯師,一直堅持到現在。
記者:你經歷過最難以忘懷的告別是什麼時候?
譚東文:曾經經歷過一次難以忘懷的告別,一個才3歲大的小朋友因突患疾病而離開了這個世界,孩子的爸媽非常傷心,幾度暈厥。那天,整個公司都瀰漫著傷心的氣氛,大家好像也達成了一致,一定要讓這個小天使好好地走完這最後一段路。整個靈堂被創意布置成了一個兒童臥室,機器貓玩偶、喜洋洋等等,供桌上擺著孩子生前最愛吃的餅乾、牛奶和水果;背景音樂也換成了孩子和母親曾最愛的莫裡哀的《藍色的愛》。
雖然孩子爸媽沒有要求禮儀出殯服務,但公司決定為孩子舉行莊重的六人出殯儀式。當抬起棺木的那一剎那,我想我們六位禮儀出殯師的心一樣,肩膀重量是那樣輕,但心卻是如此沉重。在孩子進火化的那一刻,我們六位禮儀出殯人員也為孩子唱起了莫裡哀的《藍色的愛》:「沒有你,我的世界是藍色(憂鬱),我的生活是灰色,我的眼睛是紅色(哭的),我孤獨的夜是漆黑。」希望天堂那邊,在母愛的光芒庇佑下她永遠不會孤單。孩子的爸媽當時是流著淚對所有的工作人員說著感謝的。在別人最脆弱的時候,我能幫到他們,就覺得這個職業很神聖!
記者:你認為「殯儀人」在生與死中扮演什麼角色?
譚東文:我一直在想,如果生與死之間真的有一道輪迴的門,那麼福澤園的這些禮儀出殯師就是守在這扇門邊,堅定地守護著每一位逝去的人最後的尊嚴的使者,這也是我工作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