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影視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出殯以及下葬的場面,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一下古代出殯時的講究,而這些講究有什麼說法呢?
中國古代喪葬制度當中包括埋葬制度和居喪制度,其制度都有著等級的劃分,繁縟的形式。喪葬除了國家法典的規定,還有民間相沿成俗的做法,反映人們的倫理思想以及宗教觀念。喪指的是哀悼死者的禮儀,葬指的是死者遺體的處置方式,而喪葬的過程中大致可以分為送終、報喪、入殮、守鋪、擱棺、居喪、弔唁、接三、出殯、落葬等。
每一個步驟都有著講究,例如送終是老人垂危之時,直系親屬守在身邊,聽老人遺言直到去世,而且老人臨危時,把老人從臥室移到正庭中臨時鋪的板床上,在較窮的地方用臨時卸下來的門板充當,認為人在床上死,靈魂會被吊在床中,會無法超度;報喪時孝子穿著孝服,戴孝帽,去到別人家,是不能進門,有人來迎接,無論長幼,皆要叩首;在死者入棺前,要整理其容貌,如刮臉、換擦洗身和穿壽衣等,再用白綢蓋面,民俗中不可給死者穿皮衣皮褲,要不死者會轉世為獸,給死者穿衣,不能將眼淚滴到死者身上,要不做夢時見不到死者;要選擇吉日安葬死者,所以可能會停柩在家,俗稱"擱棺"或"停棺",而"擱棺 "的習俗在古代常見,一般會擱七天,有的甚至十幾天,幾個月,現今不常見,即使有時間也不會長。
中國作為歷史大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而喪葬制度以及做法,也是反映了古時人的思想與觀念,有些喪葬民俗也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