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安撫:遇意外孩子嚇哭瞬間,媽媽反應太機智了

2020-12-05 阿瓜阿果

聊聊孩子遇意外後,心情害怕的應對法。

最近有媽媽說了這樣的經歷:一天,媽媽帶女兒到玩具展買玩具,途中發生意外,人太多,她的女兒不知被人擠到哪裡去了……心急如焚地找了很久,才通過工作人員的廣播,找到了女兒。當母女倆碰面時,小女孩明顯被嚇壞了,渾身顫抖……回家後,小女孩不敢洗澡、不敢睡覺,更不敢出門,緊緊地跟著媽媽。

這位媽媽問:「孩子被嚇壞了怎麼辦?無論媽媽怎麼保證『以後一定不放手』都沒用……」

我想起了幾年以前的一個經歷。

當年,兒子4歲,我帶他到公園划船。當我們劃了一圈後回程,我先下船,正想牽著他下船,沒想到電動船突然自發啟動,自動開啟帶著兒子離開了岸邊,並慢慢地駛向了湖中央。當時只有兒子一個人在船上,他沒有哭,但是我看見他雙手緊緊拽著船身,小小身子也繃得緊緊的。我努力克制自己:大人不害怕,孩子才不會害怕。

我大聲叮囑他扶好,當救生員跳入湖中,把船拉回岸邊後,我故意大聲歡呼:「哇,瓜瓜很勇敢!你剛剛挑戰成功了『勇敢遊戲』,你是今天唯一的小勇士!」我朝疑惑不解的救生員擠著眼睛。雖然有些困惑,也有些驚訝,可瓜瓜聽到我的話後,臉上的恐懼慢慢地消失。

換一個角度進行「暗示」,幫助孩子不害怕

心理學家們曾經做了一個類似這樣的實驗:比如他們召集了一群孩子走一道鐵索橋。有一半孩子臨出發前,被讚揚為「勇敢的孩子」,另一半孩子卻沒有這樣的讚揚。當他們來到鐵索橋前,曾經被讚揚「勇敢」的孩子大部分都穿過了鐵索橋,而那些沒有被讚揚的孩子,幾乎有一半不敢穿過。這便是積極暗示帶來的力量。

當孩子沉浸在恐懼中,父母嘗試換一個巧妙的角度進行「暗示」,改變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脫離負面情緒的控制。幼兒說稱之為安撫步驟一

因為意外,孩子被嚇壞了,已經表現出不良行為,怎麼辦?

孩子們在成長中,難免會經歷一些意外和讓他們害怕的事情:比如孩子因為吞了果凍,經歷短暫噎堵而害怕;比如孩子與別人搶玩具,經歷不小心摔下樓梯而害怕;比如孩子經歷不小心被大人鎖家裡而害怕;比如孩子因為不小心看了恐怖情節的電視節目而害怕;比如孩子因為突然散架的椅子摔地上而害怕;比如孩子一個人進了升降電梯……

很多孩子遭遇意外驚嚇後會害怕,心神不寧、緊張、做噩夢、安全感缺失是常見的表現,部分孩子由於經歷過於嚴重的意外而長時間處於精神緊張的狀態,並且影響了正常的活動和生活,這種嚴重的表現,可以歸類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了。大部分情況下,年幼孩子極少會得「創傷後應激障礙」。面對孩子日常的驚嚇,幫助孩子「成功地走一次」,是個不錯的心理平復的做法。

如何幫助孩子「成功地走一次」?

一般來說,孩子經歷意外後受到驚嚇,會抗拒回到意外發生的地點、會抗拒相似的情景、會拒絕相似的行為、會拒絕接觸相關的東西,他們看似把恐懼關在門外,事實上他們正遭受恐懼的侵襲。當孩子能把心靈的那扇門打開,讓恐懼感進來,細細地觀摩和接觸,當孩子真正嘗試直面恐懼時,恐懼感反而會降低。所以適當地帶孩子「成功地走一次」,能抹除曾經的陰影,幫助孩子成長。就像一個小嬰兒學走路時被小石頭絆倒了,媽媽鼓勵小嬰兒重新走一次,小嬰兒便會越走越有自信。

經歷了划船事故後,我又一次帶孩子去同一個地點划船。那一次毫無意外,他下船後感覺很心安:「媽媽,我下次如果一個人在船裡,我可以等救生員,靜靜地待在船裡很安全。」意外有時是成長的機會,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心理創傷並不存在,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幼兒說稱之為安撫步驟二

孩子從小的安全教育不可少

雖然意外有時是成長的機會,但不是所有意外都是成長的機會,有時是不可挽回的悲劇。比如孩子永遠走失,比如孩子被熱水燙傷臉部而毀容……這樣的孩子和家庭,不僅心理創傷大,陰影也難以抹除。所以預防事故是關鍵:

比如不讓年幼的孩子吃果凍、花生;比如不讓孩子們在樓梯口玩玩具;比如大人出門丟垃圾時要留意風會不會把門關上;比如孩子看電視時限制節目;比如不讓幼小的孩子一個人進電梯;比如大人上街要牽好孩子的手,以防走丟……

難怪有人說,育兒是一項比「鐵人三項」還要艱巨的任務,父母不僅要當好父母,有時還需要當「醫生」、當「警察」……甚至是「巫師」。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相關焦點

  • 「媽媽,床下有怪物!」,安撫寶寶情緒最無效,打敗恐懼才是關鍵
    莉莉爸這才反應過來,孩子也在一旁跟著看恐怖電影,這對於4歲的莉莉可是第一次看到恐怖畫面,莉莉爸連忙抱起莉莉,迅速轉臺。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回來的莉莉媽發現孩子一直蜷縮在被子裡,大夏天的這樣不是捂壞了,莉莉媽忙把孩子的被子拽下來,沒想到小莉莉尖叫哭泣起來。
  • 被自己的「屁」嚇哭,寶寶都是易受驚體質?寶寶受驚,試試這樣做
    好多小寶寶都是「易受驚體質」,他們不僅會被自己放的屁嚇到,還會被自己肚子裡「咕嚕咕嚕」的聲音嚇哭,有時候尿個尿也能把自己嚇哭……網上還有一個視頻,好多小寶寶打嗝的時候,滿臉的茫然,大概是不知道為啥,自己會這個樣子吧。小寶寶真的很容易受到驚嚇,被自己嚇到,也是很萌、很可愛了。
  • 孩子誤拿502當眼藥水,還好寶媽反應機智,醫生點讚孩子平安
    對於新手爸媽來說,需要面對的問題更多,尤其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和暫時沒有出現的危險,可能都讓新手爸媽束手無策。不過,下面這位媽媽的解決方法,卻讓醫生都讚不絕口。月齡的女兒已經2歲了,正是活潑可愛的時候,但也因為才學會走路不久,總是給媽媽添很多麻煩,月齡說:「這小丫頭,別看是女孩,可平時一點女生的樣子都沒有。」
  • 孩子驚慌失措,父母該怎麼做?幾個方法幫孩子克服恐懼
    還記得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裡面的孩子害怕蟲子,家長下意識的也是告訴孩子沒什麼危險,不會受到傷害。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父母在碰到孩子害怕時的第一反應也是跟孩子講道理,但當孩子陷入恐懼中的時候,理性的說法是沒什麼用的,孩子還是會恐懼。
  • 萌娃散步被自己影子嚇哭火了,網友:一路「尾隨」,還張牙舞爪!
    小女孩的家人見狀,只好抱起小女孩進行安撫,她才漸漸地止住了哭聲…… 看完這段視頻之後,網友們紛紛在評論區裡「支招」: 網友A:家長可以先安撫,然後再藉機教他一下,你揮手,影子也揮手,你鞠躬,影子也鞠躬,這樣既能緩解小朋友的恐懼,也能夠教她懂得什麼是禮貌。
  • 孩子在朋友家打碎一隻碗,嚇哭了自己,這位媽媽的做法值得學習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媽媽都不願意帶孩子去別人家做客,因為孩子是不可控的,如果在朋友面前出醜是很麻煩的事兒,可是盛情難卻,有的時候,人家邀請了,或者是說一些家庭聚會等原因,不得不帶上孩子。
  • 寶寶害怕聲音,家長如何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結果,寶寶很快把玩偶扔在了地上,害怕的抱住媽媽的腿。媽媽把自己的手放了進去,並在一旁鼓勵寶寶說,「這是手指玩偶。」但是,寶寶還是很害怕,怎麼都不要這個玩具了。小朋友真的是一張白紙,大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寶寶對於一個新事物最初的認知。媽媽希望你能成為一個勇敢的孩子。可惜,媽媽一個人的影響力實在太有限了!
  • 並非受到驚嚇,父母要正確安撫
    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相信很多媽媽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自己的寶寶一出門見到陌生人就哭個不停,這讓自己和旁人都比較尷尬,明明對方什麼都沒做,孩子就哭了,實在是令人感到難堪。案例莉莉是一個1歲寶寶的媽媽,最近天氣炎熱,莉莉總是喜歡帶著寶寶去樓下乘涼。
  • 3歲熊孩子,錯把502膠水當成眼藥水,媽媽做法被醫生稱讚:機智!
    當孩子發生危險時,父母的第一應對措施很重要,不少年輕父母沒有帶娃經驗,在孩子發生危險後著急亂了手腳,如果能夠提前了解應對措施,也許能將傷害降低到最小。3歲熊孩子,錯把502膠水當成眼藥水,媽媽做法被醫生稱讚:機智!工作狂的小王有個3歲的兒子,白天讓老人幫忙帶娃,晚上孩子就跟自己一起睡。小王有個習慣,每天晚上加班創作,兒子在一邊安靜地玩玩具。
  • 「我害怕」,用這三把「鑰匙」,打開孩子心理恐懼的「鎖」
    父母不要認為孩子事多,孩子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恐懼。父母要適當給予孩子安撫,讓孩子減少恐懼感。◆6-9個月的寶寶到這個階段就開始恐懼陌生人了,也就是通常說的「認生」。◆1-2歲的孩子這時的孩子與母親分開會覺得恐懼,一般表現是大哭不止,也就是通常說的「分離焦慮」。
  • 小時候被蟲子嚇,長大後害怕蟲子,如何化解孩子的「不合理恐懼」
    恐懼是人的三大基本情緒之一,是人類自我保護性反應之一,恐懼的存在有它的必要性。但是,還是有必要分清什麼是「合理恐懼」,什麼是不合理恐懼。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有些恐懼對孩子起著成長的作用,還有一些恐懼會傷害到孩子。「合理恐懼」VS「不合理恐懼」一個小朋友看到門外有一隻小雞,十分高興,於是便要開門跑過去,一不小心,手指被門夾到了,痛徹心扉。
  • 爸媽育兒寶典系列 孩子怕黑怕狗?——如何完美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恐懼症會導致孩子對某個物體或情況的過度的、無法控制的恐懼,這種恐懼會強烈到擾亂正常的生活。(其他單獨的焦慮症還有社交恐懼症、廣場恐懼症。比如廣場恐懼症的特點是害怕並避免令人感到困窘、無助或尷尬的場合。)有9%的兒童和青少年患有「特定恐懼症」。所以這只是少數情況,大多數都不需要太擔心,而且也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
  • 「喝下去」,4歲男孩誤食乾燥劑,寶媽機智的做法救回了孩子
    前幾天,金金嚷嚷著要吃零食,媽媽就給金金拆了薯片,在吃薯片的時候,趁著媽媽不注意的時候,直接抓起乾燥劑往嘴裡面塞,嘴裡一直咀嚼著,媽媽以為金金吃了薯片,便沒有理會,一會兒之後,金金一邊嘔吐一邊哭著要媽媽,看到金金嘔吐,媽媽受到驚嚇,迅速打開孩子的嘴,發現孩子嘴裡有乾燥劑的包裝,心急如焚的媽媽趕緊把沒有吞咽的乾燥劑拿出來,急忙拿來牛奶,安撫著孩子:"喝下去!",急忙帶孩子去醫院。
  • 你知道孩子害怕打雷,可你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怕嗎?
    那麼家長要怎樣做,才能夠減少寶寶對雷電的恐懼呢?寶寶怕雷是正常的對於一歲以下的寶寶來說,巨大的聲音,和光線的強烈刺激是造成恐懼的主要原因。寶寶出生後需要慢慢地熟悉外界環境,突然或者陌生的光線、聲音、刺激都會讓他感到害怕。而對於一歲以上的寶寶來說,對暴雨雷電的恐懼,有可能是父母給傳遞的。
  • 「它總盯著我看」,4歲女兒被千元玩具嚇哭,3類玩具別給孩子買
    014歲女兒被媽媽送的千元玩具嚇哭圓圓的寶貝閨女今年4歲,平時上班也沒有太多時間在家陪伴,難免有點內疚。今年兒童節,圓圓想著送女兒一個特別的禮物,她看中了一款精美的洋娃娃,雖然價格上千,但想到女兒收到後開心的笑臉,還是咬咬牙買了下來。
  • 貓咪發生應激反應了怎麼辦?安撫情緒有靜心寶
    而在獸醫看來,這所謂的喜怒無常,其實是因為貓咪太過於敏感,會因為身邊小小的動作而被刺激到做出反應,也就是醫學上被稱作的應激反應。和人一樣,在面對陌生危險等事物的刺激時,人類會產生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腎上腺素分泌等情況,而對於貓咪這種非常敏感的寵物來說,這樣的生理反應會更為劇烈,同時會伴隨著情緒激動、自我防禦、緊張、焦慮、害怕等心理反應。
  • 你會正確給寶寶用安撫奶嘴嗎?嬰兒用安撫奶嘴方法不對,弊大於利
    很多寶媽都認為,安撫奶嘴是帶娃的「神器」,因為寶寶吃得足夠飽了還要繼續吸吮,安撫奶嘴就可以滿足這一需求。但也有一些寶媽認為,給寶寶使用安撫奶嘴,影響孩子的牙齒發育,而且寶寶習慣了就很難戒掉。那麼,安撫奶嘴該不該用?在決定使用之前,媽媽先要權衡使用安撫奶嘴的利與弊。01.給嬰兒使用安撫奶嘴,有什麼好處?減少孩子的哭鬧,使疲憊的媽媽得到暫時的休息。
  • 寶寶哭鬧嚴重安撫困難?爸爸媽媽要注意了!這是高需求寶寶的表現
    如果你也在育兒過程中感覺到困惑或者挑戰,那麼請一定要關注我,「蘇主任Talk」讓你輕鬆育兒,孩子成長健康又快樂!各位寶媽寶爸,大家好。今天蘇主任要對你們進行靈魂拷問了,你們真的對自己的孩子完全了解嗎?許多父母和朋友也有類似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孩子這麼不一樣?有時候一家人圍繞著寶寶團團轉都忙不過來,身心都累,這時候就要考慮你們的寶寶是否是高需求寶寶了。
  • 安撫奶嘴,你用對了嗎?
    名人的孩子都在用安撫奶嘴,是不是安撫奶嘴會有非常大的治癒作用呢?二、安撫奶嘴?原來我們理解錯了聽到「安撫」這兩個字,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焦慮大哭的孩子。莫非安撫奶嘴就是因此而誕生的?或許最早發明這個東西的時候,的確有發明者的理解,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安撫奶嘴更重要的作用或許並不是像我們之前理解的那樣。
  • 孩子膽小害怕時,家長別只會說「別怕」,這才是克服恐懼的良藥
    娟兒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小的時候總是會有很多恐懼的事物,他們怕黑,怕一個人走路。當孩子感到恐懼的時候家長往往會說「別怕」,可是安慰式的教育好像並不能幫孩子戰勝恐懼。小張的兒子10歲了,平時十分乖巧懂事,只是兒子有一個缺點讓小張很是苦惱,那就是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