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孩子遇意外後,心情害怕的應對法。
最近有媽媽說了這樣的經歷:一天,媽媽帶女兒到玩具展買玩具,途中發生意外,人太多,她的女兒不知被人擠到哪裡去了……心急如焚地找了很久,才通過工作人員的廣播,找到了女兒。當母女倆碰面時,小女孩明顯被嚇壞了,渾身顫抖……回家後,小女孩不敢洗澡、不敢睡覺,更不敢出門,緊緊地跟著媽媽。
這位媽媽問:「孩子被嚇壞了怎麼辦?無論媽媽怎麼保證『以後一定不放手』都沒用……」
我想起了幾年以前的一個經歷。
當年,兒子4歲,我帶他到公園划船。當我們劃了一圈後回程,我先下船,正想牽著他下船,沒想到電動船突然自發啟動,自動開啟帶著兒子離開了岸邊,並慢慢地駛向了湖中央。當時只有兒子一個人在船上,他沒有哭,但是我看見他雙手緊緊拽著船身,小小身子也繃得緊緊的。我努力克制自己:大人不害怕,孩子才不會害怕。
我大聲叮囑他扶好,當救生員跳入湖中,把船拉回岸邊後,我故意大聲歡呼:「哇,瓜瓜很勇敢!你剛剛挑戰成功了『勇敢遊戲』,你是今天唯一的小勇士!」我朝疑惑不解的救生員擠著眼睛。雖然有些困惑,也有些驚訝,可瓜瓜聽到我的話後,臉上的恐懼慢慢地消失。
換一個角度進行「暗示」,幫助孩子不害怕
心理學家們曾經做了一個類似這樣的實驗:比如他們召集了一群孩子走一道鐵索橋。有一半孩子臨出發前,被讚揚為「勇敢的孩子」,另一半孩子卻沒有這樣的讚揚。當他們來到鐵索橋前,曾經被讚揚「勇敢」的孩子大部分都穿過了鐵索橋,而那些沒有被讚揚的孩子,幾乎有一半不敢穿過。這便是積極暗示帶來的力量。
當孩子沉浸在恐懼中,父母嘗試換一個巧妙的角度進行「暗示」,改變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脫離負面情緒的控制。幼兒說稱之為安撫步驟一。
因為意外,孩子被嚇壞了,已經表現出不良行為,怎麼辦?
孩子們在成長中,難免會經歷一些意外和讓他們害怕的事情:比如孩子因為吞了果凍,經歷短暫噎堵而害怕;比如孩子與別人搶玩具,經歷不小心摔下樓梯而害怕;比如孩子經歷不小心被大人鎖家裡而害怕;比如孩子因為不小心看了恐怖情節的電視節目而害怕;比如孩子因為突然散架的椅子摔地上而害怕;比如孩子一個人進了升降電梯……
很多孩子遭遇意外驚嚇後會害怕,心神不寧、緊張、做噩夢、安全感缺失是常見的表現,部分孩子由於經歷過於嚴重的意外而長時間處於精神緊張的狀態,並且影響了正常的活動和生活,這種嚴重的表現,可以歸類為「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了。大部分情況下,年幼孩子極少會得「創傷後應激障礙」。面對孩子日常的驚嚇,幫助孩子「成功地走一次」,是個不錯的心理平復的做法。
如何幫助孩子「成功地走一次」?
一般來說,孩子經歷意外後受到驚嚇,會抗拒回到意外發生的地點、會抗拒相似的情景、會拒絕相似的行為、會拒絕接觸相關的東西,他們看似把恐懼關在門外,事實上他們正遭受恐懼的侵襲。當孩子能把心靈的那扇門打開,讓恐懼感進來,細細地觀摩和接觸,當孩子真正嘗試直面恐懼時,恐懼感反而會降低。所以適當地帶孩子「成功地走一次」,能抹除曾經的陰影,幫助孩子成長。就像一個小嬰兒學走路時被小石頭絆倒了,媽媽鼓勵小嬰兒重新走一次,小嬰兒便會越走越有自信。
經歷了划船事故後,我又一次帶孩子去同一個地點划船。那一次毫無意外,他下船後感覺很心安:「媽媽,我下次如果一個人在船裡,我可以等救生員,靜靜地待在船裡很安全。」意外有時是成長的機會,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心理創傷並不存在,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幼兒說稱之為安撫步驟二。
孩子從小的安全教育不可少
雖然意外有時是成長的機會,但不是所有意外都是成長的機會,有時是不可挽回的悲劇。比如孩子永遠走失,比如孩子被熱水燙傷臉部而毀容……這樣的孩子和家庭,不僅心理創傷大,陰影也難以抹除。所以預防事故是關鍵:
比如不讓年幼的孩子吃果凍、花生;比如不讓孩子們在樓梯口玩玩具;比如大人出門丟垃圾時要留意風會不會把門關上;比如孩子看電視時限制節目;比如不讓幼小的孩子一個人進電梯;比如大人上街要牽好孩子的手,以防走丟……
難怪有人說,育兒是一項比「鐵人三項」還要艱巨的任務,父母不僅要當好父母,有時還需要當「醫生」、當「警察」……甚至是「巫師」。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