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承賢 翻拍
南海網11月24日消息:由海南師範大學生物系———海南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研究中心、海南省吊羅山林業局主辦的「保護雨林,珍愛水獺」——— 海南水獺保護綠色行動將於11月25日啟動。本次考察活動將沿著水獺主要棲息的地方———陵水縣吊羅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尋找水獺生活足跡。據悉,此次考察活動是海南首次舉辦的保護宣傳活動,來自海南師範大學、省林業局、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等專家將對水獺活動蹤跡進行考察。
由於水獺處於山體溪流環境生物鏈的較高位置,它的活動情況能幫助考察者對該地域的生態環境作出正面評價。 據介紹,水獺屬哺乳綱、食肉目、鼬科,全世界有7 屬13種,我國有3屬3種,海南2屬2種分別是歐亞水獺和小爪水獺。在我國,水獺被列為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是典型的水陸兼棲哺乳動物,水獺不僅僅是溼地的象徵,而且也是清潔的、健康的河流系統的指示動物,是環境的探針,它們的生存狀況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存狀況。
水獺的經濟價值主要是其毛皮,其特點是外觀華美,手感輕軟,皮板堅韌,幾乎不為水濡溼,能御嚴寒,價格甚高。在國產皮裘中只有少數種類在質量上勝過它,在海南軟毛獸中堪稱第一。另外水獺的肝能治虛勞、咳嗽;其四肢、肉、膽也有藥用價值。雖然現在禁止偷獵比過去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仍然有零散的偷獵現象。 近年來由於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的變化,獵取其毛皮已經不再是其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主要影響其數量的是人類的活動。如工程開發,築路,人為幹擾,過渡捕撈對水獺棲息環境造成的影響,另外保護區內電魚,炸魚,藥魚等問題屢禁不止,造成對水獺棲息地的破壞和食物短缺。
目前世界上水獺的數量正在急劇下降,已經引起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然而在我國對水獺的關注卻還不夠。國內對水獺的研究相當有限,文獻資料極其匱乏,水獺作為一種水陸兼棲型獸類,對環境變化有強的敏感性,對其的研究價值是巨大的。
水獺很愛乾淨 糞便愛排在岸邊
根據安排,考察組將沿著吊羅河段進行實地考察。由於水獺很愛乾淨,排糞便時不直接排在溪水裡,而是排在河溪岸邊的石頭上,且與別的野生動物不一樣的是,水獺喜歡吃河溪裡的小魚小蝦,因此排出的糞便裡通常都有小魚小蝦的殘體。 據介紹,本次考察,考察組將以水獺的糞便(通常黑色)為線索,尋找水獺的蹤跡和分布。
據吊羅山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吊羅河流域經常發現水獺的足跡,村民們有時能看到水獺。由於水獺對環境很敏感,因此經常選擇在夜晚活動。因此,為了更好的觀察到水獺,考察組還專門帶來了紅外線攝相機,以期夜晚能清晰地拍攝到水獺。此外,考察組將以水獺為例來作宣傳,通過圖片為人們展示水獺的形態特徵,並舉辦「保護雨林,關愛水獺」籤名活動,讓人們認識水獺,了解水獺,保護野生動物,提高人們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水平。
2004年,瓊港生態學者日前在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偶然發現國家Ⅱ級野生保護動物水獺的新鮮糞便。據介紹,水獺在海南的活動蹤跡已有20餘年,但無圖片和文字記錄。 專家介紹,生存於海南的水獺有水獺和小爪水獺兩種,均為國家Ⅱ級野生保護動物。最後一次對海南水獺的文字記錄出現在廣東省昆蟲研究所動物室和中山大學生物系1983年出版的《海南島的鳥獸》一書中。
水獺一般棲息在水域較緩、水流清澈的河灣地段,主要以魚為食,壽命約6年左右,一生只生兩胎,繁殖率很低。國內水獺曾遍布於南北各地包括臺灣和海南島。
責任編輯:甘晨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