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娛樂專稿 (文/學媛)
這是一個簡單的常規線性敘事的小故事,儘管這部戲爺孫之間的故事極為簡單,但是卻有著明確的主題立意:傳承,而且在製作上十分細緻。
影片講述了爺爺讓孫子請難得回來一次的何老師唱小戲文,孫子礙於巨大的開支極不想為爺爺做這件事,但是最終還是在爺爺的要挾下請了何老師來唱戲。計劃聽七天戲的爺爺,因為中途出現意外,然後向孫子講述了自己想聽何老師唱戲的原因。
整個故事都在圍繞著何老師這個虛的人物進行,她不斷的從爺爺的嘴中出現,是一條看不見的故事線,她在整個影片中都是以背影的形式出現,僅僅在最後時出現了半張側臉,與其說何老師是唱戲的,不如說何老師就是小戲文。由牛犇飾演的爺爺是老一輩人的代表,幾十年過去了,依舊難忘當年聽何老師唱的小戲文,小戲文成為他年輕時美好的記憶。故事中人物要有所行動,劇情才能繼續發展,爺爺對小戲文的追隨推動著影片故事的前進。
光影陸離中唱戲的畫面,是中國文化的標誌。影片通過海邊小市明暗的瞬息變化以及戲臺前那塊寫著戲名的小黑板來表明時間的推進,觀看小戲文的人數更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物質化的生活,讓人們慢慢的對小戲文失去了興趣,最後只有爺爺一個人在那裡欣賞,表情裡是一種滿足感,但卻轉而變得難過,他手裡的那把帶著時代感的傘也始終沒有撐開。一種古老文化的逝去,有時候並不是一個人的力量所能挽救的。影片中有個觀戲人群的鏡頭,他們全部都是與爺爺年齡相近的老年人,沒有一個年輕人,這似乎暗示著現代年輕人對這種古老文化的一種漠視,影片中的孫子就是年輕人的典型代表。
爺孫倆關注點以及行為的對比,暗示著兩代人對文化的態度。影片中爺爺的生活中都是何老師的小戲文,他想在有生之年再聽一次當年印在心裡的小戲文,無關乎金錢。但是在孫子的算盤裡,一萬多塊錢真的是一筆巨大開銷,用來聽那幾天的戲,似乎太不值。鏡頭一直在爺爺聽戲與孫子在水產場的兩個場景進行切換,形成了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強烈對比。爺爺聽戲的原因很簡單,簡單的讓人不相信,他就是想看看何老師唱戲的樣子,悲壯的音樂配樂,強烈的特效將幾十年前一個撐傘的舉動描繪的氣勢恢宏,也頗為失落、悲涼,成為爺爺生前一個想補償的遺憾。而在孫子這一代人看來,那點場景算什麼,似乎只有十分刺激的事物才值得這麻木、浮躁的一代人記住,熱烈的觀戲場面對應的是孫子無心觀戲,拿著帳單心疼不已,毫無顧忌的接電話的場景,這暗示出一種對古文化的漠視,再加上孫子遭家人一頓毒打的畫面,更是將這種漠視群體擴大了。
雖說電影的重點是講故事,但是其他方面出彩也能夠為故事著色不少。本片故事簡單,但是在製作上出力不少,最明顯的是演員、燈光、配樂上。著名演員牛犇自不必說,新生演員豐富的表情加上與劇中角色有點相似的本性氣質,將情感表現的很到位。在製作細節上最明顯的就是燈光,戲劇場裡面以及爺爺屋裡強烈的光暈,帶著明顯的打光痕跡,一定是經過精心設計打出的光效,配上真實的小戲文音樂,使場面更加精美,給影片增添了不少筆墨,不過真正畫龍點睛之處還是在最後一場戲。
影片中運用了一個寓意十足、符號化的道具:傘。它不僅在劇情中起著實質的作用,還暗含一種保護、傳承的寓意。在劇情的前段部分,觀眾似乎感覺不到它的用意,但是在最後一場戲中,傘的再次出現,就迅速傳達了主題。爺爺的傘與孫子的傘帶有很強的年代感,爺爺的傘破了,而且始終都沒有再次撐開,表明一個時代的過去。孫子這個人物終於有了「孤光」,從不理解、漠視爺爺的小戲文的態度轉變為支持小戲文的態度。磅礴的大雨和雨中無助的何老師他們,我們可以理解為物慾橫流的時代浪潮中飄搖殆盡的小戲文。看到這一場景,孫子買了好多把傘,那種透明的傘是現代化時代的象徵,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所以他叫上了更多的人來撐傘,他終於替爺爺撐起了傘,影片結束何老師終於露出了一半臉,面對那些處在滅絕邊緣的古老文化,只有更多的人去關注它,才有可能拯救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