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黑水雞、鳳頭鸊鷉、小鸊鷉、普通燕鷗、黑嘴鷗、反嘴鷸、金眶鴴、環頸鴴等水鳥均在生態修復區內有大量繁殖。來到東灘繁殖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嘴鷗,頭部和喙均為黑色,眼後生有一道顯著白色半圓,是傳統國畫中常見的珍稀鳥類。
摘要:盛夏季節,正值候鳥繁殖高峰時節,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各種鳥類忙著求偶、孵卵、育雛,鬱鬱蔥蔥的蘆葦蕩裡鳥鳴聲不絕於耳,仿佛一首美麗的搖籃曲。
盛夏的崇明東灘,蘆葦青青,滿目綠色隨風搖曳,讓人心情愉悅。蘆葦蕩中鳥聲陣陣,黑嘴鷗、須浮鷗等夏候鳥在此銜枚築巢,孕育新的生命;黑水雞、白骨頂也帶著幼鳥穿梭於此,自由自在,別有一番樂趣。解放日報·上觀攝影記者與保護區科研人員聯手,歷時1個月,全面拍攝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夏季候鳥繁殖季,首度向讀者呈現國際大都市的生態島上候鳥繁育鏡頭。
藍天白雲,看似平靜廣闊的天地,其實蘆葦叢中熱鬧非凡,陣陣鳥語不絕於耳。
自東灘保護區開展互花米草生態治理與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以來,項目實施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修復區域內的水鳥數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特別是2017年,水鳥種群數量顯著增加,達到69451隻次。2018年春夏,東灘保護區科研人員在互花米草生態治理與鳥類棲息地優化中試項目一、二、三期區域開展了繁殖水鳥調查,共調查到草鷺、須浮鷗、黑翅長腳鷸、大麻鳽等繁殖水鳥近百巢。此外,黑水雞、鳳頭鸊鷉、小鸊鷉、普通燕鷗、黑嘴鷗、反嘴鷸、金眶鴴、環頸鴴等水鳥均在生態修復區內有大量繁殖。
來到東灘繁殖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嘴鷗,頭部和喙均為黑色,眼後生有一道顯著白色半圓,是傳統國畫中常見的珍稀鳥類。
黑嘴鷗雛鳥。
正在築巢的須浮鷗,巢為浮巢,常漂浮於水中植物上。
須浮鷗常數十隻,甚至上百隻成群營巢,通常營巢於開闊的淺水湖泊和附近蘆葦沼澤地上。
蘆葦叢中,一對須浮鷗已經產卵,雌雄輪流孵化捕食。
剛剛迎來新生命的須浮鷗家庭,雌鳥、雄鳥交替捕食護巢。
須浮鷗飛行輕快而有力,捕食可凌空完成。
須浮鷗懸停餵食,這次的獵物是一隻不小的蝦。
小須浮鷗正在測試剛剛長出的飛羽。
平時對人類退避三舍的候鳥在繁殖季勇氣大增,護巢行為非常果敢。這隻鷗鳥飛到記者鏡頭前大聲宣誓「主權」。
兩隻須浮鷗正在驅趕一隻草鷺。
黑翅長腳鷸群。
黑翅長腳鷸覓食。
正在孵卵的黑翅長腳鷸。
黑翅長腳鷸一家五口。
翩翩起舞的反嘴鷸。
破殼而出的反嘴鷸。
白骨頂遛娃。
黑水雞家長做規矩。
目前已是繁殖時節尾聲,保護區內的幼鳥已經羽翼豐滿,準備開始遷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