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神奇之處除了能夠通過自然選擇作用來淘汰那些不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之外,還會不斷促進生存下來的生物往更加有利的方向發展,食肉動物身上就存在一個明顯的特點,它們很少吃食肉動物。人類作為地球上唯一具有高等智慧的生物,身上自然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我們日常吃的動物通常都是植食性的,例如牛、羊、魚等等,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食肉動物不吃食肉動物呢?這個問題存在諸多說法,下面讓我們來一一了解。
第一種說法認為,食肉動物吃食肉動物需要背負很大的風險,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在自然界中,能夠捕殺到植食性動物甚至是肉食性動物的動物,通常都處於食物鏈的頂端,這樣的動物一般都不會是等閒之輩。如果兩種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碰到了一起,它們可能會嘗試著交鋒,但當一方發現明顯處於弱勢之後,會果斷放棄打鬥,畢竟保命要緊。
如果這時候處於優勢的食肉動物繼續窮追不捨,那麼即使它最後得逞了,也可能弄得遍體鱗傷,因為對方同樣是兇猛的食肉動物,它們並不像食草動物那麼好對付。對於人類這種擁有高等智慧的生物來說更是如此,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知道了從食肉動物身上是得不到好處的,因此他們不會主動捕食它們。
第二種說法認為食肉動物深諳能量的傳遞,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進食。這種說法涉及了食物鏈中的營養級,其中植物是第一營養級,它們主要通過吸收太陽光來獲得能量,而植食性動物作為第二營養級,它們從植物身上獲得的能量並不多,只有植物總能量的10%左右。第三營養級是肉食性動物,它們從植食性動物身上獲得的能量也只有10%左右。如果肉食性動物再以肉食性動物為目標的話,那麼它們能夠最後能夠從單體中獲得的能量遠遠少於從一隻植食性動物身上獲得的能量,這對它們來說非常不划算。
第三種說法同樣與食物鏈有關。雖然食物鏈傳遞能量是逐級遞減的,但是累積重金屬、毒素等有害健康的物質卻是逐級遞增的。尤其是在生態環境汙染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很多處於食物鏈頂端的肉食性動物體內都積累了大量的有害物質,如果這時候肉食性動物再以肉食性動物為食的話,那麼它們不但沒有獲得足夠的能量,反而得到了大量的有害物質,這是得不償失的。然而對於自然動物來說,它們哪裡懂得有害物質逐級累積的道理,也只有人類能夠明白這一點,所以這種說法來解釋人類的選擇更為合適。
最後一種說法是肉食性動物的肉質並不如植食性動物好,因為肉食性動物為了捕獵經常運動,所以它們的肌肉比較堅韌,吃起來口感會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