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多家出版社不約而同地推出了一批研究回顧上世紀80年代中國當代文學的圖書。上世紀80年代無疑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異常光輝璀璨的十年,出現了一批被稱為中國文壇黃金一代的作家,誕生了許多足以載入文學史冊的作品。而今天,當我們回顧審視那個時代的文壇,除了「重讀八十年代」之外,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他們親歷了許多重要時刻,也具備用文字回應和解釋歷史的能力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在今年,就有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一個人的文學史》、中信出版社的 《重讀八十年代》、上海書店出版社的《「80年代文學」研究讀本 》、中國社科院出版社的 《激情的樣式——20世紀80年代女性寫作》、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當代文學:終結與起點——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學與文化》等多部研究和回顧1980年代文學的圖書上市,勾起了文學愛好者對那個年代的閱讀回憶。
的確,今天大眾耳熟能詳的那些當代中國文壇響噹噹的名字,比如賈平凹、莫言、路遙、史鐵生、韓少功、馬原、葉兆言、王安憶……基本都成名於1980年代。他們寫出橫跨數十年、人物眾多、貫穿重大歷史背景的故事,把許多史詩性、全景觀的中國圖景徐徐展開在讀者眼前,也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奠定了一個高峰。而他們在1980年代開啟的各種文學探索,持續影響著中國文壇。作家陳村如此評價:「孕育了紛繁各異的文學作品和言之有物的文學批評,老中青幾代作家均有傑作和優秀代表。」
為何中國當代文學會在1980年代爆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程光煒早在十多年前就開設了「重返八十年代」文學課堂博士生工作坊,一直在梳理那個年代中國文學的全景樣貌。在他看來,那一批作家親歷過許多重要歷史時刻,特別是改革開放伊始的時代背景,賦予了他們廣闊的創作天地,而他們也具備用文字回應和解釋歷史及生活的能力。
八十年代文學成就是偉大的,但也不能過於渲染美化
《一個人的文學史》的作者,是《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他在書中收入了自己當年與王朔、蘇童、馬原等作家往來書信,讓文學愛好者了解到1980年代的文學圈子原來是這個樣子,稱得上是一本「私人文學史」。
回顧起當時的文壇,程永新很有感觸:「那個年代,沒有網絡,沒有今天那麼多的娛樂活動,全社會對文學的熱情是空前的。」在程永新看來,那是一個相對單純的年代,沒有更多的選擇,所以從文學評論界到讀者,都對文學高度虔誠和認真。「我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那確實是一個文學很美好的年代,但是這與當時的社會形態有關係。進入九十年代後,大家的選擇多了,電視、電影乃至網絡等出現,人們分配在文學上的時間和精力少了,文學的地位也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正因為如此,程永新認為一方面應該肯定當時的文學創作成就,但是另一方面也不應過於渲染美化它,否則有可能會變相降低對1990年代以及新世紀文學的認可度。他以先鋒文學舉例,先鋒文學的實質是中國作家向世界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學寫作學習的過程,1980年代,隨著略薩、加繆、博爾赫斯、福克納、海勒等一批外國作家的作品被引進出版,許多中國作家意識到「小說原來還可以那樣寫」。先鋒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馬原就曾經在演講中表示,那些作品使他意識到如果文學只是說故事,那讀者會覺得沒意思,所以他研究如何講故事。程永新說,當時人們把這批向現代主義學習、吸納、模仿、借鑑的文學作品稱為先鋒文學,後來大家都不用這個名詞了,但中國作家對世界優秀文學學習的過程一直沒有中斷過。「你能說那個年代有先鋒文學,後來就不先鋒了嗎?我看不是的。」
在程光煒看來,1980年代對於中國當代文學而言無疑是一座豐富的礦藏,值得學術界評論界深入挖掘。同時他也認為,目前已經到了可以將其「歷史化」的程度,隨著對這個時期文學成就的研究日益深化,我們看待它的態度會逐漸從感性走向理性,從而梳理出對於當下及未來的中國文學更具價值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