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鳥人的另類人生(組圖)
NEWS.SOHU.COM 2004年12月24日17:02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
搜狐新聞,告訴你正在發生什麼。 點擊進入>>>
「鳥人」以往是句罵人的話。如今在武漢,卻有那麼一幫人樂於自稱「鳥人」。12月4日下午3時,湖南岳陽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採桑湖保護站。
冬來水退,站在採桑湖保護站前的大堤上向湖裡看,面前的800裡洞庭,裸露著縱深數百米、綿延數十公裡的灰黑色灘涂。有些地方水退得早,已經長出了手指長的青草。
透過單筒高倍望遠鏡的鏡頭望向遠處,湖水與灘涂相接的地方,是黑壓壓的各種水鳥。它們佇立、行走、遊動、潛水,忽然,「譁」地一聲,上千隻大雁從湖面振翅而起,飛越你的頭頂,在冬日沉寂的湖面上鼓動著生命的喧譁。
「最近處灘涂上的是環頸行鳥,稍遠一些,來回走動的是反嘴鷸、站立不動的是蒼鷺,在近岸水中的是野鴨,有綠頭鴨、針尾鴨、羅紋鴨,再遠處的沙洲上,是白琵鷺、東方白鸛、鸕鷀和豆雁……」高倍望遠鏡前的胖小夥報著鳥的名字,扎著小辮的姑娘一邊做著記錄,一邊與身邊的黑瘦男子和一個身材高大的「老外」討論著。
他們是正在參加全國觀鳥比賽的武漢觀鳥愛好者亦即「鳥人」。
「鳥人」們醉心於自己的愛好,不須旁人理解,在數百萬人口的城市,他們只不過區區數十眾。而他們的出現,似乎給這個急速變化的社會注入了很多意義……
文/佘暉 曾添 圖/高寶燕 陶旭東
孤寂的行者 快樂的行者 木森林:本名朱覓輝,女,36歲,湖北省超高壓輸變電局職工,連續三次參加全國觀鳥大賽,2004年任洞庭全國觀鳥賽嚮導兼組委會工作人員。
觀鳥時間:4年
觀鳥種類:320種
木森林的綽號是「木老大」,是個酷愛野外旅行的奇女子。她是武漢「鳥齡」最長的觀鳥人,為了在武漢推廣觀鳥,她搭進不少自己的業餘時間,熱心為入門者進行普及和指導。 接觸到觀鳥完全是陰差陽錯。
我一直酷愛野外旅行,10多年來,我每年的休假幾乎都用在了旅行上,因為身邊總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給自己起了個網名叫作「天涯孤旅」。到了32歲的時候,父母找我談話:你老玩下去這樣子不行,要麼集中精力搞事業,要麼結婚成家。
2000年7月,我報名參加了《中國國家地理》組織的青藏高原「龍脊行」活動,用了10多天的時間,沿著西寧—格爾木—沱沱河—可可西裡—唐古拉山—那曲—藏北大草原一線走了一趟。本來準備走完西部就金盆洗手,從此老老實實呆在家裡,誰知這趟西部行又在我眼前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青藏線上,我看到一隻披著花衣的漂亮小鳥,身邊的一位朋友告訴我,這是戴勝。那時,我還不知道有一種活動叫作觀鳥。
當年11月,在那位朋友邀請下,我來到河南董寨,和一幫來自北京的觀鳥愛好者一起觀鳥。在董寨自然保護區,我第一次看到了啼聲婉轉的焦鳥撩鳥和羽色翠藍、飛行迅捷的翠鳥,並結識了中國觀鳥活動的前輩橘樹,從此迷上了觀鳥。回到武漢後,我拿著朋友送的一本《中國野外鳥類手冊》,開始辨認自己房前屋後的小鳥,白頭鵯、純色焦鳥鶯、山雀,原來被我當作麻雀的小鳥,竟有10多個不同的種類。第二年4月,我和河南的鳥友「水窮處」約好,再赴董寨,兩天時間,對著圖譜認識了40多種鳥類,看鳥的水平有了一個飛躍。我開始嘗到觀鳥的樂趣,每多認識一個新種,都會體驗到一種快樂和滿足。
過去旅行時,一個人走在荒野和山路上,總會感到寂寞。開始觀鳥後,路途上你聽著不同的鳥叫,就知道身邊是哪些小鳥,它們就像一個個熟悉的朋友,陪著你聊天,在你身邊追逐嬉鬧,從此你的旅途不再寂寞。後來一發不可收,我又獨自一人去了黃河三角洲、洞庭湖、鄱陽湖等地觀鳥,看到的鳥種越來越多,觀鳥的水平也不斷提高。2002年華東樹懶來到武漢,後來孤飛鴻、陶陶魚、生命綠色、天藍地綠等朋友一個一個加入,武漢的觀鳥愛好者隊伍逐漸壯大。
2004年國家林業局與WWF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舉辦「長江中下遊越冬水鳥調查」,目的是摸清長江中下遊作為亞洲候鳥遷徙線路上的重要地區的物種資源情況。我以志願者身份參加了這次調查,協助專家對候鳥進行辨識和計數。我很高興,因為我的業餘愛好終於也能夠為社會出一點力了。在我的生命中,只有旅行和觀鳥是不能放棄的。
享受自然與保衛自然 華東樹懶:本名康洪莉,女,28歲,第一、二屆全國觀鳥比賽隊員,武漢大學生態學碩士研究生。
觀鳥時間:3年
觀鳥種類:300種
2004年11月20日,在民間環保人士和新聞媒體的呼籲下,武漢市蔡甸區組織人力,在該區消泗鄉沉湖溼地珍禽自然保護區內突擊拔除了數千畝意楊樹苗。拔樹的原因是:這些違法種入自然保護區的樹苗,改變了當地的生態狀況,威脅到每年在此越冬的上萬隻珍稀水鳥的生存。這場溼地保衛戰的發起者,就是康洪莉和她的導師胡鴻興。 沉湖是湖北目前生態環境最好的幾塊溼地之一,它不光是武漢觀鳥愛好者觀察越冬水鳥的聖地,也是胡鴻興教授長達20年的科研基地。 我家在上海,2002年9月才到武漢讀研。最早接觸到觀鳥是在2001年冬,那年冬天,華東師大溼地與鳥類專家陸健健組織了一批熱愛自然的市民到山東榮城觀賞天鵝等珍稀水鳥,後來,這一批人都成為上海觀鳥活動的骨幹。
我從小就喜愛自然,對動植物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觀鳥在上海發展起來後,我又迷上了觀鳥。2002年,上海的觀鳥愛好者先後組織到江灣、烏巖嶺、天目山、大小金山和天童山等地觀鳥,這些活動大部分我都參與了。
在大城市裡呆久了,重新回到自然中間真是快樂無比。野外四季不同的風景,穿行在高山、叢林、溼地、草甸,尋找那些美麗的飛翔的精靈,四周鳥語花香,簡直就是一種享受。
印象最深的是在江灣溼地第一次看鳥。江灣是一個廢棄的軍用機場,離上海市中心僅10多分鐘的車程。因為過去是軍事禁區,四周植被保護完好,有成片成片的溼地和野生林地等自然景觀,還有一些百年以上的古桑樹,上面結著拇指般大的桑椹。這裡活動著披著潔白紗衣的白鷺,黑水雞就在我們面前10米遠的水塘裡悄悄地覓食。
不久,傳來了江灣要被開發的消息,房地產商看中的,正是那裡理想的自然環境和接近都市的便利,他們要在那裡修建別墅和高檔住宅。眼看離上海最近的一片自然綠地即將消失,我們十分痛心。在陸健健老師的發起下,我們這群熱愛環境的人發起了「保衛江灣」的行動,向市政府和市人大聯名上書,力陳這塊綠地在城市生態、城市景觀和城市氣候方面不可替代的價值,希望政府能夠保留下它。
到武漢以後,我認識了木森林,就和她結伴觀鳥。2002年10月,廣東觀鳥界的前輩Birdman來到武漢,我邀請他為武漢的愛鳥人做一次觀鳥普及。當時的WWF武漢論壇(WWFChina.org/bbs/wuhan.htm)上聚集著一批熱愛自然的人士,在這個論壇上留言以後,有20多人參加了這次磨山植物園觀鳥,這是武漢最早的一次觀鳥普及活動。當年的12月,中國首屆觀鳥大賽在湖南岳陽東洞庭自然保護區舉行,我、木森林、武大的唐兆子、盧欣老師組隊參加,取得第6名。從那以後的兩年多時間裡,武漢的觀鳥愛好者先後開展了20多次觀鳥普及活動,並連續三年組隊參加全國比賽。
武漢市郊沉湖是一個天然的洪泛溼地,有大片原始狀態的湖灘,是湖北省內生態環境較好的溼地之一。冬季水退後,小魚小蝦困於淺水,裸露的泥灘上像春天的草原一樣長出了嫩綠的青草,大量的螺貝等軟體動物暴露在泥面,吸引了大量遷徙的鶴、鸛、鷺、鷸、大雁和野鴨來此過冬。每年參加全國大賽之前,我們都要來這裡「練兵」。今年年初,我們在參加國家林業局組織的長江中下遊水鳥調查時來到此
地,觀測到各種越冬水鳥1.5萬隻。不料,今年4月我們重返沉湖,卻發現這裡違反國家關於自然保護區的法規,種上了2萬畝意楊。一旦這裡由溼地變成林地,冬季來此的候鳥將失去家園。
我將此事告訴了我的導師胡鴻興教授,胡教授為此上書市長李憲生。在民間環保志願者和媒體的支持下,到11月,這片意楊終於被拔除,11月底我們看到,大批灰鶴和大雁又重返了沉湖。
前不久,我們剛剛從世界自然基金會申請到一筆捐款。我們要用這筆錢到沉湖周邊的村民和漁民中進行宣傳,我們要告訴他們鳥兒吃的都是小魚和因老弱殘病遊不動的魚,人和鳥並不是對立的關係。
觀賞野鳥與熱愛自然,與珍惜我們生存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愛自然,就該為它做點事情。
痴迷·良知·自由·夢想 湖北陶陶魚:本名陶旭東,男,30歲,網通公司營銷經理,第二屆、第三屆全國觀鳥賽武漢隊領隊。
觀鳥時間:2年
觀鳥種類:300種
陶陶魚雖然從小喜歡動物,加入「鳥人」隊伍卻只有兩年。或許是具有經理的素質,後來的他現在卻是武漢觀鳥愛好者團隊的靈魂人物。讓他縈懷的是,現在國內很多城市都有觀鳥會,深圳觀鳥會今年還和教育部門舉辦中小學生觀鳥比賽,將觀鳥活動成功融入學生環保教育和素質教育。他目前也在張羅成立武漢的觀鳥會,好讓這項活動在武漢有更多影響。 喜歡觀鳥很大程度是因為兒時的夢想。
小時候我喜歡動物,我的志向是長大後當一個動物學家。那時,武漢中山公園後面有個動物園,我家住在公園附近。每到周日,我就找大人要一毛五分錢,然後直奔動物園,五分錢買包糖豆,剩下的錢買門票進動物園,嚼著糖豆,瞅著那些動物,不知不覺就過了一天。
小時候,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是動物世界,只要趙忠祥老爹的聲音一響,我就搬個凳子坐下,一邊聽,一邊認認真真做筆記。從電視和書本上,我認識了許多鳥。
工作以後,我喜歡上了養魚,養觀賞魚。我結識了很多買魚的朋友,自己也辦了個觀賞魚網站,網站的訪問量還非常大。
2002年9月,我看到了一部紀錄片,片中介紹了觀賞魚從南美亞馬遜河被大量捕撈、運往世界各地的經過,大量的魚在運輸途中死亡,只有少數能活著被買家買走。我想起在那些賣魚朋友那裡看到的情景:許多觀賞魚都是被放在灌注了水和氧氣的塑膠袋裡空運過來的;為了節約成本,一個塑膠袋裡往往擠著幾十上百條魚;幾十隻這樣的袋子又被堆進包裝箱,魚兒在塑膠袋裡根本沒有遊動的空間,大一點的魚無法直立,只能橫躺著;等打開這些塑膠袋時,袋中的魚兒通常只有30%左右存活。
那部片子讓我感到悲哀和震驚。從此,我關閉了自己的網站,不再養魚。後來我的興趣轉移到鳥類攝影上,我買了數位相機和單筒望遠鏡,準備觀鳥和拍鳥。過了一段時間我知道在武漢有木森林、樹懶等觀鳥愛好者以後,就加入了他們的隊伍,跟大家一起觀鳥、比賽,水平提高很快。今年「五一」應四川鳥友「土司」的邀請,我們駕車從成都出發,沿川西北高原走了一圈,看到了大量的高原鳥類,我的觀鳥記錄迅速增加到300種。
觀鳥,對我來說即是圓小時候的夢想,也是一種自我放鬆。做營銷工作,每天無法迴避指標和功利,業餘時間到野外走走,也是一種淨化和放鬆,感受生命的美麗,讓心靈重獲自由。
生命的遷徙 RolfJensen,男,63歲,美國和澳大利亞雙重國籍,武漢中南民族大學外教,澳大利亞皇家鳥類觀察學會會員,動物遺傳學博士。
觀鳥時間:50年
觀鳥種類:4180種
Rolf身上有很多異數———他觀鳥有50年的歷史,是中國洞庭觀鳥大賽有史以來最資深的「鳥人」;他曾經在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澳洲定居,走遍包括南極洲在內的世界7大洲50多個國家;據他說,他看到過的鳥類佔到了全球鳥類總數的一半。有了Rolf這個強力「外援」,在本月4日舉行的有23個隊參加的洞庭觀鳥賽上,武漢隊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績。 60年前,上海煙囪上的一隻小鳥,將我引進了鳥的世界。
我出生在中國青島,我的父親來自丹麥,母親來自俄羅斯,他們相識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北京。那時,我的父親在中國經營一家釀造技術諮詢公司,經常奔波在中國各大城市。4歲那年,我住在上海。一天,我忽然看到一家工
廠的煙囪上有一個鳥窩,一隻小鳥正神氣活現地挺立在上面。見我看得十分入神,父親從旁邊遞給我一隻望遠鏡,鏡筒裡清晰地呈現出鳥兒身上美麗的花紋。後來從一本鳥類專著上知道,當時看到的是一隻紅隼。
9歲的時候,我回到了丹麥,兩年後又舉家遷移到南非。南非的自然環境非常好,是一個觀察野生動物的好地方,在這裡我結識了一批愛好自然的朋友。14歲生日的時候,父母送給我的禮物是一隻望遠鏡和一本鳥類圖譜,從此我就正式開始了觀鳥生涯。
20多歲的時候,我到了美國讀碩士和博士,學的是動物遺傳學。在那裡,我學會用一個專業研究者的眼光觀察鳥類。
隨後的20多年裡,我先後在美國、非洲、亞洲和南美的一些國家從事鳥類、魚類遺傳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26歲的時候,我跟隨我的導師,用兩年的時間對整個非洲的鳥類資源進行了細緻的調查。工作時,我為了研究而觀察鳥類,業餘時間,我以欣賞野外鳥類為樂。因為工作關係,我到過世界許多國家,看見過很多奇異的鳥類。我喜歡觀察一些鳥類奇怪的行為——比如杜鵑把卵產在其他鳥類的巢裡——並試圖找到其中的奧秘。1987年移民澳大利亞後,我又加入「澳大利亞皇家鳥類觀察學會」。
今年9月我來到了武漢。退休以後我一直想來中國,一方面是為了看一看我的出生地,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觀察東方特有的鳥類。我計劃在中國邊打工邊旅遊,聽說這裡特別需要外籍的英文教師,我就上網尋找中國大學的招聘信息,機緣巧合來到了武漢。
在武漢,我認識了當地的鳥迷,就和他們一起觀鳥,一起參加中國洞庭觀鳥比賽。來中國才3個月,我就觀察到107種鳥類,在我的觀鳥記錄裡增添了33個新的鳥種,中國洞庭的美麗風景和種類豐富的候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來到中國我最希望看到這裡的特色鳥種雉雞,比如紅腹錦雞,我現在的觀鳥記錄是4180種,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這一數字能夠擴大到5000。
人生最理想的狀態是做自己愛做的事情。我喜歡鳥類,在中國上海與鳥類結了緣,我這輩子沒有遺憾。
觀鳥的由來 觀鳥是指到自然環境中去,利用望遠鏡等工具,觀賞野生狀態下的鳥。作為一種業餘休閒活動,觀鳥在英國和北歐國家興起已有100多年了。現在,在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比較普及,歐美國家、日本、中國香港和臺灣目前已有較多的人參與這項活動。最近三四年裡,隨著生活質量的日漸提高,觀鳥在內地也逐漸紅火起來,很多城市和地區都活躍著不少觀鳥愛好者。去年到今年,杭州、廈門、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先後成立了觀鳥會。從2002年開始,中國有了每年一屆的全國性觀鳥賽事。
觀鳥的魅力 觀鳥的歷史並不久遠。在18世紀以前,鳥在人類眼中只是食物。那時,人們出去找鳥的時候,總是帶著弓箭或者鋼槍,他們只是垂涎鳥的肉體。
當社會的發展讓更多的人都不必面對飢餓的時候,當大工業生產讓曾經常見的野生動物變得稀有和罕見的時候。拿著望遠鏡到野外去觀察鳥類,才會成為一種時尚的休閒活動。
時至今日,觀鳥已經不是為了捕獲,而只是純粹的欣賞。就像到珠寶店欣賞製作精美的首飾,到博物館去欣賞年代久遠的器皿,鳥類是大自然造就的神奇藝術品,在它們婉轉的啼鳴聲中,人們仿佛能夠感受到大地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