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中國紅。過年必須做的,祭祖、祭天、放鞭炮、貼春聯。每到臘月二十八九,就是家家戶戶貼春聯的時候,那你可知道關於春聯的歷史?
春聯也叫門對、對子,以紅紙題字,寄託新年的期望。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的「桃符」,就是王安石的《元日》中說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後人常用桃符代指春聯,所以很多人認為桃符就是春聯,但實際上其實最早的桃符和春聯之前還是有點區別的。
首先,一開始桃符是木頭做的,而不是紙,取的是桃木能「闢邪」的特質。上面分別寫著「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神荼和鬱壘在神話傳說中都是驅兇的神人,神荼在左,鬱壘在右,這就是桃符最早的樣子。
經歷過秦漢三國兩晉,桃符在五代十國時期發生了變化。後蜀皇帝孟昶覺得桃符的形式太單一了,便萌生了新的創意,擬了「新年納慶餘,嘉節好長春」一聯,意為在新的一年裡要延續過往的光輝,歲首佳節預示著春意長留。他令寫字極好的學士辛寅遜把這副聯題在桃木板上,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第一幅春聯。
到了宋代,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春聯又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開始逐漸的把桃木換成了成本更低的紙張,雖然形式上和現在的春聯沒什麼差別,但是民間還是以「桃符」的稱呼為主,所以王安石的《元日》仍用「新桃換舊符」的說法。
春聯在民間的普及則要到了明代,據說明太祖朱元璋有個愛好,酷愛欣賞對聯。他讓臣子百姓除夕前家家戶戶都貼上對聯,.然後微服出巡,挨家挨戶的欣賞取樂。
到了清代,朝廷對過年這件事格外重視,新年的形式便更加豐富,尤其是清宮和官員,場面都非常隆重。但是清朝皇宮裡的春聯卻有一個不一樣的特點——最初清宮的春聯不是紅的,而是白的。
為什麼那麼注意避諱兇相的皇宮會選擇白色的春聯呢?根據人們的研究,總結出兩點原因:一是說滿清崇尚白色,以白為尊。滿清的舊都盛京中保留下來的也有很多白色的春聯,所以說,清宮貼白聯是特有的文化習俗。另一種說法則比較務實,因為皇宮中的大門柱子大都以紅漆為表,再貼上紅色的春聯就不顯眼了,所以用白色為底做襯託更加顯眼。
但畢竟白春聯再漢族的寓意中並不表示吉利,隨著滿漢文化的相互融合,後期也逐漸出現了黃底鑲邊的對聯,到了清朝末期,部分喜慶的節日宮廷也選擇以紅聯進行張貼,以烘託喜慶的氣氛。
到了現在,春聯變得更為普遍也更為統一,在內容上也更加豐富,現在的春聯根據使用場所可以分為「門心」「框對」「橫批」「鬥方」「春條」等,「門心」就是貼於大門的那種,「框對」是貼在大門兩側,「橫批」都知道是門上,「鬥方」就是我們常說的福帖,正方的菱形,「春條」就是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不同的位置,像「抬頭見喜」貼於臥室,「出門見喜」貼於門口那樣。
還有很多人糾結春聯上下聯的左右問題,上聯究竟是在做還是在右呢?其實在古代都是統一的上聯在右,下聯在左,但是解放後由於書寫方式的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也改了,便有了上聯在左,下聯在右的貼法,所以說,如果沒有橫幅,無論怎麼貼無所謂。如果有橫幅就要注意一下了,上下聯的順序最好是順著橫幅的念法走,橫幅從右往左念就把上聯在右,反之則上聯在左,這樣更加看起來更加統一。
關於春聯的那些事咱就說到這,明天咱們再來說說有關餃子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