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心理學效應,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指的是人們對於事情發展的期望,將對事情發展的走向產生相應的導向性影響。
也就是說,當你對一件事的結果已經有所期待,那在完成這件事的過程中,就會持續不斷的對自己進行相應的心理暗示,最終也會得到相應的結果。
「你期待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你在召喚的東西,其實也在召喚著你。」
所以當人心中有了正向、積極的,並且合理的期待,就會收穫一個正向的自己。
不過,如何在漫長的量變階段,調整自己的心態,將積極的態度和結果發揮到每一次正向循環中?
大姐在每日語音日曆趁早歷中給出了一些參考,一起來看。
讓我們一起:
——想像要狂野,預言要自證。
01
打開你的思維
我們每個人都有思維盲點區。也就是說,有時我們的思維方式會阻礙我們準確的看待事物。一定不要讓思維盲點限制了你的決策,要做一個頭腦開放的人,那思維方式要打開呢,就需要秉承以下原則:
●知道自己「不知道」。
●先分析所有相關信息,後做決定。
●目標比形象更重要,所以不要為了證明自己而忽略目標,不要擔心自己的形象,只關心如何實現目標。
●有吸納才會有產出,學習極為重要。
同時,你可以試一試心理學中的「相關定律」。它指的是: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存在一定的聯繫,不同事物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切都是不可分割的,從一個事物或問題出發,就可以聯想到與之相關的另外一個事物。
比如,我們會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一些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那我們就可以嘗試轉換思想,找到與這個問題相關聯的事物,去觀察,去聯想,從其他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而不是盯著一個困難,一條道走到黑。
回想上個星期,那些讓你卡在原地的困難,是不是都迎刃而解了?如果沒有,嘗試梳理與之相關聯的事物,寫下來或者畫個思維導圖,從另一個角度切入,把這些麻煩解決掉。
02
打敗反芻式思考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反芻思維,反芻指的是不斷重複和回憶過去,因此反芻思維也被稱為過度思考, 其實也是我們常說的想太多。具體來講呢,就是有反芻思維的人,在做決定時會不停地深思,過後又會質疑自己所做的決定,還會反覆的在腦海中評論、挑剔自己已經做過的事情。
心理學家講到,這種思維的反芻是有害的,長期過度思考的人會自己給自己壓力,消耗人的精力,並且還會讓人睡不好覺,影響身心健康和整體幸福感。
很多人面對多而繁瑣的工作任務時最容易出現反芻式思考,工作的同時腦子裡一直在想,這麼多事我怎麼可能按時做完,這樣的念頭會導致效率很低。下了班還一直在想,還有那麼多工作沒做完,怎麼辦呀!
其實對趁早星人來說,我們應該很自豪地說我們早已經掌握了能夠打敗反芻式思考的最好方法,那就是計劃和執行。工作多不要怕,在開工前花十幾分鐘按照優先級梳理一下有哪些工作、要按什麼順序完成,這樣既可以做到不遺漏,又可以合理安排時間。知道工作安排有著落,休息時間就不會一直擔心了。
總之呢,與其毫無益處地擔心焦慮,不如把計劃寫在本上,把行動落在手上。
與此同時,還有兩種思考方式分享給大家:
成長式思維
一般來講,具備這種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挑戰會讓自己成長,並且學習到更多,讓自己變得更加堅韌。挑戰越大意味著可成長的空間就會越大。即使挑戰失敗了,也不會認為自己能力有限,輕易否定自己,而是會從失敗中找問題,然後不斷改進。
一項研究大腦犯錯時的活動實驗表明,成長式思維模式的大腦活動強度比僵固式思維模式大腦活動強度大很多,這也就是說,擁有成長式思維的人即使面對失敗與錯誤,仍會持之以恆,不會有脆弱的表現,只會在錯誤和挑戰中找尋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那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是,要有覺知地培養這種成長型思維,有勇氣,不自我設限,不要不嘗試就自我否定。要知道別人不能決定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要做的就是設定目標,然後完成它,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模塊化思維
有個簡單的定義,就是當我們掌握某一知識之後,可以把它內化到我們的知識模塊中,然後在運用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從這一模塊中取用,就像做數學題時,我們會用公式一樣。擁有模塊化思維的人,可以把學到的每一個知識點都用於完善自己的思維模塊,然後把它們關聯起來,建立標籤索引,高效完成學習與工作。
當我們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就可以試著把它歸納總結起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系統,當我們在遇到其他問題的時候,就可以把這一塊知識直接拿過來用,讓工作和學習事半功倍。
03
克服拖延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個克服拖延症的小方法,叫「五分鐘起步法「,非常簡單,就是當你面對一個必須要做的計劃,但又沒有動力開始的時候,給自己5分鐘的起步時間,直接開始著手做這件事,告訴自己只要堅持五分鐘就好。
關鍵在於在這5分鐘內不要去想做這件事的意義和結果,只沉浸在行為本身。
很多同學犯拖延症的原因是認為行為必須要受到動機的激勵,其實研究表明,行動比想法更能推動行動。不是說等我想做了,我才能去做,而是我先開始做,我就會進入想做的狀態。
除此之外,史丹福大學教授約翰·佩裡還發現了一種改善方式,叫做「結構化拖延」。
他自己就是一個拖延星人,經過他的實踐和研究,他發現。拖延症其實就是把必須要做的事情往後拖,那這個方法的關鍵在於拖延症爆發時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改作一些小件的、容易的、本來沒那麼緊急的事。
比如今天你最緊急的任務是寫論文,第二是健身,第三件是打掃衛生。不要面對著論文心煩意亂、白白荒廢時間,可以先完成打掃衛生這個任務。
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種成就感,從而緩解拖延的自責和焦慮,在完成了一些小事後,我們就可以更平靜地完成今天最緊急重要的任務了。
04
兌現快樂與意義
英國作家伍爾夫說過一句話:「生命並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義永遠沒有答案,但是要去享受這種沒有答案的人生。」
有時我們會思考,人生的終極意義到底是什麼?就如伍爾夫所說,人這一生就是無意義與有意義的交替更迭,那在我看來呢,你賦予了生命什麼,那它就呈現什麼,你感受到的、儲存在記憶中的,都是生命的饋贈與意義。
一個對生活敏感的農民就比一個麻木不仁的帝王生活的更廣闊、更充實、更豐富多彩。
我想說的是,同學們不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下身邊的花花萬物,還有那些讓你感到快樂的小事情,或許也可以讓你這一天與眾不同,懷著熱情洋溢的心,享受陽光,你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對生活的期待與動力,生活分量的大小,不在乎外界的變遷,而在於對它的主觀感受,體驗生活中這些小小的快樂就是人生的意義。
這裡也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則寓言小故事,叫《快樂的鑰匙》。
著名專欄作家哈理斯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朋友禮貌地對報販說了聲「謝謝」,但報販卻冷口冷臉,沒發一言。
「這傢伙態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前行時,哈理斯問道。
「他每天都是這樣的。」朋友說。「那麼你為什麼還是對他那麼客氣?」哈理斯問。
朋友答:「為什麼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同學們看,這樣的事情是不是經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那當你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是依舊遵循自己內心的原則行事,保持心情舒暢,還是把「快樂的鑰匙」交給對方,讓他的行為決定你一天的心情呢?不言而喻,這把鑰匙當然不能輕易拱手相讓,否則就是自尋煩惱了,畢竟時間如此寶貴,還有很多大的快樂要去兌現,還要儲蓄精力去做激動人心的事情呀!
05
找到自己的節奏
最近我在計劃打卡群裡看到有同學說,自己嘗試早起,但是堅持了幾天發現,早起讓自己工作效率變低了,一天都昏昏沉沉的。
其實呢,比起強調「早起」本身,我更鼓勵大家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形成自己的規律。
科學研究表明,每個人一天中最靈活、最有效率的時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黃金時間「,是不一樣的。
只有充分了解自己,並且利用好你的黃金時間,才能使效率最大化。我自己也不是一個習慣非常早起床的人,我的黃金時間是晚上的9點到12點,那時我最專注,也最有靈感。所以建議同學們觀察自己的黃金時間發生在什麼時候,好好計劃和利用這大段時光,去達成一件事。
同時,健康的飲食也很重要,血清素在大腦中起抑制作用,所以比較充足的血清素可以讓動物,包括人,願意花更長時間去等待一個獎賞,不僅如此還可以增強一個人的恆心和毅力,讓人即使面對不確定的結果也不輕言放棄。
知道了這個以後我又去查了怎樣通過飲食增加人體血清素,總結了這麼幾個小方法。
選擇複合碳水化合物,包括豆類、全穀物麵包、糙米、澱粉類蔬菜等;食用健康脂肪,像魚類、堅果類都可以。除了飲食,運動、曬太陽和按摩也可以提高血清素水平。
看來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可以使我們的外表更好看,還能讓我們更有毅力。
06
懂得節制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做「邊際遞減效應」,這個效應是從德國經濟學家戈森的享樂法則演變而來的,綜合起來說呢,就是同一享樂不斷重複的話,那麼這一行為帶來的享受就會逐漸遞減。
也就是說,當我們得到的越多,越往後,就越難有最初的滿足感和享受感了。
那把這個效應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呢,當我們感到餓開始吃東西的時候,第一口食物都是最香最治餓的,吃的食物越多,隨著飢餓感越來越低,再吃就沒有第一口的幸福感了,吃一點就可以滿足需求,再繼續幸福感就會降低。
所以吃到不餓就停止,當沉沒成本給付到一定程度就及時抽身。吃是一件欲望等級很低的事,而節制是一種高級的美。
07
鍛鍊你的大腦,就像肌肉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根據實驗結果描繪而成的遺忘進程曲線,具體表現為:大腦對新事物的遺忘是有規律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之後會逐漸緩慢。
觀察曲線可以發現,我們學習過的知識如果沒有抓緊時間複習的話,通常在一天之後,記憶量只剩下原來的25%,所以從「記」到「憶」是有過程的,前期通過識記知識之後,後期還需要保持規律的回憶,才能真正記住學過的東西。
一般記住後,在5分鐘後重複一遍,20分鐘後再重複一遍,1小時後,9小時後,1天後,甚至一個月之後就會記得很牢。那我們可以按照艾賓浩斯的記憶周期重複記憶,給自己設定一個固定的複習點以及時間間隔,最好不要半途中斷,完成每天的複習任務,
同學們可以根據這個方法嘗試一下,堅持一段時間遺忘的數量會減少,記憶力也會提高很多,你可能會成為一個記憶達人。
同時,腦科學裡有一個概念叫「神經可塑性」,指的是大腦神經連接、生成和修改的能力。我們總以為大腦的發育在成年後就結束和定型了,之後只會退化。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大腦在成年之後仍有巨大的變化潛力,也就是「神經可塑性」,這種可塑性會保持終身,包括老年時期。
我們之前說過,堅持鍛鍊會產生肌肉記憶,那麼同樣地,堅持練習某種大腦功能,比如閱讀、寫作、畫畫,你的大腦也會隨著練習的深入產生積極的、適應性的改變。
所以,如果你想掌握一項特長,最好的開始時間是童年,其次就是現在。從現在開始,一點都不晚,只要你真的想開始,真的想到達。
「相比環境的變遷和時代的大手,努力和勤奮的力量其實小得多。但在同樣的時代條件下,努力和勤奮會獲得實力,實力永遠有效。」
這句話出自大姐《寫在四十歲到來這一天》一文中的物種篇。
只要一看到這句話,就是再一次對自己的提醒與督促,告訴自己不要停下努力與勤奮的腳步。
當我們明白了時代和周邊的大環境個體無法輕易改變這個現實之後,就能更清晰的發現,自己擁有的實力和底氣是自己永遠的靠山,而在實力傍身之前,努力和勤奮是基礎,是邁向實力山頂的必經階梯。
把這句話再次分享給各位同學,要知道做與不做,堅持與放棄,都將會構成你現有實力的一部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