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5·20」蔡英文當局上臺算起,已有一年光景。這一年臺灣島內發生哪些變化、兩岸關係是否有所轉寰、失去政權的國民黨又能否走出泥沼?上觀新聞推出系列文章「臺灣這一年」。
本文為第一篇,邀請上海交大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林岡教授,討論這一年臺灣「內政」以及蔡英文一年的執政「成績」。
臺灣經濟:哪個黨當家都會面臨難題
上觀新聞:評價當局的一年執政成績,經濟形勢是最重要的指標。
林岡:蔡英文施政基本上是以「內政」優先。在經濟發展方面,她沒有提出很新的設想。一些原先的設想,比如發展五大創新產業(綠能科技、物聯網、生技、智能機械和防務產業),目前看來沒有取得明顯效果。
臺灣是典型的海島型經濟體,發展縱深比較薄弱,主要靠對外拓展。目前,島內經濟升級面臨的困境是因為沒有創造出好的內部環境,導致島內很多資本流向島外發展。在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之下,資本會去找最利於產生利潤的地方,那就會導致島內經濟相對空洞化。這是哪個黨當家都會面臨的難題。
上觀新聞:一種說法是,臺灣資本被大陸吸引是一種必然。
林岡:這是島內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種「宿命」,即便臺灣不與大陸交流,資本也一定要往外走,所以蔡英文當局也會提出面向東南亞地區的「新南向」政策,用以抵消島內資本流向大陸市場。
然而,一年下來「新南向」政策實施並不成功。大陸處在發展階段,機會比較多,臺灣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飽和了,這就是為什麼臺灣年輕人願意到大陸發展。很顯然,臺灣資本向大陸拓展是最好的安排,但民進黨當局又有政治考慮,不想讓臺灣對大陸產生過多的經濟依賴。這樣就形成了悖論。
上觀新聞:島內經濟發展停滯會影響到就業問題。
林岡:民進黨比較關心勞工問題與社會分配問題,特別是青年在發展中有沒有獲利。民進黨當局也試圖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在勞工休假問題上提出新政策。原來民進黨提出「周休兩例(兩天皆不可加班)」的,後來打折成了「一例一休(一天可以加班)」,勞工團體並不滿意。即便最後立法機構通過了「一例一休」,但會使臺灣中小企業、特別是服務業方面用工成本增加,影響公司的經濟發展,因此企業主對這一政策也不滿意。
上觀新聞:假設是國民黨執政,這些經濟問題能解決嗎?
林岡:臺灣經濟政策以及就業問題,投資問題、年金改革等,基本都是結構性矛盾。相對而言,民進黨的政策會略微偏向勞工一些,國民黨政策更多偏向企業一點,偏向勞工就比較強調分配平等、社會正義等,偏向企業就可能會更容易激發投資意願。但解決問題恐怕還是要看島內外大形勢。
此外在能源問題上,民進黨比較傳統,強調環保,所以排斥核能開發,想開發綠色新能源補島內電力不足缺口。但新能源開發也非常不順利,新能源發電量是否能滿足島內巨大的用電需求也是個問題,這都會影響綠能產業的發展。
臺灣政爭:誰都不相信體制內
上觀新聞:這一年,除了經濟發展讓民眾「無感」之外,就是臺灣政壇兩黨之爭未有停歇,充滿暴戾之氣。
林岡:暴戾之氣在惡性循環。過去,「太陽花」運動衝擊國民黨當局,如今以「藍營」為主的「軍公教」上街也示威。大家都採用體制外手段,因為大家誰都不相信體制內。
按理說,誰在島內立法機構票數多誰的聲音就大,但少數派認為雖然我沒有你的票數多,但作為少數不能被你多數「霸凌」。因此,多數和少數間產生一種對抗之氣。現在民進黨是多數,國民黨會用暴力抗爭,過去朝野換一換也一樣。
說到底,臺灣政客對這套制度本身不信任,即使選舉敗了也不服輸,不會按照體制內規則解決問題。臺灣政治到了今天,基本上是選舉一回事,選完之後是另一回事。
上觀新聞:這種「你死我活」的政治氛圍為何在臺灣特別明顯?
林岡:臺灣政壇缺乏折中、妥協、包容的精神。在美國,如果目前某個政黨執政,它會考慮那部分沒投他票的人利益,希望下一次可以繼續保持多數,因為美國選民的自主投票性可能更強。而在臺灣,藍綠板塊相對比較固定,在基本盤上從藍轉綠或者由綠轉藍幾乎沒有。在臺灣,「可藍可綠」的人很少。
上觀新聞:有種說法說,這一年臺灣政壇打破了兩黨制,出現了一大(民進黨)一中(國民黨)一小(「時代力量」)格局。
林岡:這種說法可能不太正確。從表面看,地區領導人選舉得票率是「56%比31%」,蔡英文將近是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的兩倍,在立法機構席次上,民進黨有68席,國民黨35席,有點像一大一中的樣子。但如果去細加分析區域民意代表選舉得票率,國民黨與民進黨相差不到十個百分點,大概是39對48%左右。而臺灣地區的民意代表選舉制度是以一個選區一個議席為主,贏者通吃,因此會放大兩黨之間的實際差距。
至於成為臺灣第三大政黨的「時代力量」,在去年民意代表選舉中,由於民進黨的禮讓,它們獲得了三席區域民意代表,並依靠政黨票獲得兩席,共計5席。但這一年下來,「時代力量」的瓶頸已經暴露出來,而未來發展也不明朗,在民調中對它的偏好度只有4%左右。這個政黨沒能提出全新的、與國民黨與民進黨都不一樣的施政套路,所以也就無法挑戰目前的兩黨體系。
所以,僅憑藉一次選舉還不能判定臺灣政壇已是一大一中一小了。
上觀新聞:臺灣民眾藍綠分布大致如何?
林岡:我的算法還是基本上是六四開,或者是五五比四五開。從政黨的支持度來看,國民黨差民進黨也就十個百分點左右。目前在臺灣,綠大於藍是事實,這個應該承認。但還是兩黨體系,國民黨還有作為反對黨挑戰執政黨的能力。
臺灣社會:轉型正義放大不同歷史記憶
上觀新聞:臺灣政壇的鬥爭,一定會投射到整個社會層面。
林岡:民進黨一直強調轉型正義,更多的是流於政黨鬥爭,對國民黨的黨產進行清理。講轉型正義會對歷史人物評價上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包括所謂的「去孫」「去蔣」,遙祭黃帝陵也停了,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也降低規格,而對於日本殖民統治這塊,反而產生了很多懷念的情結。
上觀新聞:現在看來臺灣這種社會分歧會越來越強烈。
林岡:轉型正義放大了原先的一些不同歷史記憶。國民黨藍營的支持者,當然比較懷念國民黨時期,肯定國民黨統治對臺灣發展的貢獻;而綠營的支持者把國民黨當作外來政權,他們會選擇性地遺忘日本殖民時期血腥的事實,去記憶那些留下來的基礎建設,對國民黨統治時期則會選擇性地遺忘「十大建設」還有經濟起飛,記住那些國民黨「白色恐怖」時期的高壓統治。
這是因為民進黨和他的支持者在面對大陸的壓力和吸引力時,會儘量切割與祖國相關的部分,同時拉近與日本的關係。這就是所謂的「去中國化」與「媚日」。
上觀新聞:切割兩岸關係使臺灣與大陸無法政策交流。
林岡:這一年,兩岸貿易數字是減少的,去年與前年對比也是減少的,而臺灣在大陸的投資基本上維持原來的水平。臺灣來大陸的人士並沒見減少,而大陸遊客去臺灣旅遊者大量減少,這些都會衝擊臺灣經濟,相關業者也發聲表示不滿。
蔡英文:支持率下跌速度快
上觀新聞:談完臺灣這一年的內政,我們再說說蔡英文。民調顯示,她出現了不支持率高於支持率的「死亡交叉」。
林岡:總的來說,蔡英文總體支持度是在下降的。從常理說,領導人上臺初期都有比較高的支持率,後來就開始下跌了,但蔡英文的下跌速度更快。最新民調顯示,她應該還有40%左右的支持率,這是因為民進黨在臺灣島內的基本盤還在。
上觀新聞:這一年民進黨「髮夾彎」不斷,蔡英文民調下降。有聲音認為,這給了國民黨2020年重新奪回政權的機會。
林岡:民進黨的支持度確實出現了震蕩,但要被其他政黨所取代暫時還看不出來。目前,民進黨當局佔據了很多行政與立法資源,它還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進一步清算國民黨的黨產,動搖國民黨在島內地方的支持基礎等。
民進黨還有執政優勢,目前再不滿意也只是表面的數字。它的執政實力還沒被改變,只有到了選舉才能看出蔡英文當局是否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比如明年的島內縣市長選舉。對蔡英文這一年來說,雖然說她的支持者還在,但已經有很多反對力量上來了。
現在島內有民調認為,將近一半的人認為「臺灣最終會被統一的」,另外一半人沒有表態。這說明,無論「臺獨」勢力如何動作,兩岸統一仍將是未來的大趨勢。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內文圖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編輯:項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