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和大家一起輕輕鬆鬆養水、寬寬鬆鬆養魚,敬請魚友們關注!
和各位魚友聊了這麼多形式的魚缸過濾,仍然還有不少魚友在不斷詢問,關於魚缸過濾形式的諸多問題,其實呢,這些問題,我們首先是要看實質的,也就是說,任何事物要看其本質。
魚缸過濾系統的本質就是物理加生化,其他的什麼植物水道、同程底濾、沼澤、潮汐、沙濾等等,普通的魚友,一般也不會考慮,偶爾有所改造一下玩玩是個稀奇,也就是了。
那麼,物理過濾的核心就是乾濕分離,生化過濾的核心就是濾材和空間足夠。
一、物理過濾不能幹溼分離,那就加個乾濕分離就是了
不能做到乾濕分離,有可能成為一個高效物理過濾的硬傷,那麼,如果我們的過濾系統做不到,就想辦法添加即可。
正如我的一些三合一水泵熱彎缸,如果想要真正地實現有效地乾濕分離,就只能把缸蓋去掉,加入滴流盒,可以保留原來的小濾盒作為補充性生化濾材,沒有缸蓋以後,可以加快玻璃,這是最簡單的改造形式。
而底濾魚缸如果沒有有效地乾濕分離,正如我的蝴蝶鯉魚缸所示,加上一個乾濕分離盒就可以了,這些東西可以在網上購買,也可以自行選擇一個大小適合的小型塑料箱、小型整理箱也行,這就看個人如何操作了,只要大小合適就可以。
還有昨天談到的側濾系統,現在很多做魚缸的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側濾系統也可以加裝滴流盒,那麼, 也可以完美的解決物理過濾不能幹溼分離的問題。
如果說,我們對於魚缸過濾系統講究的比較精細,這樣子去操作,也就可以了。
二、生化濾材不夠可以想辦法擴展空間,包括了多濾桶連接、加裝反氣舉、加裝側濾、滴流盒等等,各種有效模式,或者多種過濾形式相結合
很多魚友飼養觀賞魚的難點,不是因為魚缸的生化濾材過少,而是因為飼養的觀賞魚過多,因此在無奈的情況下,只能倒逼自己去加裝或者想辦法擴展生化濾材的有效擺放空間。
無外乎內加、外加、上加、下加和後加這幾種考慮形式。
這就導致了很多魚友,一個魚缸內可能選用多種過濾形式,如果底濾的空間過小,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在水泵到魚缸的上水處,再去加裝一個滴流盒,甚至於整理箱的羅列,這樣的魚友,也比比皆是。
還有多個濾桶相結合,側濾、背濾結合上濾,上濾不夠用,使用反氣舉加裝濾材等等,各種有效形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擴大生化濾材的擺放面積,這些做法,雖然看起來很是繁瑣,但是,誰讓我們自己沒腦子,一個勁往魚缸內加魚呢?
就在昨天還有魚友問到了為什麼我的小外掛可以控制好一缸原生魚的水質,肯定是小外掛內加裝了生化濾材,其實呢?我的小外掛內只有一塊圓柱形的、手指頭大小的生化棉,再加上幾塊普通濾棉而已。
這個水質的維護,與飼養密度、投餵量、各種藻類、換水,以及水溫問題,全部息息相關,我也能較好地控制住這個魚缸的水質,並無任何的生化濾材。
三、自行考慮魚缸的觀賞魚飼養密度、水質情況,以及物理生化過濾的缺陷即可
所以說,只要我們抓住了魚缸過濾的核心,以及最為重要的兩點實質性情況,改造魚缸過濾也就不會是毫無頭緒了。
我們總能夠發現自己魚缸過濾的缺陷到底在哪裡,然後根據自己觀賞魚的飼養密度和水質情況,予以適度改造即可。
只是在改造過程中,如果魚缸水質和過濾系統已經運行相當一段時間,我們就不能大動幹戈,需要分批緩慢進行,儘量不要去驚動原有的濾材和水質。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