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間一壺酒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有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這些地區中,地界相鄰的地方有不少,有不少地方可能還可以「一腳踏三省」。
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像這樣的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餘處,然而只有一個地方三省均設有基層政府。這個地方叫做荊紫關鎮,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全鎮總面積168.8平方千米 ,人口57292人(2017年),轄37個村委會。
荊紫關地處豫、鄂、陝三省結合部,素有"一腳踏三省","雞鳴三省荊紫關"之稱。它脊倚群山,面臨丹江,背負群山,下臨清流,憑著優越而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歷代賈客競商雲集和兵家逐鹿之地。
鎮上有條街叫做白浪街,就是賈平凹小說《白浪街》中所寫的那條。在白浪街中心有一個亭子,亭子內有塊三稜石,分別書寫鄂、秦、豫這三個字,這就是三省之間著名的三省石。繞著這個石頭轉上一圈,就瞬間的在地理位置上跨越了三個省份。
荊紫關古鎮歷史悠久,有著豐厚的商業文化和絢麗的古建文化遺存。自古水陸並通,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時水運有"丹江通道",陸運有"商於古道",明清時期商業高度繁榮,有"小上海"之稱。
公元前304年,此地屬於楚國管轄,楚王派太子荊來鎮守此地,於是此地就取名叫"荊子口",後演變被荊紫關。
西漢時,該地丹江河上有座木結構橋梁,人稱此地"草橋關"。南宋時,因該地荊花遍野,荊籽遍地,改稱"荊籽關"。明代為荊籽關口。清代為荊子關。民國初改稱荊紫關,以荊花為紫色象徵吉祥之意。
在荊紫關鎮的月亮灣,有一個兩山對峙的關口。關口外,是八百裡秦川,關口內,是開闊的中原。古時,咆哮的丹江與狹窄的古道在這裡共同構築起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這個隘口,就是荊紫關之"關"的來歷。
這裡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全長5華裡的清代一條銜,700餘間明清建築錯落有致,古香古色,沿丹江河而建的吊腳樓更具江南情調,規模宏大的山陝會館、平浪宮等古建築群向人們展示著昔日的輝煌。
竹海密林中的千年古剎法海寺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周圍有鬼斧神工的溶洞群,清幽神秘的八龍泉,懸崖絕壁上的千佛洞、萬佛洞,佛光照垂簾等勝景多處。
有興趣的遊客可以到白浪街一遊,在這裡不需要你朝秦暮楚,只需要短短的一天就可以將三個省份的特色地方遊玩一遍。
正是由於地形的獨特性,這三個省份的村民多年來彼此交融,世代通婚。所以在白浪街的附近,兩個省份不同的人組成一個家庭情況十分常見,甚至有可能有一些家庭的房屋在河南,而院子卻在陝西地域,由此就會出現夜宿兩省的情形。
多年來,三省人民在此繁衍生息,操著不同的口音和睦相處,婚喪嫁娶,各操鄉俗。如今白浪街一腳踏三省之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人前來觀光,品嘗腳踏肉、粉蒸肉、石子烙饃、葉葉涼粉等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