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淨、醜,唱、念、做、打,很多人都能脫口而出京劇行當的這八個字,但是每個字背後意味著什麼樣的付出,什麼樣的忍耐,普通觀眾都無從知曉。這些年,流行音樂的盛行,對京劇的喜愛變得越來越小眾,但是,今年4月底由上海京劇院推出的「小丑挑梁」系列演出卻場場座無虛席,觀眾群體也有老有少,可謂博得了滿堂彩。
光明網主播來到上海京劇院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8月3日,由中央網信辦行動網路管理局指導,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大力支持下,光明網、鬥魚直播等聯合主辦的「致·非遺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動就帶鬥魚網友來到上海京劇院,走近中國京劇界屈指可數、文武兼備的丑角名家、國家一級演員嚴慶谷和他的團隊,一起了解國粹京劇背後的故事。
走進上海京劇院排練廳,清唱、打鬥聲不絕於耳,進門左側的牆上「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十個大字躍然眼前。儘管演出非常成功,嚴慶谷還是和郝傑、閆潤蕾、朱何吉等幾位主演進行常規排練,表情、動作、臺詞,每一項都精益求精。第一次走近京劇演員的幕後場地,鬥魚網友也很是興奮,嚴慶谷介紹說,京劇中的醜行,俗稱「小花臉」,歷來都有「無醜不成戲」的說法,可見丑角在一齣戲當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演出中丑角多為配角,「通常妝面比較喜劇,臺詞諷刺嬉笑,在一齣戲裡充當活躍氣氛,調節戲劇節奏的角色。看戲的人,基本上能一眼辯出。」
丑角名家、國家一級演員嚴慶谷為鬥魚網友介紹京劇
醜行對演員的要求十分高,需要唱、念、做、打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嚴慶谷說,許多京劇演員尤其醜行,都要在身體非常柔韌的年齡開始學習,所謂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也是讓演員的身體具備「順四時、適寒暑」的能力。「今天鬥魚直播間的網友看到的青年演員,其實他們都已經入行近20年,八九歲就開始訓練。」
將瀕臨失傳的老戲重新搬上舞臺
去年,由鄭派悟空戲的第三代傳人嚴慶谷主演的「大聖來也」鄭派「悟空戲」系列展演讓幾乎失傳舞臺的鄭派悟空戲重現舞臺。嚴慶谷告訴鬥魚網友,今年的「小丑挑梁」系列演出跨度也將近一年,由大型武丑喜劇《佛手橘》和8個折子戲《打城隍》《打麵缸》《打瓜園》《打槓子》《時遷偷雞》《訪鼠測字》《黃金臺·盤關》《老黃請醫》以及兩場「胡扯——嚴慶谷諧趣演唱會」組成,其中《佛手橘》《打槓子》《老黃請醫》《打麵缸》等也都是瀕臨失傳的劇目,經過主創團隊挖掘整理才得以重現舞臺。
嚴慶谷現場表演了一段鄭派「悟空戲」
相比較京劇文戲大段大段的唱詞稍顯沉悶,武丑喜劇則氣氛輕鬆活潑得多。「京劇鼎盛時期,以丑角為主的劇目有三四十齣之多,現在大部分都失傳了。」說罷,嚴慶谷便將《老黃請醫》中用純藥名編寫的一段極具諷刺意味的臺詞說給網友聽,即刻引來掌聲滿屏。在練功房的另一側,朱何吉僅用了40多分鐘時間,就完成了婁阿鼠的面部妝容,面對直播鏡頭,婁阿鼠的「喜、怒、哀、樂」讓網友們分分鐘感受到了京劇的趣味,光明網主播也頭一次「丑角兒妝」出鏡,有網友留言「原來你是這樣子的京劇。」
傳承京劇要與時俱進不拘一格
看過今年「小丑挑梁」首演劇目《佛手橘》的網友會發現,諸如「擼起袖子加油幹」「洪荒之力」等許多新詞被用到劇中,還有經過重新編排的武打場面也讓觀眾們拍手叫好。而最後的兩場「胡扯——嚴慶谷諧趣演唱會」,還會將京劇表演形式融入時下流行文化,可以說是一臺跨行當、跨劇種、跨語言、跨性別的脫口秀式演唱會。
青年演員朱何吉向網友介紹丑角的妝面
直播最後的互動環節,鬥魚網友們主動開啟點單模式,請嚴慶谷清唱一段英文版的《搜孤救孤》,唱完後,網友們紛紛表示沒聽夠。嚴慶谷說,這也是他在京劇傳播藝術上的一種嘗試。對京劇,普通觀眾和京劇票友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有些資深票友能說道的內容甚至比京劇行業內的人都多。但是,京劇文化的傳承,不能只依靠一小部分人的喜愛,要吸引大眾先走進劇院,看一場演出,聽一場戲,不能只憑喊,京劇演員、主創團隊在劇目選擇、語言、武打的編排上也需要儘可能調動觀眾的興趣。「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非常快,京劇不是要多懂才能去聽,京劇傳遞給大眾的其實是一種慢節奏,一種享受生活的情調。不走進來,怎麼知道你不會喜歡上它呢?」(光明網記者 彭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