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診2型糖尿病患者若無禁忌症,應將二甲雙胍作為首選降糖物;治療過程中若未出現不能耐受的不良反應,應將二甲雙胍作為全程控糖藥。那麼,服用二甲雙胍後出現消瘦該怎麼辦呢?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二甲雙胍不僅可降血糖,還具有減輕體重的作用,但二甲雙胍對體重的影響與體重超標的幅度有關,使用二甲雙胍後:超重或肥胖的患者,體重下降的幅度較大;體重正常或消瘦的患者,體重下降的幅度較小。但部分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雙胍後,確實出現了消瘦,請注意了,糖尿病患者出現消瘦不一定由二甲雙胍引起,需尋找以下原因:
一、血糖未達標
血糖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糖尿病患者早期以胰島素抵抗為主,即外周組織攝取、利用、儲存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導致能量供應障礙,此時機體開始分解脂肪、肌肉等組織,從而出現體重下降。初診糖尿病患者若血糖升高幅度不大,通常單用二甲雙胍控制血糖,此時需注意:
二甲雙胍起始劑量一般為每日500-1000mg,該劑量的二甲雙胍降糖作用有限,也並非二甲雙胍的最佳降糖劑量,不一定能控制血糖達標。因此服用二甲雙胍後體重依然下降,應注意監測血糖,若空腹血糖顯著高於7.0mmol/L, 或餐後2小時血糖顯著高於10mmol/L,說明體重下降可能由高血糖引起。可能部分朋友會問:二甲雙胍最佳降糖劑量是多少呢?二甲雙胍的降糖作用具有劑量依耐性,即用量越大,降糖作用越顯著。初始使用二甲雙胍的患者,需在用藥1-2周後逐漸增量至每日2000mg,此為二甲雙胍最佳降糖劑量,該劑量單用時不易發生低血糖,同時可達更好的降糖療效,降糖療效也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若二甲雙胍已增至最佳劑量,前期血糖已控制達標,體重還會下降嗎?可能會。糖尿病是一種進展性疾病,即使早期通過合理的治療已控制血糖達標,隨著病程的進展,後期血糖可能也會逐漸升高,降糖難度也會增加。可能部分朋友會問:既然這樣,降糖治療的意義在哪裡?合理的降糖治療雖然無法阻止糖尿病的進展,但可延緩進程;控制血糖達標、減少血糖波動,近期可減輕糖尿病症狀如消瘦,減少急性併發症的發生,遠期可減少慢性併發症的發生,降低死亡風險。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監測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尤其是糖化血紅蛋白,高於目標範圍時,如糖化血紅蛋白超過7.0%,說明需要調整治療方案,消瘦可能由高血糖引起,此時需要在二甲雙胍的基礎上聯合用藥,控制血糖達標後,可改善體重。
二、膳食不合理
控制飲食是降血糖的重要手段,近期可減少血糖波動,遠期可減輕體重,但糖尿病患者控制飲食需注意:不建議長期接受低能量營養治療,應將體重維持在健康水平。低能量營養治療是指每日飲食攝入過少,總熱量低於800千卡,這部分患者易出現營養不良,可能會出現消瘦,因此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雙胍後若存在飲食攝入不足,體重下降需考慮由能量攝入不足引起。健康體重是指將體重維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超重或肥胖的患者應在3-6月的時間內通過控制飲食、增加運動減輕體重的5%-10%,或將體質指數(BMI)控制在24kg/㎡以內;消瘦的患者應通過合理的營養計劃,增加體重以維持在健康水平,BMI不宜低於18.5kg/㎡。需要注意的是,二甲雙胍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如食慾減退,也是引起能量攝入不足的原因,但通常發生於用藥前十周,隨著時間的延長,會逐漸耐受,胃腸道症狀也會逐漸消失;若胃腸道症狀長期存在,導致體重嚴重下降後,應就診專科醫師,調整降糖方案,如更換為其它降糖藥。
三、合併其它疾病
糖尿病患者可能同時合併其它影響體重的疾病,焦慮為其一。部分患者被告知糖尿病可能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高血糖狀態等急性併發症,以及心腦血管疾病、腎臟損害、神經病變等慢性併發症時,可能會出現焦慮情緒,擔心高血糖是否已經控制達標,是否已經發生糖尿病併發症等,過度焦慮可引起體重下降,若焦慮發生於使用二甲雙胍後,排除其它原因後,同時伴隨上述情緒變化,體重下降需考慮焦慮所致,這部分患者通過心理疏導或抗焦慮治療,可改善體重。其次,糖尿病患病人群以中老年為主,而中老年人也是腫瘤的高發人群,更重要的是糖尿病可增加結直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腫瘤的發生風險,腫瘤性疾病後期也會出現體重下降,但同時會伴隨腫瘤相關症狀,如結直腸癌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或便血,乳腺癌可出現乳腺腫塊等,這些均為腫瘤的篩查線索。因此,若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現不明原因體重下降,應注意排除腫瘤。
綜上,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雙胍後出現體重下降,首先應排查血糖是否達標,單用二甲雙胍控制血糖的患者,二甲雙胍劑量不足(未達最佳降糖劑量),或病情進展導致降糖難度增加,均可引起高血糖,導致體重下降,這部分患者通過增加二甲雙胍劑量,或與其它降糖藥聯用,增加血糖達標後可改善體重;其次應考慮是否為飲食因素引起,部分糖尿病患者為了控制血糖,長期低熱量飲食,能量攝入嚴重不足,也是引起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這部分患者通過合理膳食可改善體重;此外,過度焦慮或合併腫瘤性疾病也會引起體重下降,因此服用二甲雙胍後體重下降應多因素考慮,逐一排查。
感謝大家的閱讀!
若有不妥,敬請斧正! 歡迎評論區諮詢與交流!
註:本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